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淳樸獨特的高山族飲食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注重飲食健康,專注於養生食物,廣東一帶更是出了名的“吃貨之省”。只有不想吃的,沒有不敢吃的。而閩南一帶則專注於喝湯養生,清淡口味的飲食更易於腸胃吸收。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的飲食習慣,那麼,你想知道高山族的飲食文化嗎?就跟着小編一起看看高山族文化吧!

淳樸獨特的高山族飲食文化

高山族飲食文化
  台灣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為主食,食皆用手。後來,隨着大陸移民的增多,逐漸吸收了漢民族的飲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漸成為主食。不過,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着不少傳統的特色,如蘭嶼的雅美族的吃魚有男女之別限制。高山族人喜歡飲酒,其用小米所釀製的酒,也呈現出特有的飲酒文化。

閩客飲食文化
  這是台灣最主要的飲食文化,是從大陸的福建與廣東飲食文化發展而來,成為今天“台灣菜”,其主要特色是強調海鮮。閩客飲文化中,餐廳酒店多設佛龕,以求保佑發財。另外,與福建、廣東一樣,台灣具有濃厚的飲茶文化,喜歡衝飲壺茶,講究茶具的精美和沖泡方法,特別流行“功夫茶”。在歷史上,台灣還生產過供春、秋圃、潘壺等幾種質堅耐熱、外觀雅緻的紫砂名壺。如今,台灣茶文化也有了新的發展。

宗教信仰的飲食文化
  台灣宗教信仰流行,在祭典或祖先的祭祀人,十分重視供品的食品內容。如生的用來祭天,熟的祭品是祭祖先。現今的台灣,也十分流行吃素。

食補文化
  台灣與大陸南方一樣,飲食非常講究食補。現在可以説是一種健康飲食文化。在台灣,養生防老,“陰陽互補”,“五行調和”等觀念深厚。目前台灣食物養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機飲食、斷食療法及傳統中醫食療。台灣民間常有以“四神湯”(淮山、芡實、蓮子與茯苓)作滋補飲料,是著名的滋補小吃。民間食補習俗中最獨特的是所謂的“半年補”,即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用米粉搓丸子,做成甜粢丸,吃後可除炎夏百病。另外,台灣還有“補冬”或“養冬”,即立冬日進補。

特殊風味的飲食文化
  台灣特殊風味的飲食文化可以説包羅萬象,結合了台灣本地與大陸各地的風味小吃。知名者有基隆廟口的天婦羅,彰化的肉圓,嘉義的雞肉飯,新竹的貢丸,台南的擔子面,士林的大餅包小餅等。

可能你也喜歡:
  人間美味——龍井蝦仁
  閩菜中獨特菜餚——太極芋泥
  蘇菜中的經典——江南醉蟹
  粵菜中的燒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