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人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姓氏名人/列表

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盛宣懷簡介

解讀百家姓盛姓名人。盛宣懷簡介,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盛姓是一個傳統漢族姓氏,最早起源於西周時期,屬以邑為氏。盛姓源出有三,出自姬姓、出自以祖名為氏、出自少數民族改姓。

盛宣懷簡介 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盛姓名人:盛宣懷

盛宣懷(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漢族,祖籍江蘇江陰,出生於江蘇常州,死後歸葬江陰。清末官員,秀才出身,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懷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

他熱心公益,積極賑災,創造性地用以工代賑方法疏浚了山東小清河。盛宣懷一生經歷傳奇,成就不凡,創辦了許多開時代先河的事業,涉及輪船、電報、鐵路、鋼鐵、銀行、紡織、教育諸多領域,影響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後世。

主要功績

興辦實業

發展航運

1872年,盛宣懷建議李鴻章用建造商船來提供建造兵艦的費用,被李採納,李委任盛辦理中國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公司之一),這是盛辦理輪船航運的開始。同年擬定中國第一個集商資商辦的《輪船招商章程》。

1873年,輪船招商局正式營業,盛宣懷擔任會辦,從此他開始正式成為清末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

情繫電報

1879年,盛宣懷建議李建立電報事業,李採納之,又命盛督辦。1880年,建立中國第一個電報局——天津電報局。1881年,盛宣懷被任命為津滬電報陸線的總辦,從此進入電訊業。1882年,為了阻止外國人在中國沿海建立電報網,李委任盛建立上海至廣東、寧波、福州、廈門等地的電報線。1883年,盛宣懷督理天津海關,他挪用海關錢糧來資濟電報事業,混淆各個部門的經費,因此受到處分,但因多方說情未被降職。

督辦紡織

1892年起,盛宣懷又開始在上海督辦紡織業。1894年,開辦華盛紡織總廠;又以官督商辦及官商合辦名義,控制大純、裕春、裕晉諸多紗廠。

投資煤礦

1898年,盛宣懷開辦萍鄉煤礦,1902年創辦中國勘礦總公司,1908年將它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合併成立中國第一家鋼鐵煤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因漢陽鐵廠生產不景氣,虧損嚴重,張之洞奏派盛宣懷接辦漢陽鐵廠(包括大冶鐵礦、江夏馬鞍山煤礦)。盛接辦漢陽鐵廠後,招募商股,將帥官辦企業改為“官督商辦”,並改漢陽鐵廠為總廠,委輪船招商局會辦鄭觀應為總辦,將大冶鐵礦隸屬總廠,接著便著手改造、擴充漢陽鐵廠。針對漢陽鐵廠缺乏燃料、產品質量低劣等問題,首先派委員帶同外國礦師沿長江上下暨江、皖、楚西各境,搜求鑽試,尋覓佳煤,結果覓得萍鄉煤礦。遂向德國禮和洋行借德銀400萬馬克作為資本,開辦萍鄉煤礦,解決燃料問題。隨即奏派郎中李維格出國考察鋼鐵,求取鍊鋼新法,以提高產品質量。李在考察歐美鋼鐵工業的同時,找到漢廠產品質量低劣的原因。盛於是購置新機爐,全面改造鐵廠。經過改造、擴充的漢陽鐵廠,成為東亞“第一雄廠”。但盛在改造、擴充漢陽鐵廠時,為解決資金問題,在日本製鐵所的誘惑下,以大冶鐵礦得道灣礦山及礦局的全部財產作抵押,向日本興業銀行借款300多萬日元,使大冶鐵礦主權喪失。

督辦鐵路

1886年,盛宣懷創辦中國第一個山東內河小火輪公司;19世紀90年代後期建成中國第一條鐵路幹線盧漢鐵路。

興辦銀行

1897年5月27日,盛宣懷還在上海外灘開辦了中國通商銀行,這是中國的第一家銀行。此後,與比利時、英國、美國簽訂鐵路借款合同草約。

興辦大學

甲午戰爭後,盛宣懷認為國家欲圖自強,籌設學堂、培育人才是關鍵。他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西國人材之盛皆出於學堂”。

1895年10月2日,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稟奏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後更名為北洋大學,此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辦大學,也是天津大學的前身。這一天也成為中國第一所大學建校紀念日。

北洋大學堂建立後,盛宣懷秉承“事事研求”的人生宗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形成了“西學體用”的思想理念。首先,他採用專家辦學模式,奏明皇帝“須遴選深通西學體用之員總理”,聘請美國教育家丁家立具體掌管設在天津的大學堂,並聘請了一批外籍教員。

1896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是為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臺灣交通大學的前身。

1897年在南洋公學首開師範班,是為中國第一所正規高等師範學堂。

1909年在南洋公學首開航政科,後發展為獨立的吳淞商船學院,是為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前身。

盛宣懷還創設了南洋公學附設譯書院、電報學堂等。為適應清政府經濟特科的選拔,他精心開辦了“特班”,專門培養政府官吏,如為發展鐵路事業,開辦了“鐵路班”。

盛宣懷與大學教育的淵源並不只體現在他親自創辦的這些學堂上,1916年4月27日他去世之後,其十餘萬卷的藏書被民國政府一分為三,分別給了聖約翰大學、交大和山西銘賢學校。解放後,這些藏書的分配又被作了重新調整,安徽大學、華東師大、山西農大成為新的受益者。甚至連盛宣懷與朋友來往的六百封信札,也被香港中文大學所收藏。

檔案管理

盛宣懷終其一生都十分注重文件留存,各種文稿、信札、賬冊甚至宴客選單,吉光片羽,無不悉心收藏。盛宣懷在世共26106天,現僅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盛檔”就有一億餘字,178633件,籠統一算,每天儲存6.8件檔案。如果加上流散在海外的“盛檔”,數字就更為驚人了。

盛宣懷有《愚齋存稿》及《盛宣懷未刊信稿》《常州先哲遺書》《經世文續集》《林胡曾三公奏議》存世。

從政之餘,蒐集圖書文物,藏書極富。大多數是購自江標“靈鶼閣”、巴陵方功惠“碧琳琅館”等家舊藏,光緒三十四年(1908)又在日本購醫書、經濟等類圖書千餘種,萬餘卷。先後藏書10餘萬卷,有歷代狀元手跡,凡200餘家。宣統二年(1910)建“愚齋圖書館”於上海住所內,聘請名家如繆荃孫、羅榘臣為他編輯《愚齋圖書館藏書目錄》,著錄藏書6666種,169900餘卷;善本300餘種,7300餘卷。

另有《盛氏圖書館善本書目》4卷,藏書於1933年被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所掠,全部藏書先後撥給三所學校。1949年後,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盛氏藏書調至安徽大學圖書館;在聖約翰大學的部分,調至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其中有600餘種方誌,有7種為國內孤本,明代刊本600餘種,300餘種醫書,日本刊本500餘種,其300餘種醫書在1958年調撥給上海中醫學院;在山西太谷縣銘賢學校的藏書歸於今山西農業大學。解放初,從盛氏祠堂中發現有舊藏書8100餘冊,其中善本45種和刊刻的圖書18種2700餘冊,另有檔案、信函、檔案等,現均藏於上海圖書館。刊刻圖書有《常州先哲遺書》、《衛生叢書》等,由繆荃孫等主持刊校,版本精雅。

慈善濟民

盛宣懷作為慈善家,他在天津創立廣仁堂,在上海開創萬國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賑濟家之一。

清同治十年(1871年),畿輔大水,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捐助衣物糧食,由盛宣懷購買並運到天津散發,這是盛宣懷第一次從事福利事業。河北水災時,盛宣懷與父親盛康一起參與賑災工作,曾到江蘇、上海一帶募捐錢物,收效頗大,因此他才有把握向李鴻章要求增加一萬兩賑款,“回南勸捐,如數歸繳”。

清光緒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山西、陝西、河南、河北一帶遭受極其嚴重的旱災,史載餓殍達一千萬人以上,被稱為“丁丑奇荒”。李鴻章時為直隸總督,正處重災之區,賑災工作十分繁重。他在天津設立了直隸籌賑局處理賑務,盛宣懷以候補道的身份參加該局工作,於1878年5月,被派往獻縣主持賑災。

光緒五年,為了解決河北特大旱災後遺留下來的為數眾多的孤兒寡婦的撫養問題,盛宣懷秉承李鴻章的旨意,在天津設立一座名為“廣仁堂”的慈善機構,其創辦者和董事多為“南省助賑紳士”,如王承基、吳大澄、經元善、鄭觀應、李金鏞等。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為了救助陷於戰區的民眾,上海的一些慈善事業活動家仿效西方紅十字會的章程和辦法,聯合中立的英、美、法、德等國在滬的外交人士、企業家,在上海創設了一個名為“上海萬國紅十字會”。

1910年2月27日,呂海寰、盛宣懷、吳重熹向朝廷上奏《酌擬中國紅十字會試辦章程請旨立案折》,朝廷於1910年2月27日下諭:“呂海寰等奏酌擬中國紅十字會試辦章程請立案一折,著派盛宣懷擔任紅十字會會長,餘依議。”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一份確認清政府下諭指派盛宣懷擔任紅十字會會長的原始文獻。同一天,盛宣懷將這一上諭通知萬國紅十字會的董事之一任錫汾,要他告沈敦和、施則敬等人。1910年6月,中國紅十字會以盛宣懷的名義給各國駐華使、領館發照會,通告盛宣懷被任命為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啟用“大清帝國紅十字會關防”。照會署名“欽命紅十字會會長、太子少保尚書銜、正任郵傳部右堂盛”,第一次在官方檔案署名中出現了紅十字會會長的銜名。照會發出後收到了各國領事的覆函,表明盛宣懷是清政府正式任命的第一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並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承認。

1906年春、夏,安徽、江蘇發生特大水災,受災人口達730萬人。由於地方官吏對賑災救濟工作的漠視和拖延,造成大批災民流離失所,清江、沭陽一帶災民每天餓死者數百人,情況非常緊急。鑑於盛宣懷在歷年賑災活動中的影響和號召力,災區紳民紛紛寫信給盛宣懷,甚至直接派代表到上海拜見盛宣懷,呼籲他出面主持賑濟工作。由於朝廷初次撥給的政府賑災款只有十萬兩銀子,遠遠不夠使用,新任兩江總督端方也竭力邀請呂海寰、盛宣懷主持義賑募捐工作。盛宣懷當時在上海和呂海寰一起與德國、義大利等國進行商約談判,雖然公務繁忙,還是難以袖手,便承擔起義賑重任。由於掌控了上海廣仁堂這樣一個民間慈善機構,盛宣懷運作起來頗為順手。上海廣仁堂成為徐、淮、海水災的義賑主持機構,刊印災啟、登發廣告、寄發募冊、派員巡視調查、收取捐銀、填開收照、編制賬冊、散放賑款賑衣、編印徵信錄,一概義賑事務,全由廣仁堂經手辦理,起到了組織機構和指揮中心的作用。

盛宣懷晚年談及廣仁堂時曾說:“上海廣仁堂系鄙人一手所建設,平常辦理各種善舉,遇有災荒,同人提倡義賑,歷有年所。堂內捐置房地、礦業股份,以為恆產,如能經理得宜,未始不可達救人目的。”這裡特意提出“上海廣仁堂”,似有與1879年最初在天津創辦的廣仁堂作一區別的意思。天津廣仁堂初辦時帶有官方色彩,經費有一部分來自官方,在上海設立的廣仁堂則沒有了官方經費的來源,主要由盛宣懷主持的輪船招商局、電報局、漢冶萍公司、又新公司等企業贊助,已演變成完全民間性質的慈善組織。

晚年時,盛宣懷對江南地區的紳商長期以來樂於參與災賑活動屢有褒言:“江南義賑,聞於天下,垂四十年,凡遇各省荒歉偏災,一經官紳佈告,靡不竭力集資,四出拯濟。”這是基於他數十年來主持義賑活動事實的基本結論。中國近代歷年的賑濟救災活動中,上海地區的民間募捐活動確實是舉足輕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