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惠東客家民居特點及其民俗風情

客家民居是廣東、福建,臺灣等省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的一個重要流派。今天要介紹的惠東客家民居大多屬山區,當地有七八種方言,客家方言最具影響力。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它的民居特點和民俗風情吧。

惠東客家民居特點及其民俗風情

民居特點:
  在惠東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有不少著名的古民居或古圍屋,其中有多祝皇思揚古民居、白花田洋村的“原田新居”圍壠屋、田坑古城、白花蘇茅籠古民居、吉隆平政村四角樓等。

其中田坑古城位於南山腳下的田坑村,是一個有明顯客家特色的建築羣體,佔地1.2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末,建成於清初,內有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和衆多房屋組成的“城”,整座城佈局嚴謹、錯落有致,全城僅在東面設一大門出入,四周用青磚或三合土築起高大堅固的城牆,上有七個高大的角樓組成“七星伴月”,城裏有400多個房廳,能住100多戶700多人。

民俗風情:
  惠東客家人仍然沿襲上輩人的風俗習慣,一日三餐,飯桌上擺的多是鹹菜槓菜,紅燒肉或白煮肉是稀罕菜,白切雞敬來客者,叫“無雞不排場”。孩子生日讓他(她)記農曆(陰曆)而不記新曆(公曆)。

感冒時不喜歡看醫生,而用挾痧(刮痧)或在山上摘中草藥煮水沖涼或用其熱水氣悶半小時,病即退去。客家人遷居如手頭不寬裕或沒時間請客,就“借住”,先搬進去住下來後再請客,舉行落新屋儀式。

喜歡說“四句”,如“帶來子孫千千萬,帶來銀錢萬萬千”類似的吉利話。女孩子從幼年時習慣湊在一起學唱“行嫁歌(出嫁)”,行嫁時越會哭,妹家就越興旺,這是客家人“嫁妹子”的習俗。

客家人有句俗話經常掛在嘴裏,即“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意警告那些不孝子孫,讓他們要孝敬父母。

樸素勤勞的惠東客家人,用唱山歌來消除勞動疲勞,山歌內容有愛情山歌和勞動山歌,建國後還有歌頌我黨的山歌。有句俗話說:平山亞妹好插花、多祝亞妹好挾痧。平山亞妹愛漂亮,髮髻上經常插着鮮菊花、米碎蘭、玉蘭花、玫瑰花、茉莉花、雞爪蘭等,而多祝亞妹有病沒病也在鼻樑上、脖子上挾上一條條紅色痧印,顯得其嫵媚嬌嗲,喜歡平山亞妹的唱讚揚歌,喜歡多祝亞妹的唱憐愛歌。

此外,還有比喻歌、逗樂歌,如逗樂歌:“想妹想到發癲狂,神龕撈過(以爲)妹眠牀,攬等(抱住)觀音斟下嘬(親一下嘴),一廳佛祖笑斷腸。”

惠東客家民居特點及其民俗風情 第2張

三月清明節,惠東大多數客家人都有祭拜祖先的習慣,到了八月十五,客家人也有祭拜祖先的,稱“撿金”或“曬骨頭”,高潭一帶、吉隆一帶稱這些祭祖活動爲“春秋兩祭”。

“四月八桃仔亂散咬”(隨便咬),有的家庭這天要買葵扇,曰“潑小人”。四月初八這天,種果的農民視這天的天氣來斷水果是否豐收,如下很大的雨,水果收穫也不多了。

五月端陽節,大多數客家人要裹糉仔,高潭及部分山區習慣用銅盆或其它盆蒸粄,稱鹼水粄,蒸好後想吃多少切多少,沾蜂蜜或白糖吃,家裏還要買些如石昌符、艾葉、茅根、桃葉、旺草等插在門上,買幾條蚊香掛在門邊上。

七月十四鬼節,八月十五中秋節,食月餅賞月光,山區人還喜歡唱山歌。九九重陽十月朝,“十月朝,餈粑碌碌燒”,新糯開鐮做餈粑慰勞自己及家人。

十一月的冬至節也稱過冬,客家人歷來有“冬大過年”之說,農村人和城鎮居民都習慣備辦祭品祭拜祖先,有的還做糯米粄、糯米湯圓,用雞湯煮蘿蔔粄稱“包冬”。

惠東客家故事,歷史長留的有譚公爺傳說,胡亞乙敗家精和廖坤玉的傳說等,譚公祖廟就在九龍峯。九龍峯,客家人愛稱“尖筆庵”。譚公仙聖原名譚德,生於1337年,是大嶺鎮純客家村大布村人,他13歲時在尖筆峯山下的得道亭得道成仙后,他機智勇敢的故事至今還在傳說,如“番缸、燒腳骨、稔葉變魚、甘茶救人、伏虎訓蛇”等家喻戶曉。

譚公得道後,龍峯祖廟600多年來香火不衰,譚公神像在泰國、新加坡、香港到處供擺。每年的年三十晚,香客從香港、珠海、深圳等地趕來譚公祖廟上“頭柱香”。

九龍峯祖傳習俗每四年舉行一次廟會(俗稱打醮),方圓八百里信男善女、海外華僑都前來赴會。其活動有朝拜、放生、唱戲,連續七天七夜,如2001年的譚公廟會就接待香客遊人35萬人之多,現在,九龍峯廟會已被評定爲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