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印度童婚怎麼行房,醜陋的風俗

印度童婚是印度當地的一種婚姻習俗,這種陋習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的進步,印度政府也通過了禁止童婚法,但並未奏效。那麼,印度童婚究竟是如何行房的呢?對女童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讓我們一起到城市文化中瞭解吧。

醜陋的風俗:印度童婚怎麼行房

印度孩童在結婚以後,如果女孩小於十一二歲,是需要在孃家生活的。等女孩過了十二歲,就必須去夫家生活了,承擔沉重的家務和生男育女的重任。一般來說,童婚並不會立即圓房,但圓房是遲早的事情。但相較於其他地區的婚俗來說,這樣的風俗是醜陋的,是邪惡的,是不利於青少年成長的。

在每年5月的結婚旺季中,印度數百個地方都在舉行大型的兒童集體婚禮。這種婚禮和正常婚姻一樣,經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後舉行正式結婚儀式。婚禮也和成年人的婚禮一樣,3、4歲的孩童穿戴整齊,戴項鍊和手鐲在大人指點下,繞“聖火”3圈。

她們幹著與年齡不相符的家務,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經常遭夫家指責和打罵。有的十幾歲就做母親。守寡的少婦不許改嫁,要穿最粗劣的衣服,不準參加任何娛樂活動。

童婚在印度曾經是種主要的擇偶方式。在中世紀晚期的印度曾經流行一種約定俗成的觀點,即理想的婚姻是新娘的年齡為新郎年齡的三分之一,也就是產如果24歲的小夥子要結婚的年齡為他的理想的新郎是8歲的女孩。而實際上我們在一些有關印度婚姻習俗的書籍中可以見到,有些父母在女孩不到9歲時就將孩子嫁出去。

這種童婚現象在近50年來雖然遭到印度政府的明令禁止,而且印度也有童婚的法律,但是童婚在印度的一些地區仍有大量存在。印度的拉賈斯坦邦的瑪爾地區,每年的4月都要舉行兒童婚禮,稱為阿卡蒂節。讓女孩子在發育之前結婚,父母死後可以昇天,這也是節日的意義。

在所說是從印度人中分離出來的吉卜賽人,以及阿拉伯、非洲的一些民族中也廣泛流行著這種童婚。在吉卜賽人中,過去結婚年齡一般是在十四五歲,童婚也是主要擇偶的方式之一。在葉門、阿曼的一些地區,也盛行小新娘的習俗。

造成這種童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的原因還是來自於宗教的、社會制度和嫁妝水準方面的影響。在古代印度,宗教和以等級制度為支柱的社會制度都維護童婚的存在。一方面在許多印度教經典中有提倡童婚的存在。

一方面在許多印度經典中有提倡童婚的規定,而在所謂的高階種姓之間也順應這種需要有著從嬰幼兒時期就婚嫁的風氣;另一方面童婚可以活動大量的嫁妝,在印度想把女兒嫁出去就需要有豐富的嫁妝,甚至包括房地產和大量金錢,而到一定年齡還嫁不出去的女兒,會受到人們恥笑,就是在現在童婚所需嫁妝只有成人嫁妝的1/4,被喻為是廉價的婚姻形式,所以它的存在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