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西雙版納潑水節介紹,潑水節勝地

西雙版納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相信大多數人都不太瞭解西雙版納潑水節的習俗,來源等。大多數人也都還沒去體驗過當地的風俗。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西雙版納潑水節!

潑水節勝地:西雙版納潑水節介紹

節日簡介
  西雙版納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陽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語叫做“楞賀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歷新年”。

歷史故事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佔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並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

一天夜裡,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髮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髮,勒住他的脖子。

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裡,邪火就蔓延到哪裡。竹樓被燒燬,莊稼被燒焦。為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於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相互祝福的一種形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聖潔、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節日起源
  近代的潑水節起源於中國雲南,在泰國尚未成立之前,他們的祖先都聚居在中國雲南一帶,後來逃避蒙古人入侵,一部份人向南逃走;沒有逃走的,就是中國境內的傣族。“潑水節”是傣族的重要節日。中國境內的潑水節稱為“桑乾比邁”,“桑乾”發音與“宋幹”(Songkran)相同,而“比邁”則與泰國的“新年”(Bee Mai)同音同義。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此節日為“比邁”,意即“新年”;西雙版納和德巨集地區的傣族又分別稱此節日為“尚罕”、“尚鍵”,兩詞均來源於梵語“samkranta”,意為“週轉”、“變更”、“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週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布朗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也過此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的起源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係,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這一節日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乾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願望。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的色彩。

【結束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有關於西雙版的潑水節的內容。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大家有空可以多去了解節日背後的故事,其實還是蠻有意思的。有條件的同學們還可以去體驗當地的風俗,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