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三大派的京韻大鼓的代表人物介紹

說起中國的曲藝文化啊那可是說與說不完,先不說中國我的戲劇裏的核心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爲什麼呢?既然是中國的五大戲劇那肯定是被大家所瞭解了,今天小編要說點不一樣的,什麼呢,就是是大鼓書文化裏的京韻大鼓的代表人物,希望大家喜歡。

三大派的京韻大鼓的代表人物介紹

劉寶全
  劉寶全(1869-1942),男,京韻大鼓演員,劉派京韻大鼓創始人。曾用名劉順全,字毅民,河北省深縣人。

劉寶全的大鼓唱腔是綜合胡十、宋五、霍明亮三家之長加以創造而形成的。他還把京劇、河北梆子、石韻、蓮花落、馬頭調等的表現手法熔冶到京韻大鼓的唱腔和表演之中。他創造的唱腔既剛勁又華美,既莊重又俏皮,有時借鑑京劇老生的唱法,真嗓假嗓兼用,嫺熟自如地運用胸、喉、鼻和腦後等部位共鳴達到了“低音珠圓玉潤,高音響遏行雲”的妙境。

同時,還完善了似說似唱、說唱交融的演唱方法。民國二十七年他以七十高齡去上海演出,當時《半月戲劇》刊有人著文讚揚他演唱的《單刀會》,說他“精神活潑,音調鏗鏘,表情尤細膩周密,拔高時清脆流利,如長空鶴唳。走低時圓渾灑脫,如玉盤走珠,狀關壯繆莊嚴肅穆,表魯子敬矩謹誠厚,不特臉上指上有戲,即眉目腰腿兩足間,亦無一不有戲情溢露。

迨轉入快板以後,佳腔更多,忽而疏朗,忽而緊張,忽而幽靜,忽而激昂,忽而如春波盪漾,忽而如江潮怒吼,忽而如婺婦泣訴,忽而如萬馬奔騰。妙在不促不滯,不慌不忙,抑揚頓挫、徐疾有致,歷時凡四十分鐘絕無些微氣喘衰頹之像。以一古稀老叟,居然勝任此渾身費力之繁劇工作,實屬難能可貴”。他的藝術創造,不僅影響了鼓曲界,也爲許多京劇名家在京劇演唱中吸收、借鑑。

三大派的京韻大鼓的代表人物介紹 第2張

白雲鵬
  白雲鵬(1874-1952.4.6)是京韻大鼓演員,白派創始人。白雲鵬年輕時在農村演唱竹板書,後拜木板大鼓藝人史振林爲師。

1910年三十歲時到京津一帶演唱由木板衍變而成的京韻大鼓。初時演唱的曲目有《長阪坡》、《戰長沙》、《單刀會》等。隨着在四海昇平遊藝場演唱“文明大鼓”,白雲鵬不斷地在實踐探索,發展自己的藝術風格,孕育着新的藝術流派。

1910年後白雲鵬根據自己的素質和理解力加工創造了白派的代表作《焚稿》、《哭黛玉》、《探晴文》及《孟姜女》等。他嗓音雖低,聽來卻圓潤渾厚,吐字清晰有力,唱腔於嫵媚中透蒼勁,善於通過半誦半唱傳達人物的內心情感。白派在描繪景物和抒發人物憂思之情時,常用平中見奇,穩而有變的唱法,恰當地調動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摯的藝術感染力。

1930至1950是白派藝術的興盛時期,特別是建國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年逾古稀的白雲鵬積極演唱新曲目,並着手整理傳統遺產。他被聘到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後,整理演唱了《花木蘭》等曲目。

白雲鵬在出名以前,曾到北京去過一段時間。當時北京人把流傳在河北一帶的西河大鼓稱爲“怯大鼓”。北京聽說書十分講究,以調、詞、韻、弦爲四要素。而白雲鵬說唱的“怯大鼓”達不到北京人的要求,只能在地攤、廟會、小戲團演唱,登不了大雅之堂。白雲鵬爲了向新的藝術高峯攀登,隨即獨創爲一派的京韻大鼓。

爲了創新,他聘請了拉弦和唱詞的名師,從《紅樓夢》唱段改起,逐字、逐曲的進行反覆練習,反覆演唱,並結合北京人喜聞樂見京腔口語,與調、詞、韻、弦有機配合,邊演邊唱、邊唱邊改,不到半年的時間,他演唱的京韻大鼓以嗓音寬厚蒼勁、咬字輕、放音鬆、說唱結合,使情婉轉而自成一派,深受觀衆的好評,並在京城名聲大震,成了名副其實的京韻大鼓白派創始人。

白雲鵬的京韻大鼓在北京出名以後,一直在較高檔的戲園演出,多次到官宦家庭唱堂會,後來他又回到天津,以此爲發源地,逐步發展到濟南、南京、上海、蕪湖等地,所到之處,深受觀衆的歡迎。在上海演出時,三北公司經理、上海的大資本家、政、商界的知名人士虞洽卿親自送去一塊攜有“獨樹一幟”的金字牌匾。

三大派的京韻大鼓的代表人物介紹 第3張

張小軒
  張筱軒,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北京人。“走票”時標名“張處”,年輕時就十分喜愛京劇和曲藝,公餘時常在堂會中“走票”(業餘性質的參加演出)曾參加*壽山組織的票房“醒世金鐸”。青年時期常票演北京時調小曲,19歲時,拜朱*慶爲師,改學木板大鼓。民國成立後,長期在天津演出,也曾獻藝於南京、上海、濟南、瀋陽等城市

與劉寶全、白雲鵬並稱爲京韻大鼓的三大流派。他身材魁梧,擅長講述金戈鐵馬的故事,如《博望坡》、《古城會》、《華容道》等。張小軒還創作過《天津水災》、《打楊村》、《打崑山》等現代題材曲目,已散佚無存。弟子宋明元等均已去世,再無傳人,張派遂成絕響。

張小軒的嗓音寬亮,膛音好。梅花大鼓、聯珠快書等都會演唱,成爲專業演員以後,專唱京韻大鼓。他除在京、津兩地演出外,主要在瀋陽演出。他最拿手的節目有《華容道》、《斬華雄》、《斬顏良》、《長阪坡》等。張小軒在天津和東北各地擁有很多聽衆,在大街小巷經常有人哼唱他的唱腔。“頓足跺臺板,瞪眼脹紅臉,擊鼓打碎板,觀衆看直了眼”,觀衆稱張小軒的京韻爲“花臉大鼓”。

這說明他的演唱充滿激情,一絲不苟,粗野中顯氣魄,高亢處見精神。成爲與劉寶全、白雲鵬鼎足而立的京韻大鼓一個主要流派。這樣一位名演員,在舊社會卻得不到生活保障。他七十一歲那年,在瀋陽“新民市場”有一次帶病登臺,當時在臺上演唱一絲不苟,下臺後滿頭大汗對弦師說:“我張小軒寧死臺上,不死臺下!”

【結束語】京韻大鼓主要流行於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華北及東北地區,是中國北方說唱音樂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曲種,同時在全國的說唱音樂曲種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