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生旺火,象徵全家興旺發達的新年民俗

在我國山西、內蒙等地區,每到農曆春節時有生旺火的習俗,也就是新年到來之際,人們在自家院子裡點燃火把、火堆或者炭火盆的風俗,是歷史相當悠久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有祈求全家新的一年興旺發達的美好寓意,那麼今天的傳統節日就為大家介紹這一自古有之的生旺火習俗。

象徵全家興旺發達的新年民俗:生旺火

生旺火,在古代稱為“庭燎”、“籸盆”、“燒火盆”、“燒鬆盆”(載於古籍《帝京景物紀略》)、“旺相”等,今天在民間則稱為“生旺火”、“點發寶柴”、“燒秦檜”等,傳統上一般是在農曆除夕或是元宵節進行。在古代,這一習俗是為了驅邪,或者祭神、祭祖;而後來的生旺火,則逐漸發展為象徵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的一種新年慶祝及祈福形式。

曾有說法認為,內蒙古地區作為遊牧民族生活的地區之一和旺火這種風俗習慣應該有一定的淵緣,生旺火的習俗有可能起源於篝火,當地民俗專家則認為,旺火最早源自上古年間,是古人對火的一種崇拜,相傳始於祝融時代。

而在另一個流行生旺火習俗的地區山西,則有說法認為,山西煤炭資源比較豐富,而根據煤炭開發使用的歷史推斷,現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漢代,並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故西北部地區形成了一種生旺火的風俗習慣。旺火被壘成塔狀則可能是受佛教文化傳入的影響。

而當人們回溯歷史,會發現在古代也有一些與旺火形式類似的活動,如“庭燎”、“籸盆”等,被認為是早期的旺火。主要是用於祭奠祖先,或是為了驅邪,且當時大多是燒柴、燒炭:《漢儀》、《隋書》載,國家禮儀中,有在元日“庭燎”的規定,春秋時期還有齊桓公庭燎求賢的故事(《韓詩外傳》)。

在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則記載,關於庭燎的目的,一說是驅邪避災,《四時纂要》中說:“除夜積柴於庭,燎火避災。”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庭燎是為了祭祀祖先和神靈,見明代周汝成《熙朝樂事》:“除夕人家祀先及百神,架鬆柴齊屋,舉火焚之,謂之籸盆。煙焰燭天,爛若霞布。”

清代的庭燎習俗,也有用炭火盆代替的。1738年,郎世寧畫了一幅《弘曆雪景行樂圖》,表現的正是乾隆皇帝與子女一起過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著一個火盆,一個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鬆柏類的小枝,這一種庭燎被稱為“燒鬆盆”。《大同府志》(三十三卷·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載:“‘元旦’,壘炔炭於門,如浮圖狀,名曰‘旺火’。”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到“破四舊”運動的影響,涉及祭祀、接神的生旺火習俗被看做是活動和舊風俗而受到禁止,一些地區的生旺火傳統由此受到限制,但在七十年代初期,生旺火活動的神性信仰還很普遍,一直到七十年代後期,隨著科學技術知識的廣泛普及與滲透,人們漸漸“看透”了“天”的本事,民間對旺火的神聖信仰開始動搖,其作為節日慶典喜慶的象徵意義由此得到加強。

如今我國民間的生旺火常常是點燃柴堆或炭堆,火勢越旺越好。象徵新年全家興旺。也有用火盆燒松柏、桃、杏樹枝等,閤家跨火而過,象徵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從具有強烈的驅邪色彩的庭燎,發展到生旺火象徵全家興旺,春節慶典中的這一點火習俗逐步擺脫了色彩,成為人們表達對生活美好願景的一種慶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