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西湖十景有哪些,杭州西湖十景介紹

  杭州西湖它不僅是一個自然湖,更是一個人文湖,它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這種基因是無法複製的。春來“花滿蘇堤柳滿煙”,夏有“紅衣綠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萬頃秋”,冬則“白堤一痕青花墨”。那麼,一起來杭州文化看看杭州西湖十景介紹。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可能感興趣》》細數杭州古代與現代歷史名人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遊景點西湖及其周邊的十處特色風景。“西湖十景”經歷三次定義(或評定),現說的“西湖十景”一般指2007年的三評西湖十景:靈隱禪蹤、六和聽濤、楊堤景行、萬鬆書緣、嶽墓棲霞、梅塢春早、湖濱晴雨、北街夢尋、三臺雲水、錢祠表忠。

  “西湖十景”是用文學語言給西湖及其周邊的十處特色風景景區、景點、景物命名,組成一個“景觀集稱”。它不僅要使命名的審美特徵、文化特徵和功能特徵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還要平衡好審美性、文化性、功能性三者的相互制約,並找到一個明晰的契合點,最大限度地接近、概括出景觀特點。

  “西湖十景”,景名合一,令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深受國內外廣大遊客歡迎,堪稱景點命名的典範之作。“西湖十景”景名之美,甚至打動了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的評審專家,對西湖申遺成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概況
  杭州西湖它不僅是一個自然湖,更是一個人文湖,它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這種基因是無法複製的。西湖是“自然與人類共同的作品”,春來“花滿蘇堤柳滿煙”,夏有“紅衣綠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萬頃秋”,冬則“白堤一痕青花墨”。

  名自景始,景以名傳,故有“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等景名流傳於世。名中有詩,名中有畫,以命名藝術之美點化自然山水。2007年5月8日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作為文化景觀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1處“世界遺產”。

  西湖十景
  在命名學,將“用文學語言給景區、景點、景物命名”稱為“景觀題名”,將“通過8-10個四字景目組成一個景觀系列”的做法稱作“景觀集稱”。景觀集稱是中國的原創,為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傳統,不僅在歷史上盛行,並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其產生最早的是北宋年間宋迪的“瀟湘八景圖”,然而,產生時間早、影響範圍大且完整流傳至今的代表作當屬南宋的“杭州西湖十景”。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第2張

可能感興趣》》極具特色的杭州飲食文化

  靈隱禪蹤
  靈隱禪蹤為三評西湖十景之一。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為杭州最早的古寺名剎。地處杭州西湖西的山嶺之中,背依北高峰,面迎飛來峰,兩峰挾峙,山地平緩,四周林青木秀,鳥鳴山幽,雲飄霧浮。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雲遊入浙,行至武林(即今杭州)山中,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峰後建寺,名曰靈隱。

  發展歷史
  初創時佛法未盛,一切僅初具雛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其規模稍有可觀。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過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會昌法難”,靈隱受及池魚之災,寺毀僧散。直至五代吳越王錢鏐,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並新建石幢、佛閣、法堂及百尺彌勒閣,並賜名靈隱新寺。鼎盛時曾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間,僧眾多達三千餘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與孝宗常幸駕靈隱,主理寺務,並揮灑翰墨。宋寧宗嘉定年間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第一,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堂住持靈隱,立志重建,廣籌資金,僅建殿堂時間前後歷十八年之久,梵剎莊嚴,古風重振,其規模之巨集偉躍居“東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時,賜靈隱為“雲林禪寺”。

  清康熙南巡時,登寺後的北高峰頂攬勝後,即興為靈隱寺題匾,靈字繁體為上面一雨字,中間橫排三個口字,最下面一個巫字,他歡喜之餘,把上面的雨字寫得太大,差點就下不了臺。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上時看到山下雲林漠漠,整座寺宇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有云有林,顯得十分幽靜,於是靈機一動,順勢在雨字下加一雲字,賜靈隱寺名為“雲林禪寺”。現在天王殿前的那塊“雲林禪寺”四字巨匾,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筆。

  新中國成立後,靈隱多次進行大規模整修。於今,在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方針下,由木魚方丈住持,監院覺乘法師引領,以“充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建設東南人間淨土”為發展目標,使靈隱這座千年古剎,法幢高樹,海眾安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目前,靈隱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道濟禪師殿、聯燈閣、大悲樓、方丈室、東西藏堂、東西碑室等建築所構成,共佔地一百五十多畝,殿宇恢巨集,建構有序。大雄寶殿中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用二十四塊棒木雕刻鑲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莊嚴,氣韻生動,為國內所罕見。

  靈隱自建立以來,高僧雲集,文人薈萃,儒釋交融,談禪論道,一吟一脈早己蔚然成為文化大觀。此外,寺內還存有不少年代久遠的佛像、法器、經幢、石塔、御碑、字畫等歷史文物,這些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產使靈隱寺列入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序已進入新世紀,靈隱寺以其得天獨厚的佛教文化,巨集偉壯麗的殿字建築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風光,吸引著海內外遊客。靈隱它早已成為人們學佛、觀光、祈福、休閒的佛教勝地。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第3張

可能感興趣》》杭州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六和聽濤
  六和聽濤,三評西湖十景之二。
  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在錢塘江畔月輪峰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當時杭州為吳越國國都,吳越王為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了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於南宋。
  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清乾隆帝曾為六和塔每層題字,分別為: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淨域、四天寶綱、五雲覆蓋、六鱉負載、七寶莊嚴。

  發展歷史
  六和塔所在地原來是五代吳越國王的南果園,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是錢弘淑舍園所造,同時還建造了塔院,六和塔原有塔院叫開化寺,其中有一楹聯寫道:“燈傳慧業三摩地,鼓應潮聲八月天”。

  六和塔原建塔身九級,頂上裝燈,為江船導航。宣和五年,塔被燒燬。
  南宋紹興年間重建。明正統二年,修頂層和塔剎。
  六和塔在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曾毀於兵火,現存磚建塔身,是南宋二十六年至乾道元年重建;塔身的第七層和塔剎為元代重修,塔剎葫蘆上鑄有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二月五日舍錢及修造人的姓名;六和塔木簷十三層,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新修建,塔的內部有六層是封閉的,七層與塔身的內部相通,自外及裡,塔可分外牆、迴廊、內牆和小室四個部分,形成了內外兩環。

  內環是塔心室,外環是厚壁,迴廊夾在中間,樓梯置於迴廊之間。外牆的外壁,在轉角處裝設有倚柱,並與塔的木簷相聯結。牆身的四面開闢有門,因為牆厚達4.12米,故而進門後,就形成了一條甬道,甬道的兩側鑿有壁龕,壁龕的下部做成須彌座。穿甬道而過,裡邊就是迴廊。

  內牆的四邊也闢有門,另外的四邊鑿有壁龕,相互間隔而成。內牆厚4.20米,故而每個門的門洞內,也形成了甬道,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壁龕的內部鑲嵌有《四十二章經》的石刻。中心的小室原來是為了供奉佛像而設的,為仿木建築,製作講究。六和塔所有壺門的造型,線條流暢,圓潤美觀,是南宋時期典型的做法。塔身的第七層和塔剎是元代重修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結構。乾隆皇帝遊此,為每層依次題字立匾,此況實屬罕見。

  此後,歷經1953年和1970年兩次整修,1987年第三次大修後,顯得更加壯觀。現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觀八面十三層,內分七級。高59.88米,佔地888方米。建造風格非常獨特,塔內部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為8面13層。塔身自下而上塔簷逐級縮小,塔簷翹角上掛了104只鐵鈴。“十萬軍聲半夜潮”,在“群峰可俯拾”的六和塔上,聽濤比觀潮更需專一用心,更易啟發遐思,心領神會,體味萬千意象。“六和聽濤”因此而得名。

  名稱來源
  六和塔的名字來源於佛教的“六和敬”,即:身和同位,口氣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簡稱“六和”,塔以此得名;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上地下、東西南北四方”之意,《晉書·五行志》“六氣和則沴疾不生,蓋寓修德祈年”。這些都無非是寄託了人們對六和塔消災祈福功能的冀望。

  建築目的
  當年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鎮壓錢塘江的江潮。

  建築特色
  六和塔塔身共九層,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陸俯看錢塘。塔的頂層裝有明燈,為夜晚航行的船隻指路。六和塔是杭州著名的風景點之一,巍巍古塔與現代的錢江大橋,在青山江天的映輝下,顯得分外壯麗遊人到此,既可欣賞古塔的雄姿,又能領略錢塘江的風光。

  在秋高氣爽季節,登塔聽濤那份併吞八荒之豪情,也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每當大潮橫秋之日,人在高樓之時,那皎皎月輪乘潮轔轔而行,天籟聲中,隱隱裹挾著千軍萬馬之勢,“十萬軍聲半夜潮”,別有一番波瀾壯闊的情懷盪漾在心間。

  六和塔地處月輪山上,每當大潮橫秋之日,人在高樓之時,中秋圓月似乎也可聽聞:那皎皎月輪乘潮轔轔而行,天籟聲中,隱隱裹挾著千軍萬馬之勢,“十萬軍聲半夜潮”(唐代李廓),別有一番波瀾壯闊的盛況。至於秋高氣爽季節,登塔聽濤更生滄海觀日之意,那份併吞八荒之豪情,也足以讓人心曠神怡。

  六和塔中的須彌座上有二百多處磚雕,磚雕的題材豐富,造型生動,有鬥奇爭妍的石榴、荷花、寶相,展翅飛翔的鳳凰、孔雀、鸚鵡,奔騰跳躍的獅子、麒麟,還有昂首起舞的飛仙等等。這些磚雕,與宋代成書的《營造法式》所載十分吻合,是中國古建築史上珍貴的實物資料。

  塔內儲存眾多的文物古蹟,較著名的有南宋堂尚書的省碟碑與四十二章經,系由特進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吳興郡開國公沈該等四十二人書成。四十二章經殘石,題材豐富,技藝高超,是研究古代藝術的實物資料。此外,塔後,儲存有明·萬曆年間(1573~1620)重刻的鎮海神像、南宋‘敕賜開化之寺’的石碑及清高宗御書的六和塔碑。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曾有人評價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將軍,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從六和塔內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壯觀的錢塘江大橋和寬闊的江面。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看13層,塔內只有7層。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塔內由螺旋階梯相連。塔身自下而上塔簷逐級縮小,塔簷翹角上掛了104只鐵鈴。簷上明亮,簷下陰暗,明暗相間,從遠處觀看,顯得十分和諧。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塔內每二層為一級,由螺旋階梯相連,壁上飾有“須彌座”。

  塔內第三級須彌座上雕刻花卉飛禽、走獸、飛仙等各式圖案,刻畫精細。從塔內拾級而上,面面壺門通外廊,各層均可依欄遠眺,那壯觀的大橋,飛駛的風帆,蒼鬱的群山,賞心悅目。宋鄭清之有詩云:“徑行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六和塔構思精妙,結構細緻為古建築藝術之傑作,六和塔的建築技藝和美學的價值,是我國建築歷史上最珍貴的資料,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第4張

可能感興趣》》吳語的典型標誌:杭州方言

  楊堤景行
  楊堤景行是西湖著名景點之一。西湖新十景之七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臺山,南宋以後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因這裡德賢彙集所以橋名題作“景行”。“景行”原意指大路,這裡引深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

  楊公堤景名題作“景行”,可謂形神兼備,既表達了後人對於楊孟瑛浚湖築堤這一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德行的景仰之情,也點出了三賢的祠景緻的遺韻所在。在這裡人行景移,移步換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更有著熏熏的德風拂揉著人的面頰。

  主要景點
  2007年三評西湖十景之七:楊堤景行。
  在這裡人行景移,移步換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更有著熏熏的德風拂揉著人的面頰。

  “景行”
  原意指大路,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楊堤景行。
  典出《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則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
  比喻崇高德行使人敬慕,值得仿效。

  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臺山,南宋以後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所以橋名題作“景行”,這也是楊公堤上至今唯一尚存橋拱圈舊構的古橋。楊公堤景名題作“景行”,形神兼備,既表達了今人對於先賢楊孟瑛浚湖築堤這一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的德行的景仰之情,也點出了楊公堤景緻的特點,人行景移,移步換景,好山好水,目不暇接。

  楊公堤是為紀念楊孟瑛而命名的。“楊公”指楊孟瑛,宇溫甫,四川豐都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任杭州知州。元滅南宋後,人們把南宋的覆滅歸罪與西湖,從此官府對西湖不但廢而不治,且任豪門佔湖為田。

  此風一直到明朝中期,當時西湖已處於泯滅的危境。1503年,楊夢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顧一切,力排眾議,經朝廷批准後,於1508年2月2日開始疏浚西湖,“性知執法,心在利民”,語出楊孟瑛當年的《開湖告諭》。

  耗時152天。當時拆毀田畝3481畝,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補益蘇堤,大部分的淤泥築起一條與蘇堤相對,北起仁壽山、馬嶺山腳,南至赤山埠、錢糧司嶺東麓,連線丁家山、眠牛山等的長堤,堤上建六橋。後人為紀念楊孟瑛,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六橋為“裡六橋”。西湖始復唐宋之舊,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後人為紀念楊孟瑛,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六橋為“裡六橋”。

  景行橋
  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臺山,南宋以後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因這裡德賢彙集所以橋名題作“景行”。“景行”原意指大路,這裡引深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

  楊公堤
  楊公堤是與白堤、蘇堤齊名的“西湖三堤”之一,西湖楊公堤位於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橋,自北向南名為:環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與西面的蘇堤六橋前後呼應,合稱為“西湖十二橋”。

  楊公堤全長3.4公里,北起靈隱路,南至虎跑路,串聯起麴院風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烏龜潭、浴鵠灣和花港觀魚等著名景點,楊公堤附近還有黃蔑樓、環湖碧舍、蘭苑、景行古橋、趙公堤等23處歷史文化景觀也,堤上六座石拱橋端莊秀麗。其中隱秀橋、景行橋可供遊船通行。

  楊堤景行
  人在堤上走,從北到南方向,堤東有麴院風荷、郭莊、丁家山景區、紅櫟山莊、花港觀魚等景區;堤西有環碧湖舍,現為金庸茶館,金沙港文化村酒旗招展,金溪山莊、花圃、趙之謙紀念亭、蓋叫天墓、茅家鄉村、于謙墓祠、三臺閣、浴鵠灣。

  小船水中行,自中山公園碼頭乘船經蘇堤跨虹橋,穿行麴院水道到環璧橋,經過金沙港水面到趙公堤的毓秀橋,經茅家埠水面穿經隱秀橋,繞行丁家山劉莊進入景行橋,盪漾於烏龜潭和浴鵠灣,一路上穿行於各種橋洞,彎彎曲曲的大小水道,湖岸邊蘆葦擺盪,湖面上水鳥掠過,亭臺樓閣頻頻映入眼簾,召喚著人們心頭那份返璞歸真的喜悅。

  在楊公堤側有很著名的郭莊,原主人擁有孔鳳春香粉店“老”字號,喜養孔雀,後售與郭姓乃改名“汾陽別業”。劉莊系廣東人劉學詢1909年建成,此人豪賭起家,亦以賭傾家,現為西湖國賓館。高莊,高氏杭州人以茶葉起家,別墅名為紅櫟山莊,此次重建後包給知味觀經營,又稱味莊。還有蓋叫天墓、趙之謙紀念亭、金庸茶館(環碧湖舍)。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第5張

可能感興趣》》盤點目前的杭州地標建築

  萬鬆書緣(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鬆書緣是由萬鬆書院為主所組成的景點,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東南的萬松嶺上,系三評西湖十景之六。

  萬鬆書院原為報恩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明代弘治十一年改建,因山上松林密佈故得名萬鬆書院。2001年9月,書院按明代建築風格復建,因書院發展成杭城最大的姻緣牽線之地,故取名“萬鬆書緣”。

  發展歷史
  萬鬆書緣原為報恩寺,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
  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浙江右參政周木在報恩寺舊址上改建而成,山上松林密佈,故叫萬鬆書院,是明末清初時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書院,學生遍及全省11府。明清代著名學者王守仁、齊召南、秦瀛曾在此講學,詩人袁枚曾就讀於此,他們都同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分別賜額;浙水敷文"、"湖山萃秀"。現遺址尚存有‘萬世師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見“至聖先師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在錢塘的民間,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臺結伴就讀萬松嶺上的傳說,最早將“梁祝”故事與萬鬆書院結上關係的是明末清初,寓居杭州的著名劇作家李漁所創作的《同窗記》。

  2001年9月,書院按明代建築風格復建,設定了明線為“明清知名學府”、暗線為“梁祝愛情之地”兩條的文化主線,以中軸線上以古代書院的佈局為實景,而在右側巧妙點綴與“梁祝”十八相送等有關的場景。梁祝堅貞不渝的愛情是因書成緣,後來書院發展成杭城最大的姻緣牽線之地,名聲遠播省內各地,故取名“萬鬆書緣”。西湖三評西湖十景時孕情含意地叫它“萬鬆書緣”,位列之六。

  活動建設
  梁祝美麗的傳說為肅穆的書院增添更多的人文情懷,同時讓虛無的故事也有了真實的場景可以尋找。為了使這兩個文化主題得以進一步弘揚,自2002年10月開放以來,萬鬆書院藉助社會各界的力量,努力做好“成人”、“成家”這兩篇文章。所謂“成人”,即學習中國傳統的儒學文化,以書院為學習場所,從古聖先賢的經典著作中學習做人的準則,延伸產物為“萬鬆講堂”。所謂“成家”,即是從“梁祝”愛情故事中派生出來的找尋意中人,成家立業的意思,延伸產物為“萬鬆書院相親會”。

  自2005年與溫馨家庭服務社共同開辦“萬鬆書院相親會”以來,萬鬆書院以公益紅娘的姿態,每週六上午為杭州人提供相親平臺,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境內外媒體爭相報道,萬鬆書院由此名聲大振。但“萬鬆書院相親會”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大大提升了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另一方面也使很多人只要一提起萬鬆書院,就認為是相親的地方,卻鮮有人知曉這裡曾是古代浙江省的最高學府。

  為此,書院也採取了一系列的補救措施。2007年2月26日,萬鬆書院與浙江《青年時報》、浙江省對外服務公司國際教育培訓中心合作,共建“萬鬆講堂”,力邀著名學者、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舉辦“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主題講座,為“萬鬆講堂”拉開序幕。

  3月,又請臺灣著名女作家曹又方開辦《一個女作家眼裡的城市生活品質》主題講座。同時,開辦了諸如陽光讀書會等主題活動,努力扭轉萬鬆書院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幾次活動獲得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特別是學術界的人士,都認為萬鬆書院是杭州最適合開辦國學文化課的場所。

  很多學者表示只要是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來辦學,即使免費授課也願意;有的甚至表示:能在王陽明先生授課過的地方來開堂講課,其實是種榮耀。但苦於基礎設施的侷限,萬鬆講堂並未成為一種常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書成緣,緣成書,書緣寫成千古愛;鬆生山,山生鬆,松山產生萬世情”。梁祝故事深入人心,以至今天的萬鬆書院,又演變成人們尋覓良緣的好地方,四時假日,遊人如織。陌上花開之時,踏青履痕之間,那一個個人間美好姻緣,因西湖山水的薰陶,成為難以忘懷的景緻。“萬鬆書緣”由此成為現代西湖佳話。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第6張

  嶽墓棲霞
  嶽墓棲霞是西湖著名景點之一。嶽墓背靠棲霞嶺,位於蘇堤北面,每當夕陽西下時,嶽墓上便有了一道道霞光,非常絢美,因而得名“嶽墓棲霞”(2007年被評為“三評西湖十景”之一)。景名中的“棲霞”貼切而有內涵,既巧妙地借用了嶽墓所在地棲霞嶺的地名,借景棲霞嶺,同時又以此借喻岳飛的碧血丹心,盡忠報國,心昭天日。

  嶽墓棲居霞彩之地,意境可觀,而且,“棲霞”二字更宣示了這位民族英雄在《滿江紅》中所描述的“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意境。離離墓草映晚霞,清風伴月寫丹心,這一景名也給美麗的西子湖增添了無盡的歷史滄桑感。嶽王廟是為紀念民族英雄岳飛而建。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在。現存建築於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使岳廟更加莊嚴肅穆。

  歷史由來
  黃河九曲十八彎,多少前朝硝煙散。
  歷史背景資料: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宋徽宗見遼朝國力減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聯金滅遼事宜。宋攻燕京,大敗而回。金攻陷臨潢府,遼亡。宋付上鉅額贖款給金,以換取燕京等地。金藉口北宋收容金叛將,分兵南下直撲汴京。

  欽宗即位,與金人和議,金人解兵北歸。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開封),擄走兩宗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公元1126年1月,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指的就是這個事件。

  1127年3月20日,北宋宣告滅亡。金太宗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貶為庶人,強行脫去二帝龍袍,隨行的李若水抱著欽宗身體,斥責金人為狗輩。完顏宗翰初時想招降李若水,過了幾天看看無效,就隨便讓手下處理他。李若水罵不絕口,被宗翰的手下割裂咽喉而死節。4月20日,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

  1127年,金國從汴京撤軍,立張邦昌為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趙構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張邦昌後來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持“正統”史觀者稱為“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輕力壯,有意抗金,收復河山,重用主戰派,以李綱為相、宗澤鎮守汴京。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定。但後來趙構沒有對抗金朝的決心,罷免了李綱、宗澤等人。

  後來金兀朮揮軍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並乘船出海避難。宋將韓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黃天蕩優勢力挫十萬金兵。金兀朮歷經辛苦,火燒宋軍船隻,才能狼狽北返。從此金人不敢輕言渡江。高宗定都於臨安(今杭州)。

  宋高宗趙構,由於害怕軍人戰勝回朝會專橫難制;而且亦擔心欽宗回朝後的恢復帝位,所以在1138年任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首先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毀協議,金軍分三路大舉南侵,重佔宋朝首都開封,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取得輝煌戰果。

  尤其是岳飛在郾城與金兵將領兀朮會戰,力挫金兵,乘機進兵朱仙鎮,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與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後來,高宗聽取了秦檜意見,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在萬般無奈地情況下,只能服從君王的命令。秦檜秉承趙構的旨意,在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第7張

  梅塢春早
  西湖十景之九,梅家塢溪谷深廣,常年草木繁盛,峰巒疊翠,即使數九寒冬,也不掩如春天氣象。梅家塢盛產茶葉,為“西湖龍井”中的珍品。“春”在梅塢便是茶香之意,每當清明時節,雲霧繚繞的山坡上,採茶女的身影隱現在碧綠如茵的茶園之間,鳥鳴茶歌,婉轉相應,為秀美山水平添了一份靈氣,也是春天西湖獨特的人文景色。

  地理環境
  梅家塢茶文化村,地處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西部腹地,梅靈隧道以南,沿梅靈路兩側縱深長達十餘里,有“十里梅塢”之稱,是西湖龍井茶一級保護區和主產地之一。梅家塢茶文化村是一個融青山綿綿、溪澗潺潺、茶園蓬勃為一體、散發出濃郁樸實民風和茶鄉風情的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茶鄉休閒園區,重現了“十里梅塢蘊茶香”的自然秀麗風貌。梅家塢茶文化村現有160餘家鄉間茶坊,村裡還專門成立了多語種接待室,並進行茶藝表演。

  在每年春季還可親自參與春茶採摘,親身感受濃濃的茶文化氣息,盡享茶文化生態自然之美、農家風情之樂。飲茶可在自家泡製,亦可在都市茶館小坐,但在梅家塢的茶農家裡喝茶,卻是另一番風味,說來這也是杭城的一種新的時興。

  邀上三五個朋友,隨意到一戶茶農家,品一杯農家自己採摘自己炒制自己沖泡的龍井新茶,坐在茶山茶園中的涼棚裡,看滿目的青山茶園,點綴著頭戴斗笠的採茶女,那農村的田野風光農家的辛勤勞作,忘卻工作的壓力與生活的瑣碎,懷著一份恬淡靜雅的心境,這才是禪茶合一的境界吧。

  展出內容
  周總理紀念室、乾隆遺蹟、古樹觀賞點、茶園觀賞區、農居群、十里鋃鐺、古井、古橋、垂釣區、茶藝表演區、小牙塢等十餘處。

  意義價值
  作為杭州一個具有獨特性品牌的旅遊新亮點,梅家塢茶文化村已挖掘開發了周恩來紀念室、琅璫嶺、禮耕堂等三個歷史文化景觀。

  茶園環繞梅家塢位於杭州市西南部、雲棲竹徑西北兩公里、琅璫嶺北麓的山塢裡,梅家塢四周青山環繞,茶山疊嶂;與龍井、獅峰一樣,以生產色綠、香郁、味醇、形美的龍井茶葉著稱。曾接待過前蘇聯、美國、越南、羅馬尼亞、柬埔寨等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世界各地友好人士的參觀訪問。周恩來總理生前曾五次親臨梅家塢,關懷、指導茶葉的生產與發展。

  飲茶時處處聞茶香,茶香繚繞,身臨其中,令人心曠神怡,心醉不已。經過杭州市政府統一設計、改造後的梅家塢更具特色:門前小溪,背靠青山,環境清雅,是都市邊沿"鬧中取靜"的理想休閒場所。

  周恩來紀念室周恩來紀念室就是梅家塢當地村民捐款,將接待過總理的老樓改建而成。樓上作接待室,樓下為展覽廳,分八個部分展出周總理視察梅家塢的史料、照片和實物,以及董必武、陳毅、鄧穎超等中央領導視察梅家塢的照片、題詞及書畫作品。紀念室還安裝了聲像裝置,播放《周總理與梅家塢》的電視片。

  品龍井茶,嘗農家菜除了聞名的龍井茶,這裡淳樸的農家飯菜最最讓人動心了!柴灶飯,小火細燉,香飄一條街的紅燒肉,還有飄著清清茶香的茶香土雞煲,香乾等等,都是極入味的家常美味。品了龍井茶,一定要嚐嚐這裡地道的農家菜,這才算是享受到了在梅家塢飲茶的真味。

  民俗民情的體現嘗農家飯、品龍井茶。面對漫山遍野的茶園和桂花樹,最適合用休閒放鬆的心情慢慢享受~所以來這兒,一般都會待上一天,悠閒自在地品茶,聊聊天打打牌,盡情享受茶香滋味。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第8張

  湖濱晴雨
  三評西湖十景之四:湖濱晴雨
  杭州有句名諺:“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意為西湖景緻的四時皆宜。湖濱位於西湖和城市的接壤之地,不但可以一覽西湖的三面雲山,更是品鑑陰晴雨霧的好地方。西湖風景最宜慢慢細品,尤其是多雨時節,漫步湖濱,但見煙雨濛濛,水天一色,西子湖如西子風鬟霧鬢,若隱若現,更有一種迷人的“朦朧美”。

  湖濱景區
  有些西湖的主要景點,它們散落在西湖的岸邊,為這秀美的景色增添了人文文化,使之更有託襯的元素。2003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啟動湖濱新景區建設,範圍從北山街斷橋起至一公園沿湖用地。

  湖濱地區保留下來的老建築主要是民國以後的民居、旅館、店鋪、小別墅等型別。整治中,這一帶的風貌得到了某種程度的保持,並賦予其新的內涵。小庭院、小巷、小天井、灰色的兩坡頂、騎樓、灰磚牆、簷口、石庫門、木門窗等建築元素都會再現在新湖濱的各個角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騎樓的建築形式,在整治中特別強調要“似曾相識”。

  旗下營
  杭州“旗下營”:順治七年(1650),杭州在西城牆即今湖濱景區東側區域修築滿洲駐防營城,成為城中之城,內駐八旗軍及其家屬,所以又稱“旗下營”,共有5座城門、7座水門。這曾是清代杭州區域佈局變化最大的事件。辛亥革命後,旗下營與杭州城牆、城門一起陸續被拆。

  六公園
  六公園是個開放式的公園,沒有圍牆,在西湖邊,景色很好,而且是週末杭州的英語角,有很多大學生和老外在這裡聊天、切磋!

  六公園周遭確實繁華,有博大的購書中心,舒心的茶樓,輝煌的賓館,巨集偉的商業樓,時尚的服飾城,不過最讓人沁心的還是西湖的的美麗風景。沿六公園走進西湖一帶,最近的可以看到斷橋,還有音樂噴泉。六公園附近的景色確實優美,綠蔭蔥蔥,百花爭豔,西湖水碧波盪漾,煞是漂亮。走在湖岸,感受著自然美,真是讓人流連忘返。

  李泌引水紀念標
  在仁和路與湖濱路交叉口西,杭州自隋建州以來城市日益發展,但杭州城區是由淺海灣演變成的陸地,地下水鹹苦不堪飲用。唐德宗朝李泌任杭州刺史後,組織民工自湧金門至錢塘門分置水閘,掘地為溝,溝內砌石槽,石槽內安裝竹管(至北宋改用瓦筒),引西湖水至城內各地,並置六個出水口,即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龜池、小方井、相國井,俗稱六井。李泌此舉,解杭人滷飲之苦,促進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德澤百世。現六井僅相國井尚存,其餘均湮沒,故在昔日入水口處設李泌引水裝置和六井紀念標誌,以表今人銜德之意。

  風波亭
  原是南宋時杭州大理寺獄中的亭名。在這裡宋高宗趙構聽信奸相秦檜讒言,誣陷岳飛謀反,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岳雲、部將張憲在風波亭內被殺害。岳飛被害前,在風波亭中寫下8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在恢復杭州西湖湖濱景區的人文景觀時,杭州市政府在充分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後,按照宋代樣式和風格在錢塘門附近重建了風波亭和風波橋,以此表達對岳飛的敬仰之情。並在風波亭旁恢復紀念岳飛之女嶽銀瓶的孝女井。

  《金陀續編》載:“岳飛有一女孝娥。孝娥自幼聰穎,通書史知大義。父先死於冤獄,他慟哭欲絕。含憤叩闕上書,被邏卒所阻,怨恨之下,抱著父親生前留給她的銀瓶投井。明正德十四年,按察使樑材築亭覆之,榜曰“孝娥井”,俗稱孝女井。後亭廢井湮”。原井圈外壁有清同治年刻的“孝娥赴義處”五字,上覆孝女亭,內建清碑刻二方,今存民國年間重修之孝女亭與碑刻一。

  聖堂路別墅紀念群
  位於杭州湖濱聖塘路臨湖一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官僚資本家在此營建了各種西洋小樓別墅。

  惜別白公
  詩人白居易於唐朝長慶二年任杭州刺史,到任後大規模疏浚治理西湖,並築堤建閘,灌溉農田。重修六井,深受百姓愛戴。唐長慶四年任滿赴洛陽之際,出現了“杭老遮車轍”的動人送別場面。

  馬可波羅紀念像
  位於聖塘路口。馬可·波羅是義大利著名旅行家,十三世紀的元初曾到過杭州,並把杭州稱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城市”。

  音樂噴泉
  西湖音樂噴泉,位於西湖三公園附近,即平海路與湖濱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沿岸,地處杭州最繁華地段。

  歷史典故
  湖濱晴雨湖濱位於西湖和城市的接壤之地,不但可以一覽西湖的三面雲山,更是品鑑陰晴雨霧的好地方。西湖風景最宜慢慢細品,尤其是多雨時節,漫步湖濱,但見煙雨濛濛,水天一色,西子湖如美人風鬟霧鬢,若隱若現,有一種特別迷人的“朦朧美”。

  有時即使一日之內,晴雨不定,由湖濱遠眺“黑雲翻墨未遮山”(宋代蘇軾),再觀“湖邊多少遊觀客,半在斷橋煙雨中”(宋代範景文),“望湖樓下水如天”(宋代蘇軾),回望“一湖新雨後,萬樹欲煙時”(清代黃仲則),西湖“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韻味,讓人傾倒。由晴及雨,由雨看晴,在湖濱領略晴雨西湖,最是壯觀,也最耐回味。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第9張

  北街夢尋
  北街夢尋是西湖著名景點之一。
  北山街東起環城北路、西至靈隱路、南傍裡西湖、北靠寶石山,它是以秀美山水為載體,以歷史文化為靈魂,以近代建築為骨架,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它歷史沉澱深厚:浙贛鐵路局舊址,記載著抗日戰爭的風雲;首屆西湖博覽會工業館,寄託了前輩富民強國的凌雲壯志;秋水山莊,演繹過壯烈悽美的故事;穗廬留下了巴金老人的珍貴“手跡”;菩提精舍,靜逸別墅、抱青別墅等。一條長僅千餘米的北山街,風光綺麗、蜿蜒漫長,這裡有許多歷史建築遺蹟,保留著古樸的原貌,串起了許多縈繞人心的魂夢。

  發展歷史
  浙贛
  從許仙白娘子當年約會的斷橋循北山街西行,不足百米就是上海鐵路局杭州黨校。上世紀三十年代,這裡曾經是浙贛鐵路局的舊址。全長946公里的浙贛線,始築於1899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的1937年9月方全線貫通。史料記載,浙贛鐵路自全線通車至杭州淪陷的四個月內,共運輸兵員320多萬人次,戰馬2.8萬匹,軍糧、槍支彈藥等20多萬噸;還有數以百萬計的難民,也通過鐵路撤退至後方,浙贛鐵路在抗日戰爭中居功厥偉。

  風景秀麗的杭州西子湖畔,有一座不起眼的三層小樓。一塊界碑告訴人們,這是當年浙贛鐵路局的舊址,目前已被列入杭州市重點保護文物。它記錄了中國近代史上浙贛鐵路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1899年,清政府為運輸萍鄉煤炭而開始修建株洲至萍鄉段鐵路,1905年築成。1929年2月,浙江省政府為發展該省南部和西部經濟,籌款修築自蕭山錢塘江邊至江西玉山的鐵路(舊稱杭江鐵路)。因資金有限,只能採用邊建邊運營的辦法,分段修築、分段營業。

  1930年3月,杭江鐵路在蕭山舉行通車典禮。1933年11月1日通車到衢縣,11月30日全線竣工。

  杭江鐵路通車後,1934年3月,浙、贛兩省和鐵道部及相關銀行組織設立了浙贛鐵路聯合公司。

  3月14日,公司理事會決定成立浙贛鐵路局。5月1日,浙贛鐵路局成立,路局機關設在杭州西湖畔。我國著名鐵路專家杜鎮遠出任局長兼總工程師,侯家源任副局長兼副總工程師,謝文龍任副局長。

  浙贛鐵路局成立後,繼續向西修建浙贛線。

  1936年修至南昌,1937年9月築到萍鄉。萍鄉至株洲段鐵路原屬粵漢鐵路,鐵道部令劃歸浙贛鐵路局管轄。此時,錢塘江大橋亦已建成,全長1008公里(包括支線)。雖然浙贛線的一個終點位於湖南省境內,但是由於絕大部分路段位於浙江省和江西省境內,因此仍命名為“浙贛線”。

  浙贛線的建成,接通了滬杭甬、南潯及漢粵鐵路,不但促進了浙、贛、湘等省的經濟發展,更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日寇在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為阻止日寇鐵蹄南侵,茅以升含淚炸燬了通車僅89天的錢塘江大橋。

  史料記載,從浙贛線開通到大橋炸燬的89天裡,浙贛鐵路共運輸兵員320多萬人,戰馬2.8萬匹,軍糧、被服、槍支彈藥、器械等近20萬噸。

  另外,所有從津浦、京滬、滬杭甬、南潯等鐵路撤退的材料、鋼軌、機車車輛,無不經由浙贛鐵路搶運到後方。浙贛鐵路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浙贛鐵路局局長杜鎮遠1910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在校學習成績優良,獲得“斐陶斐勵學會”會員殊榮。

  1920年,他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德黑鐵路公司任助理工程師。1924年,他受交通部委派率考察小組赴歐美各國鐵路考察,回國後曾先後擔任杭江、浙贛、滇緬和粵漢鐵路局局長兼總工程師。他在短短的20多年裡主持興築鐵路4條,修復鐵路1條,總長約3600公里,因而被譽為“中國鐵路的偉大建設者”、“繼詹天佑之後的鐵路巨擘”。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第10張

  三臺雲水
  三臺雲水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為三評西湖十景之八。
  三臺山景區集浙江山地和江南水鄉風貌於一身,它以浴鵠灣景區為核心,東靠楊公堤,西臨三臺山路,北至烏龜潭景區,南到虎跑路。重新修復後的三臺山景區內恢復了先賢堂、黃公望故居、黃篾樓水軒、武狀元坊、霽虹橋、三臺夢跡等故跡。三臺山景區的茶樓,是杭州茶樓的一大特色。飛簷仿古的建築,亭閣宛然,花木蔥蘢,與周圍的環境十分協調。

  三臺雲水點出了景區景觀的多樣性和立體化,同時借用了宋代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的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頌揚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的熱血千秋,清白一生。

  主要景點
  先賢堂
  這裡是祭祀杭州歷代前賢的地方,最初建於宋代,原址在蘇堤,但是早就廢棄了。2002年後西湖西進,開始恢復西湖歷史水域和歷史建築,先賢堂在三臺山重建,成為一處介紹、展示杭州名人文化和紀念緬懷先賢的場所。子久草堂(黃公望故居陳列室)

  位於三臺山路旁,元代畫壇著名“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故居。《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是黃公望的傳世之作。茅廬周圍風景怡人,倚門眺望還能見雷峰塔之景貌。現於舊居原址附近設黃公望故居陳列室,以紀念這位中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

  黃篾樓水軒
  元代著名文學家張雨構水軒於赤山埠浴鵠灣,名曰“黃篾”。劉邦彥有詩云:“春水初生浴鵠灣,篾樓高枕對青山。鳥聲啼足忽飛去,門掩綠陰清晝閒。”現於浴鵠灣附近重建一臨水觀景建築,用舊名“黃篾”命名。

  張雨,字伯雨,錢唐人,號貞居子,又號句曲外史。二十歲離家出遊天台、括蒼等名山,晚年入開元宮,從真人王壽衍為道士。史載其“風裁凝峻,見者異之”,且擅長書法、詩詞,文風奇古,與趙孟頫、楊載、虞集等人友善。

  武狀元
  該坊位於三臺山路浴鵠灣西側。南宋時,南高峰頂曾設比武露臺。嘉定七年(1214),右榜武狀元劉必方(一作劉必萬)在南高峰麓赤山道口立武狀元坊。2003年重建,以志古蹟。

  霽虹橋
  位於花港公園以西的浴鵠灣,與黃公望故居、浴鵠軒、黃蔑樓等隔水相望。霽虹橋佈局精緻、舒展開敞、白牆黑瓦、木石相間、借景湖山、點景自然,體現了湖西景區“野趣、閒趣、逸趣”的景觀特點,可遊宜憩,融觀光與休閒於一體。

  三臺夢跡
  三臺夢跡景點位於三臺山路南側,總面積9萬平方米,由先賢堂、靈泉仙館、天香法雨、雪舫等景點組成,建築具有浙江山地民居和江南水鄉民居的特點。景區著重展現了西湖湖西水系和溼地生態的歷史風貌,遊人至此,可觀賞林緣野卉,蘆荻圍岸,別有一番野趣。其中,靈泉仙館處於三臺夢跡東北角,主體建築二層,少量三層或單層,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採用浙江山地民居形式,懸山頂,磚混仿木結構,部分木牆板,部分仿夯土牆及山牆用塊石壘砌,佈局總體呈圍合狀,開口向東南水景。

  在此,可觀賞湖邊溼地風景,遠眺“三臺夢跡”全景,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而天香法雨則在三臺夢跡的西北角,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由解香樓、多味軒、天瀛山房、淡然小築四座單體建築組合而成,建築形式與靈泉仙館類似,為仿杭州傳統的山地民居。這裡滿目翠綠、溪水潺潺、茶香四溢。

  于謙墓
  出於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可見一明式牌坊,墓道長長,芳草萋萋,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平添幾分肅穆與莊嚴。百米墓道的盡頭,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諡忠肅於公墓”,是1982年修復墓時重新鐫刻的,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原墓坐西朝東,呈馬蹄形,有七座墳,墓側建旌功祠,又名于謙祠,南北寬23米,進深30米,墓道長90米,于謙墓與1966年文革中被毀。1982年,重建於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墓高2米,青磚環砌,重刻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諡忠肅於公墓”,墓前設祭桌、香爐。

  1998年,為紀念于謙誕生600週年,在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整治墓區環境,修復于謙祠,建成於謙景區。在這次湖西綜合保護工程中,于謙祠又經保護整修,恢復了于謙祠牌坊和甬道,現已成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杭州西湖十景介紹,西湖十景有哪些 第11張

  錢祠表忠
  錢祠表忠是西湖著名景點之一。
  錢祠表忠,2007年三評西湖十景之五。
  錢王祠在杭州西湖湧金池南,與岳廟隔西湖相望,2003年重建;它的前身是表彰五代吳越國王錢氏的表忠觀,始建於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清代以後稱錢王祠,康熙、乾隆二帝在此留有“保障江山”和“忠順遺庥”等御題。

  祠內有蘇東坡所寫的《表忠觀碑記》,是中國書法史上名碑,敘述了吳越國三代錢王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五代時期,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終納土歸宋的事蹟。“錢祠表忠”,既寫出了杭州百姓對於錢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現出西湖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地理環境
  錢祠表忠,錢王祠倚城面湖,借景“柳浪聞鶯”,是以風景極佳。史籍記載錢王祠舊名錶忠觀,供奉錢氏三世五代國王祠,在宋代初名“表忠觀”,清代以後則通稱為錢王祠。

  錢王祠位於西湖湧金池南,與岳廟隔西湖相望。在宋代初名“表忠觀”,清代以後則通稱為錢王祠,供奉著錢氏三世五代國王,康熙、乾隆二帝在此留有“保障江山”和“忠順遺庥”等御題。

  祠內有蘇軾撰書的《表忠觀碑記》,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名碑。“碑記”敘述了吳越國三代錢王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五代時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節,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終納土歸宋的事蹟,褒揚了歷代錢王的功績,認為“有德於斯民甚厚”,“有功於朝廷甚大”。景名“錢祠表忠”,既寫出了杭州百姓對於錢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現出西湖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文物保護
  2003年,在保護原有遺蹟的前提下,配合西湖水體景觀,錢王祠重新復建,成為西湖南線集遊覽觀賞、文化展示、歷史研究於一體的園林景點和研究吳越文化的重要基地。

  走進錢王祠,首先看到的是獻殿,它全銅鑄造,建造大氣又不失精巧。在它的左右兩邊分別有兩個碑亭,右邊碑文是乾隆帝為該觀題寫的“忠順貽麻”四個大字;左邊是重建碑記。獻殿兩側還有功臣堂,左側表武功,右側表文治。堂內的碑文雖已模湖不清,但從那斑駁的碑跡中也依然可以感到這位歷史上吳越國王的雄才大略及造福百姓的賢明之舉。

  復建的錢王祠中最恢弘、最有氣勢的當數正殿一五王殿。殿內陳列三世五王塑像。步入殿堂,位於正中的錢鏗像高約5米,在他周圍是錢元璀、錢弘佐,錢弘琮、錢弘傲的塑像,栩栩如生。置身其中,肅穆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穿過大殿,攬遠堂、懷鎮堂一左一右,遙遙相對。堂內牆上畫有青龍、自虎、朱雀、玄武。

  與這莊嚴殿堂相映成趣的是祠內的一座古戲臺,它位於閱禮堂內,每天有越劇、崑劇、評彈等演出。讓遊客在享受高雅藝術的同時,瞭解杭州歷史,品味吳越文化。依光堂運用聲、光、電等高科技,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幅歷史畫面:修築海塘、射潮等。畫面形象生動,身臨其境,令人遐想萬千。堂外院子裡有一口“婆留井”。

  相傳,錢繆出生時面相怪異,十分不祥,他的父親欲將他投入井中,位好心的婆婆相勸才挽留了這個小生命,故錢鑼小名婆留,後來這口井也就保留到了今天。

  如今的錢王祠,由2003年舊址重建,新建錢王祠面積3.9萬平方米,比原祠擴大3倍。包括中心區祠堂、閱禮堂、依光堂3個區塊。中心區有碑亭、銅獻殿、功臣堂、懷慎堂、攬遠堂、五王殿、慶系堂。奉祀吳越國三代五王,展示吳越勝蹟及錢氏世系。閱禮堂內有一座古戲臺,供觀賞中國傳統戲曲表演。依光堂利用現代科技製作了錢王射潮及修築海塘場景。

  正對山門的兩個荷塘,水光粼粼,綠意盎然,給這肅穆之地平添了幾分詩意與柔情。荷塘後面是垂柳掩映的“功德坊”,軒昂的牌坊與錢王祠的山門遙遙相對。紅色的“八字牆”圍起的山門顯得大氣、莊重。重建後的錢王祠供遊客瞻仰錢王風采,追憶錢王功績,成為西湖南線的一個文化亮點。

TAG標籤:十景 西湖 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