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人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姓氏名人/列表

隋代音樂家、撰有《樂譜》,萬寶常簡介

解讀百家姓萬姓名人。萬寶常簡介,為隋代音樂家、撰有《樂譜》。萬姓為中文姓氏之一,是中國大陸排名前一百的大姓。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大陸萬姓人口254萬,佔大陸漢族人口總數的0.21%,在大陸排名第92位。

萬寶常簡介 隋代音樂家、撰有《樂譜》

萬姓名人:萬寶常

萬寶常(*~約595),隋代音樂家,江南人。其父大通曾從樑朝部將歸附北齊,後圖謀逃返江南,事情洩露被殺。寶常亦因株連獲罪,配充樂戶,成為樂工。

藝術人生

從師學藝

寶常幼時從祖誕學得祖氏家學,即洛陽舊曲,並能演奏多種樂器,曾為宮廷製造玉磬。他聽覺異常靈敏,曾於席間論樂,時無樂器,遂以竹筷敲擊大小碗盞什物,奏出和諧的曲調,博得“知音”之名。

入隋樂工

寶常齊亡入周,歷周至隋,仍為樂工。隋初,文帝召集一批高階官吏,著手整頓宮廷音樂,準備頒發新的樂律,以適應開國形勢的需要。而議樂的重臣鄭譯、蘇威、何妥等人“競為異議,各立朋黨,是非之理,紛然淆亂”,致使樂議毫無結果。寶常雖被召參與會議,卻因身份低微,所議大都不被採用。但他利用這次機會,取得隋文帝楊堅的同意,按照他提出的“水尺律”標準來調製樂器。

撰寫《樂譜》

寶常自撰《樂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弦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一百四十四律,變化終於一千八聲”等樂律理論。雖然他所制定的這套宮廷樂器對後世的俗樂產生影響,他的樂律理論對祖孝孫在唐代定律仍有作用;但隋朝在宮廷樂制中既未採納他的意見,也未對其卑賤地位稍予改善,加上同行的排擠,因而使他抑鬱成疾。其後數年,萬寶常貧病交迫,竟至餓死。死前,他忿然燒掉自己的全部著作,有人從火中搶出幾卷。《隋書·經籍志》著錄《樂譜》四卷,無撰者姓名,可能即從火中搶得的萬寶常著作殘卷,今亦不傳。

人物生平

顛沛流離

萬寶常,生於南北朝時期的樑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國號樑,以蕭衍封地在古樑郡,故定國號為樑。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樑。陳滅樑後,他跟著父親萬大通隨樑大將王琳投奔北齊。天嘉五年(564)王琳抗陳戰死,其父意欲返回南朝而被北齊誅殺。按北齊法規,當時還不滿10歲的萬寶常就被“配為樂戶”,從此一輩子只得當個樂工。後他被北齊音樂大家祖珽收為弟子,祖珽的父親祖瑩精通音律,還製造過洛陽的鐘、磬(他甚至製造出過玉磬)、管、弦等樂器。從祖珽那裡,萬寶常承繼下所有技藝,並在當時的音樂機構“太常”中參與修編洛陽舊曲,從而成為個“深通音律,擅長演奏各種樂器”,並積累了豐富創作經驗的音樂大家。北周滅北齊後,他又成為北周的樂工,後楊堅受禪登基,改國號為隋,萬寶常則成了了隋朝樂府的樂工。萬寶常一生,歷經四朝,始終只是一個地位卑微的樂工,貧苦一生。

撰寫《樂譜》

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公元581年),鄭澤等人重定樂律,制黃鐘調。演奏後,文帝問萬寶常意見,萬答曰:“此乃亡國之音,豈陛下之所宜聞?”接著,萬寶常竭力說明此樂聲之哀怨放縱,實非雅正音樂的道理。隋文帝終於同意他的意見,命其調整樂音。萬寶常果真出手不凡,他製成了各種樂器,還撰寫了《樂譜》六十四卷,提出了有名的八十四調(即一個音律有七音階,每個音級上建立一個調,所以成為七個調。那麼“十二律”即可得“八十四個音階調式”),為唐朝燦爛繽紛的音樂起了重要的作用。

萬寶常發現八十四調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其中與傳入中原不久的龜茲琵琶有關。一直有這麼個傳聞:有一名叫蘇抵婆的龜茲人帶著龜茲琵琶來到中原,他彈奏時一個音階有七聲,他說是“從上一代傳下,音調就有七種”。萬寶常正是注意到了蘇抵婆的這一“七聲”之說,在對琵琶的探索中有了突破性的發現。他在發現八十四調的同時,還推斷出了“一百四十四律”,雖然這些系純理論,並無多大使用價值,但也可從一個側面瞭解他理性思辨的能力。

萬氏“八十四調論”在隋朝並不受重視,唐太宗當朝時,“方得絲管並拖,鍾石俱奏”。而至武則天時,一些音樂家則從這一理論上注意到了“七聲音階”的特定價值,更加明確地得出了“凡情性內充,歌詠外發,即有七聲”。這再次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七聲音階音樂提供了可靠依據。萬寶常在提出八十四調理論時,還發明瞭用水尺來定音律,以調整樂器聲音的辦法,這無疑比傳統的“管口校律”要更為科學。正是鑑於萬寶常所作的這些歷史性貢獻,郭沫若曾撰文稱他是“隋代大音樂家”。

人物軼事

萬寶常是個音樂奇才,有一次和人一起正吃著飯,談論到音樂的事,身邊沒有樂器,就隨手持筷在幾個食器上敲起來,居然諸音俱備,頗為動聽。當他提出八十四調理論時,曾有人哂笑他,以為是紙上談兵式的謬論,但他能自如地在實踐中運用這一理論,總是出手就成曲調,令人讚歎不已。還有一次聽宮中奏樂後忍不住淚如雨下,說:“聲音如此尖歷悲哀,天下人將互相殘殺矣。”時值盛世,眾人皆以為是胡言,大業末年,天下群雄並起,果大亂矣。

人物簡評

萬寶常雖有抱負,卻因受一些權貴們的嫉恨,鬱郁不得志,他的音樂甚至被說成是“西域之樂,乃四夷之樂,非中士所宜行也。”因此,終生不受重用。後來他的理論成果還被“張冠李戴”,《隋書·志第九·音樂》中竟然把八十四調理論視為曾“召寶常相議”的柱國沛公鄭澤所發現。其晚年重病纏身,且妻子出走,又沒有孩子,悽慘孤獨而亡。臨死前他悲憤至極,含淚燒掉以心血所著的論述“八音轉調”與八十四調的《樂譜》六十四卷,多虧旁人搶救,方從火中奪回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