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三國十大名將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有著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爾你我詐一代梟雄的曹操,傾國傾城的貂蟬,寶刀未老的黃忠等等。在這個三足鼎立的時代,有著太多太多的精彩。本期民族文化,講講三國的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

 三國第一猛將:呂布
  呂布(?-198),字奉先,漢族,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人。呂布善弓馬騎射,臂力過人,被喻為堪比西漢名將李廣,同樣有“飛將”的美譽。在民間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說法。

呂布因其勇武被幷州刺史丁原任為騎都尉,後屯於河內,任其為主簿,大見親待。漢靈帝死後,丁原進京與大將軍何進密謀誅殺宦官,併為執金吾。董卓進入京城之後,誘使呂布殺死丁原,並任他為騎都尉,非常信任重用他,不久又把他為中郎將,封都亭侯。

關東軍起兵討伐董卓時,呂布也曾參戰,但與將領胡軫不和而被孫堅擊敗,最後董卓挾天子遷都長安。董卓自知自己凶暴,為人所惡,所以時常要呂布作自己的侍衛及守中閣;不過,董卓性格又十分猜疑,曾因小許失意而向呂布擲出手戟,又因為呂布與董卓的婢女貂蟬有染,恐怕事情被董卓發覺,所以心中十分不安。

當時,王允、士孫瑞、楊瓚等密謀暗殺董卓,於是拉攏呂布,呂布答應併成功刺殺董卓,任職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

董卓死後兩個月,其舊部屬李傕和郭汜等本想解散部隊,歸隱田野,途中遇到賈詡獻計,召集舊部攻入京城,呂布戰敗倉皇出逃。呂布先投靠袁術,但袁術不滿他自恃有功而十分驕恣、恣兵抄掠,把他拒絕了,於是呂布改投袁紹。在袁紹處,呂布與他聯手大破黑山軍,但呂布又恃著功勞,向袁紹請兵,袁紹不應許,呂布將士又多暴橫,所以呂布又被袁紹趕走。之後呂布投靠了張楊。

張邈受陳宮之言,決定請呂布入主本為曹操所有的兗州,當時曹操東征徐州陶謙,聽到訊息後立即回師,與呂布數次征戰,最終呂布不敵,投向東邊的劉備,劉備讓他屯兵小沛。後劉備與袁術相爭,呂布乘機奪取了徐州,自稱徐州牧。劉備只好投於呂布,呂布反讓他屯兵小沛。

後袁術攻打劉備,呂布為免袁術北連泰山寇,圍堵自己,於是出面相助,以轅門射戟解決事件,袁術麾下大將紀靈大讚“將軍天威也”。而後,在陳圭挑釁下,呂布與袁術終斷盟好,改與曹操短暫議和,袁術卻讓陳圭之子陳登成功與曹操連絡,作為曹操內應以討伐呂布。而因呂布與袁術終斷盟好,袁術於是發兵攻打徐州,陳圭以反間計令呂布大敗袁術軍。雖然如此,劉備在小沛再次聚集了萬人,呂布感到十分討厭,於是再連絡袁術,出兵攻打劉備,劉備只好西投曹操,決定聯手對付呂布。

198年(建安三年)冬,曹操攻打呂布的根據地下邳,因呂布有勇無謀而多猜忌,不用陳宮建議,諸將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戰多敗。曹操圍攻三個月,決水圍城,呂布軍中上下離心,其部下侯成、宋憲、魏續反叛,綁了陳宮前來投降,呂布在白門樓見敵軍攻急,大勢已去,於是令左右割下他的頭交給曹操,左右不忍,便於198年2月7日(十二月癸酉)下城投降。呂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鬆綁,曹操笑說:“捆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又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可以統一天下了。”曹操頗為心動,但劉備在一旁說:“明公(曹操)您看見呂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陽(丁原字建陽)董太師(董卓)的嗎!”呂布死前說:“大耳兒(劉備)最不能相信。”最後呂布被縊殺,其陳宮、高順也被處死,張遼則領兵向曹操投降。

不過他雖驍勇善戰,但又勢利多變,為人無謀,他知高順言忠而不用,不聽陳宮之言,更甚與麾下將領妻子有染,聽信婦人說話,故除其勇武為人所記,個性卻並不為人所喜愛。

所以陳壽亦認為:“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三國演義》描寫他持方天畫戟,騎赤兔馬,頭戴金冠;“三英戰呂布”時關羽、張飛、劉備三人圍攻呂布,亦未能將其戰倒;又直接寫他成為丁原、董卓的義子,加上自己姓呂,所以張飛說他是“三姓家奴”;加插了王允使計,以美女貂蟬離間他與董卓的“連環計”。幷州定襄縣(今山西省太原市以北、忻州市東南部)東南的中霍村據傳是呂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

三國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 第2張

蜀漢名將:趙雲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常山趙子龍可以說是最受三國迷歡迎的人氣角色,文韜武略,機謀膽色,趙將軍無不是上上之選。作為一員虎將,他實在完美。長阪坡一戰,趙子龍縱橫曹營幾萬大軍之中,出入自如,斬殺曹軍50多員將領,竟然全身而退,沒有受傷,雖然曹操在戰鬥中期曾經下令不許射箭,但畢竟以一敵萬!一人一騎在千軍萬馬中往來奔突,如入無人之境,通篇三國之中,除子龍之外又有誰能夠?論衝鋒陷陣能力、防禦能力堪稱三國第一!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阪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建興七年(229年)壽終正寢。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劉禪下令追諡趙雲,姜維與眾臣商議後建議劉禪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三國之後的西晉時期,盛行門閥制度。門閥士族在政治、經濟上享有極大的特權,操縱“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在政壇造成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以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門閥制度也受到衝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也就倒黴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後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麼?“徵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趙雲是政治鬥爭失敗者。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只有趙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劉備只得大喜從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盡了。

沒有野心,不懂得鞏固自己的勢力,沒有自己的親信家將,在那亂世之中,廣張羽翼是何等重要得。關張自成一黨,家將眾多,如關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候,投劉備時又是帶者全部家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親信也肯定不少。獨有趙雲……向來是單槍匹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輕了。

為官清廉。從劉備,孔明幾次欲大賞趙雲,趙雲不受或分賞諸軍,可見趙雲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沒錢籠絡家將,估計他也是蜀漢那些貪官的眼中釘。我在想,若是蜀漢統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話,恐怕趙雲更不好過。

第三個原因是趙雲時運不濟,投劉備時,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期,根本無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劉備都是是寄人籬下,因此趙雲屢屢充當警衛長的角色。等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已經是十數年後了,誰都習慣了趙雲警衛長這一職位,因沒有統兵經驗,蜀漢又將領眾多,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一直到蜀漢後期,諸葛亮實在無將可用了,才派趙雲為主將上陣。那時的趙雲,已經是滿頭白髮了……

趙雲犯了為官的幾大禁忌,又時運不濟,故雖一生任勞任怨,也只能是死後封侯。當初若是投曹操,我想不至於如此結局。

三國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 第3張

五虎上將:馬超
  馬超,字孟起(176~222)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漢族。三國時期蜀漢五虎將之一。為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馬服君)及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徵西將軍馬騰之子。因衣著講究,舉止非凡,故人稱“錦馬超”。性格豪爽,有羌人之風。卻也為人高傲,有勇無謀。喜吹簫(“曲有誤。周郎顧”的周瑜用琴所彈的《長河吟》與“風起西涼地,將軍夜吹簫”的馬超用洞簫吹的《西風破》在當時是齊名於世的。)。曾先後效力於其父馬騰、張魯及蜀漢劉備。公元222年,病逝,追諡為威侯。

馬超之死
  歷史對於馬超這位傳奇人物並未有太多著墨。自馬超降蜀,位列五虎將之後就似乎被劉備潛藏了起來。他並沒有得到劉備的重用。而對於馬超的死,所謂的史料上其實也是疑點重重。馬超生性勇猛,堪比呂布,是西涼地區羌族蠻人眼中的神,曹操見了他也會懼怕三分。這樣的一位英雄身體又怎會如此弱不禁風?因此對於馬超的死,這裡要提出三個可能性。

1、水土不服。馬超生長在西北地區,自歸降蜀漢之後就長期駐守在西南一帶。自是身體健壯如牛,也難免有水土不服的情況發生。這樣馬超病逝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2、憂鬱至死。馬超的憂鬱有很多原因。首先馬超一家上百口人被曹操無情殺害。因此馬超對曹操恨之入骨,但是家仇又沒有辦法去報,很無奈,心中鬱結。其次,馬超生性傲慢。馬超歸順劉備,劉備待其不薄。但是馬超自恃名望,不尊重當時身為漢左將軍的劉備,直呼其名“玄德”,劉備不免氣惱。“某日,關張立備左右。孟起隨性,直呼玄德。關張大怒,欲殺之。”馬超從此不敢在劉備面前造次。為人處處小心,終日提心吊膽。卻也漸漸失去了一個虎將應有的威嚴,失去了氣勢。因此心中鬱悶。其三,馬超歸順蜀漢之後,因為性格問題人緣不佳,沒有什麼朋友。而且曾經因朋友當其面說劉備壞話而被馬超告發,使朋友被殺,因此被同僚鄙夷,處處受到排擠。而且馬超曾經三易其主,並不是能死心踏地跟隨劉備的人。這一點與關羽張飛趙雲有著本質的區別。諸葛亮正是考慮到馬超這一不安定的因素,因此並沒有重用馬超。馬超戎馬一生,最終卻不能施展其才,因此心中不快。多重原因導致當年威震天下的“錦馬超”變成了沒牙的老虎,最後鬱鬱而終。

3、慘遭暗殺。下面是摘自《偽晉春秋》的一段文字。“超幼年,其母濯長江之水,黃河之波於身,唯足未覆。及長成,剛勁鐵骨,刀槍步入,唯足不能。一日見備之妻孫氏美貌,遂生歹念。某夜,備與諸葛同眠,超乃入室,強行求歡。然,孫氏不從,恨恨而去。除一日,孫氏哭訴於備前。備憐超勇,未加責備。孫氏怒歸兄處。自此,備恨之。期年,超偶感風寒。密令子龍除之。子龍至榻前,把手言歡,窺其無備,青紅劍疾刺其足。超大呼:”子龍,今何故?“子龍曰:”箭在弦,不得不發耳。“是夜,超卒。備聞之,擊掌稱快。”野史的說服力或許沒有正史那麼強。但是其中也能反映出一定量的資訊。畢竟任何事情都不是空穴來風的。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劉備對高傲自大的馬超還是不夠信任的。這也難怪馬超得不到蜀漢重用。試問哪個君主敢把自己的江山交給一個自己完全不能夠信任的虎狼之才呢?

因此馬超的悲劇也就不言而喻了。馬超,這個三國前期叱詫風雲,被羌人視為神的傳奇人物,在三國後期卻處處碰壁,鬱鬱而終,並沒有戰死沙場,得到一個將軍最為榮耀的結局,成了最為悲劇的人物之一。“錦馬超”,三國時代的悲劇英雄!

三國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 第4張

東漢猛將:典韋
  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縣黃崗鄉己吾城村)人,東漢末年群雄,相貌魁梧,膂力過人,因保護曹操而死。小說《三國演義》中稱典韋為“古之惡來”。

典韋,陳留人。曹操名將。使一雙鐵戟,勇猛過人。曹操與張繡交戰時,典韋駐守曹操大寨,奮力迎敵,終因鐵戟被盜,受圍斷而死。在這一戰中,曹操的長子和侄子也都戰死了。事後,曹操親自祭奠,痛哭失聲。他對眾將領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許褚,三國時魏國名將。字仲康。在曹操宛城戰張繡時,因屢建戰功,賜關內侯。後與馬超大戰於潼關,威名大振。因勇猛知名,軍中外號“虎痴”。曹丕稱帝時,封萬歲亭侯,升為武衛將軍,總督中軍禁兵。曹睿即位後,又進封許褚為牟分侯。許褚病死後,被追贈為壯侯。

他們是書中眾多讀者認可的,唯一的可以匹敵關羽、張飛的猛將。他們不善於領兵打仗,可是天生神力,勇烈過人,使讀者對他們有了濃厚的興趣。典韋的八十斤大鐵戟令敵手喪膽!五步飛戟殺追兵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武藝,單手扶定牙旗更可以看出其雄渾的膂力。宛城之戰因為有了典韋的奮死血戰而變得異常悲壯。雙手拿兩個小兵當武器的典韋形象幾乎是三國裡最經典的畫面之一。典韋戰死後,長立不倒,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走過,好一個虎賁之士啊!

許禇能力拽奔牛,也是個罕見的大力士,也是典韋死後,曹操的近身侍衛。裸衣鬥馬超使許禇得享“虎痴”的大名。書中本有一次許禇和張飛交鋒的大好機會,奈何虎痴自恃“吾有萬夫不擋之勇,天下誰能近我?”結果晚上灌多了幾杯黃湯,頭暈眼花之際被張飛一矛搠下馬來。沒能看到這兩個當世的虎將鬥個燦爛輝煌,實在是一大憾事!

典韋表字不詳,袁闊成評書稱其字洪飛,早年,襄邑的劉氏與睢陽的李永有仇怨,典韋要為劉氏報仇。但李永為富春長,警備森嚴,典韋便用車載著雞和酒扮作商人,當門開啟,典韋取出懷著的匕首,衝入門殺死李永,並殺死其妻,之後徐徐步出,取出車上的刀、戟逃走。

因李永居近市集,全市皆驚動,李永手下追來者雖有數百人,但都不敢走近。走了四五里路,遇到其同伴,成功逃離。於是令不少豪傑知其名,後來張邈舉兵,典韋參軍為士,屬於趙寵之下。190年張邈討伐董卓兵敗後獲得曹操大將夏侯惇賞識,轉為其麾下,數戰有斬敵首之功,拜為司馬。

194年,呂布乘曹操東征徐州,偷襲兗州,曹操立即還擊呂布。呂布派軍屯兵在濮陽之西四五十里,曹操實行夜襲,殺至明早,呂布率軍解救,三面圍攻曹操。呂布親率大軍從早到午交戰數十次,戰鬥激烈,曹操招募壯士衝陣,典韋搶先響應,並募集數十人,穿上兩重鎧甲,放棄大楯,手持長撩矛戟出戰。

正直西面戰況又急,典韋衝前擋著敵兵,敵軍弓弩亂髮,箭如雨下,典韋合上眼,叫士卒:“敵人來到我面前十步才叫我。”士卒大叫:“十步了。”之後典韋又大叫:“到五步外再叫我!”眾人皆懼,大叫:“敵人到了!”典韋手執十多枝長戟,大喊而起,攻擊典韋的敵人無不應手倒地。最後至黎明時分,呂布撤退。而典韋因功被拜為都尉,成為曹操身邊近衛,統領親兵數百人,圍繞主帳棚巡邏,後再遷為校尉。

197年,曹操攻宛,張繡投降,曹操十分高興,設宴歡聚,十多日後,張繡反叛,偷襲曹操之營,曹操不利, 輕騎逃走。典韋擋在門前,令敵軍不能入,張繡軍惟有分散從別門進入,當時典韋身邊的十餘人皆死戰,以一當十,典韋手執長戟左右攻擊。

可是身邊士卒一個個戰死,典韋也身受數十傷,敵人乘機上前要捉他,反被典韋雙手挾著兩人並擊殺,其餘敵人都不敢上前。典韋奮而衝前,殺了數人,傷創突發,死前瞪眼大罵敵軍。死了半晌,還無一人敢從前門而入,最後張繡軍才敢再上前,割取其頭,互傳觀看,覆軍就視其軀。

曹操退至舞陰,知道典韋戰死,不禁落淚,對眾將領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後取回其屍體,對著典韋屍體大哭,把他安葬在襄邑,每次經過其葬地,都用牲口拜祭典韋。

三國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 第5張

軍事奇才:魏延
  魏延,蜀國名將。子文長,義陽(今河南省桐柏)人。關羽攻長沙時,魏延殺主獻城,後隨劉備入川,一路戰功不少。任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隨諸葛亮平定南蠻,在陳倉力劈曹魏大將王雙,遷升為徵西大將軍,封南鄭侯。諸葛亮死後,與長史楊儀爭兵權,被諸葛亮生前安排的馬岱誅殺。擅用大刀,刀法熟練。看《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最不滿的地方就是對魏延的偏見。無論是初見魏延,說魏延腦後反骨,還是諸葛亮認為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於是安排馬岱用計殺死魏延,都嚴重有損諸葛亮一生的威名。

隨著年齡與閱歷的不斷增加,隨著對生命意義的逐漸理解,在反覆閱讀過《三國演義》以及《三國志》中有關描寫魏延的段落與細節之後,這種不平的感覺就愈發的強烈,在我的眼前,彷彿總是出現書中那位‘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五綹長髯、威風凜凜、執刀跨馬、衝鋒突陣’的蜀國名將;在我的心中,很為這位‘心高性烈、傲視同僚、熟曉軍機、久歷戎事、勤於謀略、善待士卒’的徵西將軍不平。

作為蜀國屈指可屬的猛將之一,魏延為劉備江山的建立可稱得起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三國演義》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現,正值劉備攜民渡江敗走襄陽之時,此刻的劉備可稱是一敗塗地狼狽萬分,魏延斬關殺將,開城門迎接劉備,在襄陽城下與名將文聘大戰數十合,最後落得家人被殺隻身投奔長沙的下場。

魏延的第二次出場,是在赤壁大戰之後,關羽進攻長沙,但是遇上黃忠,長沙太守韓玄認為黃忠久戰關羽不下,必定通敵於是決定殺掉黃忠,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又是魏延激於義憤振臂高呼:“黃漢升乃長沙保障,殺漢升即殺長沙百姓也”,於是拔劍而起,斬了韓玄,大開城門,迎接劉備大軍進入長沙。孰料,待等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斬有功無過的魏延,其理由是說魏延不能忠於自己的主公,反覆無常。看到這裡,真正的使人為魏延感到不公!難道拋棄無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來竟然是錯誤的舉動?難道就該看著昏庸之輩砍下天下名將的頭顱而無動於衷?

幸虧,劉備不失為創業明智之主,念昔日恩情從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從此,劉備的帳下又多了一員東擋西殺、威風八面的猛將,魏延也得以在劉備帳下大顯身手施展自己的才華,數十年間衝鋒陷陣屢立奇功:取西川與黃忠共為先鋒,盡敗蜀中名將;戰東川助張飛屢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門;退蠻兵渡瀘水破孟獲苦戰數年,成就了諸葛先生七擒七縱之舉;出陳倉震魏將斬王雙歷任前鋒,效盡了拔山涉水先出後回之責。終於,一代猛將輔弼明君成就了王霸之業,使昔日無寸土之地的劉備坐上了兩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寶座,延續了後漢六十餘年的西隅江山。同時,一代明君幫助猛將遂卻了建功之志,使當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拜將封侯吐氣揚眉的心願,成為了坐鎮漢中,獨守一方的南鄭侯漢中太守徵西大將軍。至此,我們不禁為劉備的慧眼識人與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將之間的相得益彰而額手相慶。

真實的魏延:因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魏延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謀反而被諸葛亮所殺,似乎是罪有應得。雖然曾有人替魏延寫翻案文章,但《三國演義》塑造的反賊魏延形象實在是深入人心,很難在世人的心目中抹殺。

魏延出身和履歷不詳。《三國志·魏延傳》說他是“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義陽縣(今河南信陽市西北)屬東漢荊州之南陽郡。所謂“部曲”,據《後漢書·百官一》雲:“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其餘將軍,置以征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可見,部曲本是漢代軍隊中三級編制的名稱。東漢末年,以世家和豪族地主為社會基礎的軍閥割據形成,軍閥採取“部曲”這種軍事建制來組織自己的軍隊,於是部曲便成了豪強地主割據勢力的私人武裝。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其地位雖然不高,但卻是劉備軍中的嫡系,而絕非降將(按:《三國演義》雲魏延本是劉表部將,後殺韓玄,獻長沙於劉備,完全是杜撰)。因其“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劉備用法正之謀,舉傾國之師,歷時歲餘從曹操手中奪得軍事重鎮漢中郡。至此,三國鼎立正式形成。劉備自稱漢中王,表示與曹操分庭抗禮。不久,劉備返回成都,臨行前“當得重將以鎮漢川”同上……為何劉備如此重視鎮守漢中的大將人選呢?因為蜀漢的基本統治區域是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四川盆地,漢中郡坐落在關中和巴蜀之間,屬於兩大區域交界的地帶。蜀國為了保障自己根據地的安全,有必要將重兵部署在敵我接壤之處。

關於漢中的重要性,時人及後人多有論述。楊洪曾對諸葛亮雲:“漢中則益中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三國志》卷四十一《楊洪傳》。黃權亦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三國志》卷四十三《黃權傳》。清人顧祖禹曰:“漢中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曹魏若是佔領漢中,將嚴重威脅巴蜀。如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張魯,“破漢中,蜀人震恐”,“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得安也”。《三國志》卷十四《劉曄傳》注引《傅子》。

蜀國如果據有此地,則不僅能夠保障劍閣、成都之安全,更能使其作為北伐之基地。對蜀漢而言,漢中的重要性絕不亞於荊州。基於此,劉備怎麼能不作慎重考慮呢?劉備手下大將著名者有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劉備對關羽最為倚重,但其鎮守荊州,不可能調離原來的防區。趙雲其時的主要職責為“掌內事”,即劉備以其“嚴重”而主管劉備的宮中之事。《三國志》卷三十六《趙雲傳》注引《雲別傳》。黃忠雖然勇猛,但畢竟年事已高。馬超威名顯赫,但因其是“羈旅歸國”的降將,《三國志》卷四十《彭羕傳》。劉備對其不甚信任。在此情況下,似乎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非張飛莫屬了。而且“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劉備置張飛情緒和全軍議論於不顧,而破格任用魏延,這不僅反映了魏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劉備的信任。如果魏延“腦後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劉備在封魏延為漢中督時大會群臣,並且故意在宴會上當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當然豪言壯語誰都會講,那麼魏延鎮守漢中的實際功績究竟如何呢?《三國志·姜維傳》說:“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扞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維守漢中,他認為魏延的軍事部署,“雖合《周易》‘重門’之義”,但只能保證不丟土地,卻不能大量殺傷敵人,於是他改變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將駐軍撤守漢、樂二城,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到盆地內部的做法,並認為此乃“殄敵之術也”。

對於姜維的此次調整軍事部署,歷代史家多認為是重大失誤,為後來漢中失守、蜀國滅亡種下了禍根。郭允蹈的《蜀鑑》論及此十分深刻。他說:“蜀之門戶,漢中而已。姜維之退屯於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時鐘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見。嗚呼,姜維之亡蜀也。”由此可見,諸葛亮選拔的接班人——姜維的才能遠不如魏延,因為魏延守漢中凡十五年,漢中固若金湯,沒有放一個敵兵進入自己的防區。接任的王平完全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針辦,也以少勝多,在興勢打敗曹爽率領的十餘萬魏軍。而姜維輕易改變魏延的戰略部署,卻直接導致蜀漢的滅亡。魏、姜二人軍事才能之高低豈非一目瞭然!所以劉備在用人和識人上,確實要比諸葛亮高明得多。

魏延勇略過人,他馳騁沙場,所向披靡,可以稱之為善戰無敵。曹魏方面,除司馬懿以外,能與魏延匹敵者幾無其人。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此次戰役,並無諸葛亮指揮,而是魏延單獨領軍作戰。對手郭淮乃曹魏關西首屈一指的重將,號稱“方策精詳,垂問秦雍”。郭淮曾敗馬謖,“摧破廖化,擒虜句安”《三國志》卷二十六《郭淮傳》。,即使諸葛亮亦畏懼他三分,但魏延卻能“大破淮等”。另外,在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中,魏延也立下赫赫戰功,《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載:“宣王(指司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史稱司馬懿“畏蜀如虎”,這個“蜀”不單指諸葛亮,恐怕也應包括魏延在內吧。

以治軍而論,魏延“善養士卒”,與張翼德“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不可同日而語,而與關羽“善待卒伍”相似。《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以此觀之,魏延統大軍能獨當一面,克敵斬將,治軍有方而勇猛過人,絕不遜於關羽、張飛等蜀漢一流大將也。

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戰略:“聞夏侯楙(時鎮長安)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諸葛亮“以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注引《魏略》。,因此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諸葛亮與魏延關於北伐路線之爭的公案,曾引起後世史家的濃厚興趣,為之而爭論不休。一些學者認為,魏延獻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趨長安會師,乃“奇謀”,“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假如諸葛亮採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經成功,可惜諸葛亮謹慎得近乎膽小。而另一些史家則支援諸葛亮“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的謀略,認為出子午谷雖是捷徑,但可行性極小。其反對理由主要有四條:一、子午穀道路險狹,危險係數極大,一旦魏軍卡住谷口,輕則勞而無功,重則全軍覆沒;二、夏侯楙未必會棄城而逃;三、就算攻下長安,也未必守得住;四、萬一失敗,兵力本來就不足的蜀軍損失太大。

那麼這四點質疑有沒有道理呢?我認為,無論從蜀魏戰爭長久的戰略角度,還是從這次戰役本身來看,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

三國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 第6張

曹魏名將:張遼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先為幷州刺史丁原部下擔任從事,後來又歸附董卓,董卓死後,張遼又帶兵投靠了呂布,在呂布手下任騎都尉。後來,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劉備打敗,最終歸附曹操。武功高強,有勇善謀,多次建立奇功。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孫權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隊八百餘人守城,奮勇突擊,大破吳軍。吳軍一聽見張遼的名字,便人人膽寒,連吳國小兒夜間啼哭,一聽說張遼二字便不敢哭了。魏文帝黃九年級年(222年),曹丕親征,三路伐吳。張遼與諸將大破東吳大將呂範軍,遂因病死於軍中,諡剛侯。

公元215年,這一年對於張遼來說是一生最輝煌的一年。劉備入川取代劉璋已有一年,三分天下之勢漸顯。曹操取下漢中欲南下掃蕩西川,此時孫權率十萬大兵進攻張遼鎮守的合肥,由於曹操大軍大多派去了西線漢中戰場,東線合肥只屯有七千多士兵。或者曹操深知以張遼的才能,七千餘人足以阻擋東吳的進攻。孫權十萬大兵銳不可當殺來,曹軍頓時軍心渙散,士氣大搖。張遼決定趁東吳陣營未穩前奇襲吳軍,以壯本方士氣,於是挑選八百壯兵,當晚一馬當先殺入未做防備的孫權陣營,嚇得孫權避於小山上而不敢應戰。東吳其他軍營趕來後把張遼圍住,張遼率軍奮勇殺出重圍返回本陣。這次小戰事雖對東吳沒什麼損傷,但張遼的身先士卒卻激起了曹軍的鬥志。

於是張李樂三將強化防禦準備持久戰。東吳軍數十日圍攻合肥無果,補給日益困難,軍心開始動搖,孫權乃下令撤軍。當大軍退出長江渡口逍遙津時,孫權召開軍事會議,而此時逍遙津卻只有千餘近衛部隊,孫權萬萬沒有想到張遼會突然突擊過來,被殺得狼狽不堪,要不是手下諸將的奮勇保護,恐怕他就活不了七十多歲了。張遼這一戰殺得東吳“人人害怕,聞張遼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能先發制人親率敢死隊突襲敵軍,贏得了本軍的信任,壯大了軍隊士氣,勇氣可嘉。之後打出持久戰的幌子使敵人不戰而退,並且情報跟蹤探知孫權召開軍事會議,大膽出兵突擊吳軍,打了個大勝仗,這全靠他能審時度勢善用兵法。張遼勇謀兼備,難怪《三國志》裡把他列為魏國五大將第一人。張遼勇謀兼備,可以算是曹操手下第一名將。計射太史慈,威震逍遙津,無論單打獨鬥,還是運籌帷幄,他都是那麼出色。說到武勇,引用關雲長對張飛說的一句話:“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張遼和趙雲一樣,也是現在最受讀者歡迎的人氣角色。

三國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 第7張

五虎大將:黃忠
  黃忠,蜀國五虎大將最後一位。字漢升,南陽人。最初在劉表屬下任中郎將鎮守長沙。當曹操南下時,仍忠守長沙。後劉備派關羽攻長沙時,城破被困,降了劉備。劉備平荊南四郡後,隨其進取四川,常打先鋒,勇冠三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取漢中時,黃忠在定軍山用計斬曹軍大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封為徵西大將軍。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發百中,年歲雖大,卻常不服老。劉備為漢中王后,拜忠為後將軍,後賜關內侯。220年,黃忠病逝於營寨中,享年七十五歲。

黃忠的過人武藝在與關羽的百多合交鋒中就可以看出,當時以年近七十,要是老人家年輕20歲,勇武不知道是怎樣?不過,黃忠的最大的厲害之處,卻是那百步穿楊的箭術。大將夏侯淵在定軍山被他斬殺,足以使黃忠坐享三國第一箭的美名。

大將黃忠怎麼死的?
  黃忠,字漢升,公元147年生,南陽人。關於黃忠,能開二石力之弓,百發百中,是歷史上有名的老將,在老年時期表現活躍,與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齊名。黃忠年輕時一直為荊州劉表效力,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與劉表侄子劉磐一起駐守長沙攸縣(今湖南株洲攸縣,即虎紋老家)

公元208年,曹操佔領荊州,臨時任命他為裨將軍,任駐守原地,歸屬於長沙太守韓玄。公元209年,劉備攻打荊州各郡,佔領了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等地,黃忠投降劉備。在三國演義裡描寫關羽帶領五百校刀手攻打長沙,與黃忠首戰一百合不分勝負。二戰時因黃忠馬失前蹄被掀於地,關羽饒過黃忠。三戰時黃忠感恩,只用箭射中關羽盔纓跟,充分顯示了他百步穿楊之能。書中之意,當時黃忠若要取關羽性命,亦非難事。三國演義中黃忠箭法如此了得,可堪稱第一人。雖然比箭法呂布能“轅門射戟”、趙雲能江上射帆,但沙場上可用箭取上將性命的,感覺上非黃忠莫屬。

公元211年黃忠跟隨劉備入川,征戰益州,表現突出,勇冠三軍。平定益州後劉備封其為討虜將軍。三國演義裡描寫黃忠在川中戰鬥中攻打雒城時斬殺劉璋將領鄧賢,挫敗泠苞,解救魏延。龐統死於落鳳坡後黃忠再次解救魏延,領兵殺出重圍,表現英勇。

公元219年,劉備進擊漢中定軍山,黃忠一戰斬殺曹操麾下身經百戰的守將夏侯淵,曹軍慘敗,黃忠自此聲名大震。後黃忠升為徵西將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重用黃忠為後將軍,三國演義裡就是此時將黃忠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四人並稱為蜀國“五虎上將”,黃忠名列第五。諸葛亮曾勸劉備說,黃忠名望不能跟關羽、張飛等人並列,黃忠在益州的戰功馬超、張飛看見還能理解,但關羽卻是遠在荊州,恐怕會對此不滿。但由於劉備堅持,黃忠最後仍與關張等人齊位並列,賜爵關內侯。三國演義小說裡描寫關羽對黃忠得的賜封不滿,表示: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後經費詩點撥關羽才沒有計較。

公元220年,黃忠病逝,享年73歲追諡為剛侯。在三國演義裡黃忠是於公元222年跟隨劉備征討孫吳,因劉備言老將無用,黃忠不服老,在與吳將潘璋戰鬥中中了馬忠埋伏,被流箭射中肩窩,因年老血衰,箭瘡痛裂而逝,時年75歲。黃忠曾有子黃敘,早年死去,故黃忠無後。

三國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 第8張

中國武聖:關羽
  關羽,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陀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五十八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關羽是“武聖”,除了呂布,單條真的沒有敗過。這點只有趙雲可以相比。從三國單條斬敵比率看,關羽最厲害,呂布都比不上,溫酒斬華雄,一刀斬顏良,後又一刀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斬蔡陽,斬龐德,擒于禁。

當然,這裡也有些水分。關羽出場第一戰,關羽以一個小小馬弓手的身份出戰,可以相見華雄根本沒有把關羽當對手,可是就這麼一大意,被關羽殺了。顏良文丑死得最冤,本來按實力絕對不輸於關羽,都是關羽仗著馬快,劈面一刀、腦後一刀殺死。龐德是周倉從水裡抓來的,那六將也非名將只是一幫縣市級的軍官。其真正的交手記錄並不那麼壯觀。虎牢關,張飛鬥呂布五十合沒結果,老關上去幫忙,又三十合還是“戰呂布不下”,最後還是劉備上去才贏的。關羽,沒和呂布真正陣前單挑過,曾和老黃忠打個平手,和龐德在臂傷未痊癒的前提下落於下風。最令人垢病的是和紀靈打三十餘合還不分勝負,而紀靈根本不會是顏良文丑的對手。

《三國演義》中作者最著力描寫的有三個人物,也就是我們講的奸絕曹操,智絕諸葛,義絕關羽,關羽的忠義在羅貫中的筆下描繪的淋漓盡致、超凡入聖。為義兄劉備他歸順曹操之初就言明,一旦知道義兄下落,不管千里萬里,都將一生追隨,為劉備拒絕曹操的高官厚祿,曹操看關羽身上綠色戰袍破舊,賞賜一件錦袍,關羽將綠色舊袍穿在外面,新錦袍穿在裡面,以示不忘劉備。後來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更是千古美談。正因如此,明清乃至今天,關羽都是江湖人物崇拜的物件,歷代朝廷對關羽也是封賞有加,先是被後主劉禪追諡為“壯繆侯”,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年)為“武安王”,到明萬曆年,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的寶座,到清朝則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論起後世的封賞,古代人物中,只有孔子可以和關羽相比。

三國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 第9張

蜀漢名將:張飛
  張飛,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曹操徵荊州,劉備為曹操數十萬大軍圍剿,兵敗,操大軍追至長阪橋頭,卻見張飛僅帶親隨二十餘騎,“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眾軍“都不敢近前”。“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無人敢應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撞到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逃。”――這便是有名的喝退曹家百萬兵了,張遼、張合、許褚等眾將不敢上前固然有“又恐是諸葛孔明之計”的原因,另外也有為張飛天神般的奪人氣勢所震,張三將軍的勇氣可見一斑。記得“小霸王”孫策也曾喝死一將,不過那是墜於馬下破頭而死,比之張飛直接將人喝得魂飛魄散有所不如也。――一喝之威,竟大於斯!

葭萌關夜戰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範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張飛世稱鬥神,越是強敵越是精神抖擻。曾經五十餘合鬥呂布略遜,後再鬥一百回合不分輸贏,鬥十合大喝一聲殺名將紀靈,鬥馬超一天220餘合不敗。單看他在當陽橋頭一身吼,嚇死了夏侯傑,震動得水倒流。曹操數萬大軍被唬得潰退數裡,就算是金毛獅王謝遜的“獅子吼”怕也是遠為不及吧!單純論武力或許張飛不敵關羽,但是真正上陣殺敵,則輸贏難定,甚至從兩人實際戰例來說,張飛實戰能力更強!

一代名將張飛死的真的是非常的慘,想想也非常的遺憾,看的人心裡直叫狗血啊!張飛是怎麼死的?張飛的真正死因是什麼?

張飛脾氣暴燥。在閬中鎮守,聞知關公被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諸位將領以酒勸解,張飛酒醉後,怒氣更大。帳上帳下,只要有過失士兵就鞭打他們,以至於多有被鞭打至死的。劉備知道後,就勸他,你鞭打士兵,還讓這些士兵隨你左右,早晚都要被禍的。對待士兵,平常應該寬容。有一天,張飛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末將範疆、張達,入帳告訴張飛:“白旗白甲,一時無可措置,須寬限才可以。”張飛大怒,喝道:“我急著想報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賊之境,你們怎麼敢違抗我作為將帥的命令!”就讓武士把二人綁在樹上,每人在背上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後,用手指著二人說:“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備!如果違了期限,就殺你們兩個人示眾!”打得二人滿口出血。二人回到營中商議。範疆說:“今日受了刑責,讓我們怎麼能夠籌辦?這個人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辦不齊,你我都會被殺啊!”張達說:“比如他殺我,不如我殺他!”範疆說:“只是沒有辦法走近他。”張達說:“我兩個如果不應當死,那麼他就醉在床上,如果應當死,那麼他就不醉好了。”二人商議停當。

張飛這天夜裡又喝得大醉,臥在帳中。範、張二人探知訊息,初更時分,各懷利刀密入帳中,就把張飛給殺了。當夜,拿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去了。

三國十大名將 三國十大英雄豪傑 第10張

曹魏虎將:許褚
  許褚(chǔ,見《辭海》)字仲康,譙國譙人(今安徽亳州)。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

年輕時在家鄉聚集了數千戶人家,共同抵禦賊寇。曾有一次因缺糧與賊寇用牛交換糧食,牛到了對方手中後又跑了回來,結果許褚單手倒拖牛尾走了百步,賊寇大驚,不敢要牛就走了。從此淮、汝、陳、樑之地,聽到許褚之名都感到畏懼。

後追隨曹操,自典韋戰死之後,主要負責曹操的護衛工作。官渡之戰時發現欲謀害曹操者,將刺客全部殺掉。

渭南之戰時在身披重甲的情況下左手掩面,右手控船漿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上岸才發現早已身中數箭,在與馬超、韓遂會面時只讓許褚相隨,期間馬超欲襲曹操,但聽聞許褚之名兼懷疑從騎就是許褚,便問曹操虎侯安在,曹操指著許褚,許褚怒視馬超以令他放棄。

當曹操去世時許褚哭至吐血,曹丕其遷作武衛將軍,負責宮中安全。曹叡繼位時封其為牟鄉侯,不久去世,諡曰壯侯。

許褚在漢末時聚集壯丁和宗族數千,共同修建防禦設施來抵禦賊兵入侵。當時汝南葛陂賊兵萬餘人攻打許褚,許褚寡不敵眾,戰得精疲力盡,箭矢也用完了,下令男女都去找大石禦敵。當敵兵衝上來時,許褚飛石退之,於是賊兵便不敢靠近。直到糧食將盡,許褚假意與賊請和,商量用牛換取食物。賊兵把牛遷走後,又自己跑了回來,許褚便去陣前,拉著牛的尾巴行走百餘步,賊兵大驚,不敢再來取牛。從此淮、汝、陳、樑之地,聽到許褚之名都感到畏懼。

許褚是曹操的貼身侍衛,正史有記載甚至曹操睡覺的時候都由他警戒。相信對於每一個曹營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巨大的榮耀,那麼曹操為何如此信任他呢?

因為有他在,馬超不敢偷襲曹操;因為有他在,曹操才得以渡河免難;他雖然如虎而痴,卻為人謹慎,他是許褚,他對曹操有多忠心,我們一直都在低估。許褚字仲康,譙國譙人。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長得估計很彪悍。許褚剛投奔曹操時,曹操就對他很信任。有多信任?“太祖徇淮、汝,褚以眾歸太祖。太祖見而壯之曰:”此吾樊噲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衛。”

所謂宿衛,就是曹操夜裡睡覺,他負責保衛曹操安全,並且是“即日拜都尉,引入宿衛”,也就是說根本沒經過觀察考慮,直接就讓許褚擔任自己的保鏢,這可是莫大的信任。也許正是這份信任,讓許褚一生忠於曹操,並多次救曹操性命。從討袁紹於官渡。時常從士徐他等謀為逆,以褚常侍左右,憚之不敢發。伺褚休下日,他等懷刀入。褚至下舍心動,即還侍。他等不知,入帳見褚,大驚愕。他色變,褚覺之,即擊殺他等。太祖益親信之,出入同行,不離左右。

許褚號曰虎痴,人可一點不傻,徐他想在許褚休息日的時候刺殺曹操,結果神色有異,許褚心細發現了,立斬徐他,曹操更加信任和親近許褚。從討韓遂、馬超於潼關。太祖將北渡,臨濟河,先渡兵,獨與褚及虎士百餘人留南岸斷後。超將步騎萬餘人,來奔太祖軍,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已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溯船,僅乃得渡。是日,微褚幾危。

情況很緊急,岸上馬超帶一萬多人一齊放箭,當真是萬箭齊發,許褚扶著曹操上船,小兵在水裡亂扒船,許褚為救曹操,砍翻攀船的人,左手舉著馬鞍避箭,右手還要划船,當真是險得很,沒有許褚,曹操估計早就被射成柴垛子了。其後太祖與遂、超等單馬會語,左右皆不得從,唯將褚。超負其力,陰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是褚。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馬超想偷襲曹操,就是因為許褚在,有顧忌,才沒下手,否則還真不好說。

褚性謹慎奉法,質重少言。曹仁自荊州來朝謁,太祖未出,入與褚相見於殿外。仁呼褚入便坐語,褚曰:“王將出。”便還入殿,仁意恨之。或以責褚曰:“徵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辭?”褚曰:“彼雖親重,外籓也。褚備內臣,眾談足矣,入室何私乎?”太祖聞,愈愛待之,遷中堅將軍。

許褚不僅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傻愣,甚至知法奉法,謹慎小心,雖然長得雄壯,估計也胖,但是少言寡語。即便是曹操親族曹仁,也知道禮節,更重要的是不隨便外出,因為保衛曹操安全才是第一。如此謹慎之人,也難怪曹操愈愛待之了。曹操死後,許褚“號泣歐血”,放聲大哭,哭到吐血,連曹操親生兒子和曹氏、夏后氏這些親族都做不到,許褚之忠,真是難得,或許在連年征戰歲月中,二人早已結成一種超越君臣的感情了吧。

可見!許褚是粗中有細,辦事能力又強,兩人又一起打過仗、一起喝過酒、一起……標準的革命友誼。這也難怪曹操對許褚不設防了。

TAG標籤:英雄豪傑 三國 名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