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柬埔寨風箏節

風箏最早是由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歲月的流逝之中,風箏走出了國門,在世界其他地方也紮下了根。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柬埔寨風箏節。

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柬埔寨風箏節

製作風箏和放風箏活動在柬埔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扶南時期,風箏就隨著中柬兩國的商貿活動傳人了柬埔寨,風箏在柬埔寨語裡也包含“鷹”的意思,這與中國古代稱風箏為“紙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聰明伶俐的高棉人將中國的風箏改造為更符合本民族特點的柬埔寨風箏,從那時起,放風箏成為了柬埔寨人的傳統。

柬埔寨風箏節的形成與農業生產領域有著密切的關係。早在公元前400年,高棉人的祖先就製造出了竹哨風箏,並在收割季節的放風箏儀式上升放。古代高棉人存在的祖先信仰,使他們形成在雨季到來前祭拜祖先神的傳統,祈求風調雨順,以便糧食獲得好收成。

而在收割季節結束後,人們就舉行放風箏儀式,來表示對祖先神的感恩,感謝祖先神給他們帶來了豐厚的收成。那時期的風箏,支架由竹子製成,風箏表面佈滿樹葉,像席子一樣編成。

在扶南時期,柬埔寨還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因此風箏常常被視作女王或者母親,而普農風箏也被人們稱為“母子”風箏,“母”即代表女王,“子”則代表臣民。

真臘時期(7—8世紀),柬埔寨的水利設施更加發達,在河口修建了較大規模的城市,農業發展更加良好,因此高棉人舉行的放風箏儀式也比扶南時期隆重得多。但在真臘晚期,政治動盪,真臘被分成了水真臘和陸真臘,整個國家也陷入到爪哇人的統治當中,人民生活不得安寧,放風箏儀式也停止了。

吳哥時期是柬埔寨歷史上的輝煌時期,闍耶跋摩二世將高棉子民從爪哇人的統治下解放出來。這一時期由於正確的水利政策,人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佛教在全國盛行。

據中國元代使節周達觀的記述,吳哥時期柬埔寨人在一年裡可以耕種3—4次。由於農業的發展,放風箏儀式成為一個每年舉行的重要王家儀式,按的傳統習俗,高棉國王在每年雨季的開端舉行御耕節,來祈求土地神開啟農耕季節。而在旱季來臨時則舉行放風箏儀式,來表達對風神的尊重和感恩,感謝他給人間帶來了好天氣,為農民們收割作物創造了好的條件。

隨著1431年暹羅士兵攻陷吳哥,吳哥王朝的鼎盛時期過去了,高棉文化也受到極大的打擊,風箏也逐漸被人忘記,甚至成為一種不祥物,從那時起,宮廷裡也不再舉行放風箏儀式。

直到哲塔一世國王時期(1576—1595年),才有柬埔寨人開始重新放風箏。但宮廷的放風箏儀式並未恢復。巴隆拉嘉四世國王在位期間,開始舉行王家的放風箏儀式,並且儀式按照佛教的傳統舉辦。

安東國王繼位(1840—1859年)後,非常重視振興高棉文化,每年十一月上弦十二至十五日,安東國王都要按照佛教傳統來舉辦放風箏的儀式。人們在王宮裡建造5座儀式棚子,並請5位高僧坐在棚裡誦經,每個棚子裡放有一盞宮燈和一隻風箏。

舉行該儀式是為了祭祀佛祖舍利塔,並祈求在收割季節不要下大雨或者發洪水,也是為全體柬埔寨人民祈求幸福和安寧。安東國王去世後,後世的國王不再舉行這個儀式了,但作為一種娛樂活動,放風箏又重新在民間興起。

民主主義社會時期,柬埔寨農業獲得了較大發展,放風箏的傳統又逐漸恢復。人們總要請僧侶來誦經,並祭拜神靈,祈求風和日麗,以便農民收割莊稼,獲得豐收。收割季節前後,無論是城裡人還是鄉下人都喜歡在空地或田野裡放風箏。

1970年至1993年間,無情的戰火再次席捲了柬埔寨的國土,人們看不到放風箏儀式的熱鬧場面。直到1994年,柬埔寨的風箏節才得以恢復。如今,每年由文化與藝術部舉辦的風箏節不僅匯聚了全國各地的放風箏高手互相競技,也吸引了很多外國選手前來切磋,人們將各式各樣的風箏自由放飛,沉浸在無比歡樂的氣氛中。風箏節不僅成為柬埔寨人民繼承和發揚高棉文化的民族節日,也成為了吸引各地遊客的旅遊節會。

風箏節的活動除了放風箏外,還有“鬥風箏”。“鬥風箏”是一種很有趣的遊戲。人們在風箏線上粘些碎玻璃碴,鬥風箏者千方百計用自己的線掛住別人的線,然後用力猛拉,把別人的風箏線弄斷,被弄斷線者為敗。另一種角鬥的方法是,在風箏的前端裝上尖尖的竹,用它去啄破別人的風箏紙,被啄破紙而風箏落地者則認輸。

另外,按照柬埔寨人的傳統觀念,如果高階風箏的線斷了,落到誰家的房子上,就象徵一種災禍降臨,那戶人家必須請七座寺廟的和尚來誦經,藉以除災驅禍。放風箏者也往往怕人家追究責任而逃離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