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獨具特色的新疆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

在新疆有很多的傳統民間特色,他們也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在新疆的塔吉克名字引水節和播種節是他們的傳統農事節日,而這個節日也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本期的新疆文化就爲您帶來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的更多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獨具特色的新疆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

引水節和播種節是塔吉克族的古老的傳統節日,塔吉克族沒有文字,所以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記載。據塔吉克老人講,多少世紀以來,塔吉克人一直過這個節日。這兩個節日和塔吉克族從事農業的歷史有着密切的關係。公元644年,唐玄奘從印度求法取經回國時路過朅盤陀(今塔什庫爾幹)。在《大唐西域記校注》中,玄奘說這裏莊稼長得少,其中豆類和麥類最多。

這說明塔吉克人從事農業的歷史至少已有1300多年。關於塔吉克人挖渠引水在歷史上也有記載。在塔什庫爾幹河上游有一條古渠的遺址,被稱爲“帕爾哈德—西琳渠遺址”,這個渠名雖然從傳說中來,但在《洛陽伽藍記》中得到證實:“朅盤陀人決水以種,聞中國田待雨而種,笑曰:天何由可供水也?”這說明塔吉克人很早就開始挖渠引水,灌溉農田。

引水節、播種節和農業有着密切的關係,但和這裏的自然條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於帕米爾高原,氣候寒冷,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在這種自然條件下,開春破冰引水、播種,僅靠一、兩戶個體是難以完成的,須動員和組織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動,團結互助把水引來。把水引來後,第二天便開犁播種,並對缺少種子的人進行幫助,其目的是把大家組織起來搞好春耕生產,對困難戶進行幫助,並舉行一些儀式,乞求吉祥和豐收,使全村的人都有飯吃,這便成了引水節和播種節的來歷。

塔吉克族的引水節和播種節是塔吉克族的農事節日,日期不固定,一般在春分後的一週內,由村裏的老人根據氣候的變化來定。這兩個節日是連在一起的,第一天過引水節,第二天就過播種節。“引水節”塔吉克語稱“祖吾爾”節,意爲“引水”。“播種節”塔吉克語稱“鐵合木祖瓦斯提”節,意爲“播種或是開始播種”。

在節日的前夕,要做準備工作,一是組織一些勞力,到山上鑿開冰塊,並在冰面上灑些泥土,加速冰雪的融化;二是每家每戶要打三個大饢,一個留在家裏,兩個帶到工地;三是準備好鐵鍬和十字鎬等勞動工具。

引水節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在“米拉甫”(水官)的帶領下,(“米拉甫”是村裏推舉的,一般是德高望重、有農事經驗的老農民,節日的一切活動,都由他來安排。),騎上馬帶上勞動工具一起出動,無償地到上山引水去,從山上到農田的渠邊,清理積雪和淤泥,疏通渠道,團結互助把水引下來,這樣大家都可以受益。把水引來後,大家歡欣鼓舞,奔走相告,人們圍坐在一起,開始向一塊攏來,婦女們拿出餐單鋪在地上,拿出直徑足有50多釐米的節日大饢,用小刀橫豎切成很小的塊,放在盤子裏,然後端着盤子送到每一位勞動者面前,人們邊吃饢,邊談笑風生,愉快地回憶着一天的勞動成果。

年輕的小子和姑娘在渠邊相互撩水嬉鬧,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在這一天人們還要共同進行祈禱,祈求風調雨順,民和年豐。接着,小夥子吹響了鷹笛,婦女們也敲響了手鼓,男人們率先跳起了鷹舞,歌聲隨之而起,慶祝引水成功。從山上騎馬回來的小夥子放下手中工具,又開始了賽馬、叼羊,真熱鬧,這裏一下子沸騰了,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第二天便開犁播種,塔吉克族農民開始過播種節,也是正式開犁的第一天。節日的早上,每一家都要烤大饢,要做一種叫“代利亞”的飯,這個飯是用大麥或是青稞爲原料,將其碾碎,成粒狀,並加入適量的幹奶酪和鹽,加水煮成粥。人們相互拜節,吃“代利亞”飯,預祝豐收。

當男客人出門時,還要進行潑水娛樂,潑水時只有女人給男人潑水,而男人不能給女人潑水。當男客人出門時,婦女們將早已準備好的水桶、臉盆裏盛滿了水,有的站在門口等候,有的站在房頂上“嚴陣以待”,富有經驗的客人早已做好了準備,迎接“喜雨”的來臨。他們出門時雙手抱着頭,以百米的速度往外衝刺,嘴裏還大喊大叫,爲自己壯膽,但還是躲不過地面上的和房頂上的雙重夾擊,跑的慢的客人,有的婦女還端着臉盆或水桶追過來灑在客人的身上。

獨具特色的新疆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 第2張

有的小夥子在奔跑時,被澆溼的路面滑倒,年輕的婦女和姑娘端着臉盆和水桶朝他衝去,小夥子趕緊爬起來就跑。年輕人還相互追逐潑水,人們的喊叫聲和歡呼聲、笑聲匯成一片,十分熱鬧。塔吉克人搞潑水是希望風調雨順,其含義是祈求豐收,同時也是增加節日的歡樂的氣氛。

人們潑完水,開始將耕牛套上農具,拉到地裏,大家又聚集在一起,舉行一種給耕牛頭撒麪粉的儀式。儀式開始時,人們要給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肩上撒麪粉,以求吉祥和企盼豐收,然後這位長者給耕牛喂用豌豆粉捏成的牛頭、農具等模型,接着還要給耕牛頭上撒麪粉,希望耕牛在春耕中出力。這一天,人們相互分發口袋裏的種子,對缺少種子的人進行幫助,其目的是把大家組織起來搞好春耕生產,整個播種期間,充滿了團結互助的氣氛。播完種以後,人們還要載歌載舞,慶祝節日。

獨特的價值和傳承保護
  塔吉克族的引水節和播種節,是根據當地人少、居住分散,氣候惡劣的特點,組織大家進行生產的農事節日。節日來自生產實踐,反映了塔吉克人自古以來有關自然、社會、人際關係的哲學觀念,沒有宗教色彩。這兩個節日,不講究吃,也不講究穿,不宰牛殺羊,沒有物質上的享受,完全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體現了塔吉克人民的樸素的民風,特別是集中地體現了塔吉克民族團結互助的精神和融洽的人際關係。

過節時要求無論貧富,每戶都要帶一個饢到工地,對饢的質量沒有具體的要求。饢拿到工地後,大家分攤吃,不分你我,不計較多少。在過播種節時,向缺少種子的農戶分發種子,使他們也能和大家一起播種,享受播種和收穫的快樂,也從根本上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使一些較貧困的人得到了幫助,同時也增加了民族的凝聚力。

這兩個節日的來歷不是依據宗教和傳說,而是從現實生活需要出發而形成的,節日中既有生產方式又有習俗,這對研究我國的民族節日的來源和種類,研究人類學、民俗學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過去,犁地全靠牛,塔吉克人過播種節很熱鬧,現在農機具不斷增多,不用牛犁地,農民便無法搞對牛撒麪粉等儀式,一些地方便淡化了過節的意識。隨着農田水利建設的不斷地完善,已不用人們上山引水,這樣,便失去了過節的意義,過去要靠人工完成的任務,現在全部由機械來完成,人們再也不用靠大家團結起來去勞動,這個節日便很快會消失。

塔吉克族全縣有3萬多人,從2000年開始到2005年,已有3000多人由於山區氣候惡劣,自然災害頻發,國家安排他們從帕米爾高原遷移到嶽普湖縣境內的阿巴提鎮(平原地區,距塔什庫爾幹縣520多公里),到2007年,將有一萬多人(約佔全縣塔吉克人口的三分之一)遷到那裏。阿巴提鎮土地平整,全部使用農機具,已不用牛犁地,到了春播時,閘門一開,水便會流到地裏,那裏的塔吉克人無法過引水節和播種節了,這個節日在那裏已經消失。

這兩個節日在文化的大革命中曾被取締,現在只有60歲以上的老人才知道這個節日的來龍去脈和過法,年輕一代,對這兩個節日已經淡漠。節日的傳承人也寥寥無幾。若不保護,過不了幾年,這兩個節日的傳承人也難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