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四川蔣氏第一名,中國蔣姓排名第幾

  解讀百家姓蔣姓。蔣姓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姓氏,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傳奇故事,經常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中國蔣姓排名第幾呢?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蔣姓排名第幾?四川蔣氏第一名
  現今全國蔣姓總人口有630多萬人,排在全國姓氏總人口的第42位。四川是蔣姓第一大省,蔣姓人口接近110萬,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前20位。四川蔣姓人口分佈較多的地方,在川東北一帶。

  蔣的釋義:學名茭白,四川人叫高筍
  “蔣”是一種植物的名字。許慎在《說文解字》對“蔣”的解釋是:“蔣,苽蔣也。從艹,將聲。”這麼解釋還是有些抽象,“苽”這個字看起來很陌生,用來解釋“蔣”,讓人難以理解。

  那麼,“苽”又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苽,雕苽。一名蔣。從,瓜聲。”感覺許慎是白解釋了,老是在“蔣”和“苽”之間繞來繞去,還扯出來一個“雕苽”。

  其實,苽就是菰,那菰又是什麼呢?說來話就長了。話說在古代,有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長在有水的地方,生命力頑強。這種植物有白色的莖,開的花是紫紅色,結的籽實細長如針,外褐內白。搓去籽實的外皮,揚淨晒乾,就是菰米,又被稱為蔣實、雕胡。蔣實還好理解,為什麼叫雕胡呢?

  雕胡就是雕苽,胡和苽同音,可以互用。雕是雜食性的猛禽,喜歡吃菰米,所以菰米也被稱為雕苽(胡)。菰米用來做飯,松香爽口,好吃得很。那麼,問題來了,這種米現在在哪裡能買得到呢?答案是:抱歉,買不到了,1000多年前就滅絕了。

  別失望,還是有一個好訊息:儘管吃不到這種米了,但它那白色的莖,我們卻能吃到,而且很多人還非常喜歡吃。它的學名叫茭白,四川人叫高筍!如今,把高筍作為一種蔬菜進行栽培的,只有中國和越南。仔細想想,老外要吃高筍還得進口,硬是麻煩,我們要吃,直接去菜市場買就是了,價格也不貴,撇脫得很。

  其實,在最開始,這種植物是沒有高筍的,只結菰米。唐朝以前,菰是糧食作物,菰米還很榮幸地列入“六穀”(稌、黍、稷、粱、麥、菰)中。但現在只提“五穀”,把菰給開除了,因為菰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春秋時期,菰米是當時的人的主食之一。漢代,菰已經從自然生長轉為人工種植。劉歆在《西京雜記》中講述會稽孝子顧翱的故事時說:“會稽人顧翱,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胡飯,常帥子女躬自採擷。還家,導水鑿川自種,供養每有嬴儲。”

  這個故事講的是,會稽人顧翱,自幼喪父,對母親非常孝順。因為母親喜歡吃菰米飯,就經常帶著子女跑到水裡去採摘。估計想到老是這麼採摘不是辦法,他乾脆就自己種植。這樣一來,母親不但能想吃就吃,還吃不完,每年都有節餘。

  到了南北朝時期,老祖先們推陳出新,用菰米做成餅子來吃。到了唐朝,菰米飯成了特別受恩寵的飯食,喝酒後吃的是菰米飯,招待客人用的是菰米飯,豪門貴族喜歡吃菰米飯,鄉野村夫也喜歡菰米飯。

  李白和杜甫是幸運的,他們不僅吃到過菰米飯,還把它寫進了詩裡。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中寫道:“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杜甫在《江閣臥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御》中,也是深情地回憶起當年“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的往事,看得口水滴答的。

  可是,到了宋朝,菰米開始受到冷遇。當時的醫學已經比較發達,人們發現,菰米屬於冷性糧食,不能吃得太多,否則對身體不好。菰米於是漸漸淡出“六穀”的隊伍,只是在鬧饑荒時,作為充飢的替代品。現在看來,真的是暴殄天物啊!

  不過,菰米退出歷史舞臺的真正原因,是高筍的風頭把菰米給掩蓋了。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有些菰因為染病(感染黑粉菌)不發穗子,但整個植株又沒有枯萎死亡,只有莖部在不斷膨大,逐漸形成紡錘形。

  大家納悶了,這是要鬧哪般?有人把莖部外面的殼剝開,發現裡面的莖長得又白又嫩,放在鼻子下聞一聞,還散發出一股清香。試著採摘回家切成絲絲或片片做成菜來吃,哎喲,真是太好吃了!就這樣,大家在採摘菰米的同時,也不忘把高筍也採回家做菜

  到了後來,高筍因為味道鮮美,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菜市場上,經常聽到有人喊“給我稱兩斤高筍”。高筍好賣,自然就有利益驅動。而那時,其他五穀的產量也大大增加,菰米的產量遠遠不及高筍,所以人們最初在菰要開花時把花掐掉,讓它只長高筍。後來,就有意識地用黑粉菌阻止它開花結果,繁殖這種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為蔬菜。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菰米都不產了,哪來什麼種子繁殖呢?在農村待過、看過高筍的人都應該知道,高筍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冬天的時候,葉子要枯死,但它的根還活著。到第二年春天,又會從根部發出新芽。而且,高筍是一種繁殖力很強的植物,你只要移栽一株在田裡,過不了幾年,就會發出一大片來。

  值得一提的是,高筍的葉子較寬,質地堅硬,最初人們包裹粽子,就是用它作為材料。只是因為高筍葉子邊邊是鋸齒狀,容易割傷手,後來才用蘆葦葉子替代它。

  遠古時期,菰這種植物生長在河南修武、獲嘉一帶(一說是河南光山)的河流兩岸。住在那裡的原始氏族發現菰米可食用,就採集菰籽為食。漸漸地,他們就以蔣作為氏族的名字和圖騰,居住的地方叫做蔣,那條河流被稱為蔣河,建立的聚居地被稱為蔣邑。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蔣氏族是掌握建木天杆刻度的氏族,“蔣”由甾木、寸、爿合成。修築壇臺需要把土加高夯實,這個氏族發明了版築壘壁的築牆技術,爿即版築的版,壇與版築合成文字,就是蔣。

  如今,有研究者認為,蔣不是茭白(高筍),而是一種草。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十陣》中,提到火戰之法,說可用“蔣”阻止敵人偷襲。這裡的“蔣”,就是蔣草。

  研究者據此認為,蔣草是一種長有刺的植物,類似荊棘。只是後來因為《孫臏兵法》失傳,有防礙行動的蔣草被逐漸剷除幾乎滅絕,而導致無人可知,所以才把菰誤認為是蔣草。如今,在河南淮濱期思鎮萬壽陵始祖墓上,仍有幾棵蔣草。因為長得不高,被誤稱為草。

  當然,究竟哪種說法是正確的,還需要相關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在沒有確定之前,我們還是尊重歷史和傳統的說法。
TAG標籤:蔣姓 四川 蔣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