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陳十四娘娘傳奇,獨一無二的鼓詞劇目

鼓詞是指鼓,板擊節說唱的漢族曲藝藝術形式。說唱的這些形式歷史都十分的悠久。最早的時候源於明代,在清代之後得以興盛。在鼓詞中,有一首傳奇劇目:陳十四娘娘。讓我們一起到溫州鼓詞瞭解。

獨一無二的鼓詞劇目:陳十四娘娘傳奇

演唱
  被民間稱為娘娘詞的《南遊傳》,又名《靈經》。《南遊傳》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出現。清人趙鈞的《過來語》中說:嘉慶道光年間,有白門鬆最善唱詞……一年四季唱大詞……終年不絕。

娘娘詞一般都在宮觀廟宇中傳唱。清人郭鍾嶽在《甌江竹枝詞》中曾寫道:呼鄰結伴去燒香,……盲詞村歌唱娘娘。既然是呼鄰結伴去燒香那麼他們去的地方自然是宮觀廟宇。

而且當時在溫州城鄉陳十四娘娘宮和其他的廟宇甚多,如天妃宮、靈門太陽宮、甌北碼道宮、七都上沙宮、羅溪宮、荊州太陽宮等等,八仙樓東嶽殿、信河街熙和殿、士門外賢大王殿、百里坊四營等等都是唱娘娘詞的重點之地。

年年不絕。而另有一詞為證:唱大詞,唱大詞,九月菊花開幾枝,光應宮裡香事盛,十四娘娘閃靈旗。

唱娘娘詞有一套非常莊嚴獨特的儀式。從請先生到接先生以及唱詞中都和宗教信仰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這些正是其他詞類所沒有的。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時令請唱詞的習俗。請唱大詞總是有那些頭家和唱詞先生事先約好,否則唱詞先生會被它地方請走的。

因而他們總是請一位會看日子的道教先生選一個黃道吉日,早去和唱詞先生約定時間來他們地方唱詞。而且唱詞先生來得也很是氣派,接送也是很是莊嚴。解放前,唱大詞的藝人,有的坐轎,有的騎馬,到壇(唱詞的地方,莊嚴的稱呼)時,人們放炮迎接,熱鬧而莊嚴。

據已故的老藝人趙連欽說,他的師傅周德壽以及師傅的師傅們早年就坐轎去唱大詞的。還有一位名叫巖聰的藝人騎馬,並帶馬童、徒弟一行四人。他們到達經壇時,群眾還放炮相迎。

獨一無二的鼓詞劇目:陳十四娘娘傳奇 第2張

演唱一般是在下午和晚上,連續七日七夜。演唱開始時均放一串鞭子炮和三個爆竹(溫州鞭子炮和爆竹二者不同)。而娘娘宮內或廟宇中則是掛燈結綵,擺香案,立經壇,有的還搭閭山景。

另有一紙糊的蛇妖,纏在臺柱上,有汪、楊二將守住,還有焚紙馬臺,外搭三界臺。在神前一般還放四張八仙桌,擺有眾多的祭品,以及米塑人物:陳家老少,六姐九妹,文武式列八仙等。

唱大詞每一場演唱開始時藝人身穿長衫(有的還穿道袍),和掌站著唱,請神、念八大神咒,請神降福,上通情旨,祝禱告天地,接著藝人唱八仙、鼓詩、保祥、表紙作為啟經。

一般是在上午進行,類似一種開幕式的演唱儀式,而下午才開始正式的演唱。單每場開始都得唱八仙、鼓詩、保祥接下來唱正文。每場結束時都要送神安位。

當唱到陳十四遊地府時藝人就跪下來唱,聽眾焚香默聽完畢,藝人坐下來繼續唱。娘娘詞每唱到神佛來去時,聽眾要拈香參拜,燒紙馬,呼佛號。

而當演唱進行到第三天下午時,唱陳十四收妖到溫州,謂之娘娘到壇。由經壇首事(頭家)組織二三十人為迎接儀式隊伍,抬著佛鑾,全副鑾駕,頭牌執事,長幡寶蓋,對鑼開道,嗩吶長號,鑼鼓鏘鈸,琴蕭管絃,音濤樂浪,洋洋盈耳。

由道士身穿道袍到藝人唱臺前,領取陳十四孃的令旗,即所謂十四娘娘閃令旗。他手執龍(牛角)、寶劍、神鈴等,帶領迎接儀式隊到甌江邊接陳十四進經壇。

道士如導遊一樣每到一處向陳十四介紹這是什麼地方。到經壇時,聽眾每人手中拈香,以示敬。經壇內還擺起了三牲福禮祭祀,由道士祈禱降福。

最後,還要舉行收耗送聖儀式。即用紙糊成的船,把一切害民的妖耗,統統押進船艙中,神娘(陳十四)差來天兵天將,把它們押送到大洋江海里去,出耗滅災。

由首事帶領十至二十人,腰插寶劍、鋼刀,扛著紙船,由道士押送到甌江邊焚化,驅邪迎祥,送聖回宮。離甌江遠的地方,這一儀式就到附近的小河邊舉行。但這最後的儀式,婦女和小孩是不能參加的、不許觀看的。至此,一罈《靈經》算是唱完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