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運化煞

當前位置 /首頁/風水/開運化煞/列表

古代建築風水之明十三陵風水圖解

要說古代建築風水,那就一定要去北京看看,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作為歷代朝代的“駐點”自然會有很多的風水上的講究,明代十三陵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寢,如今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明十三陵的風水圖解。

古代建築風水之明十三陵風水圖解

1、明十三陵大區風水總覽圖

古代建築風水之明十三陵風水圖解 第2張

2、明長陵落脈圖

古代建築風水之明十三陵風水圖解 第3張

3、明長陵落脈、結穴及水法圖

儘管風水的內容越來越複雜,其中不乏荒誕無稽的說教和蠱惑人心的騙局,但在它的合理思想指導下,在中國歷史上確曾出現過許多優秀的建築作品。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和皖南徽州地區的村鎮就是其中的典範。

十三陵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在昌平境內找到了這一片山地,經朱棣親自踏勘確認後並封為“天壽山”。以後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繼把陵墓建造在這裡,在具體確定他們的墓址時,都有風水師參與其間。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開敞,山間眾溪匯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公里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人們由大紅門一路向內,可以領略到各陵建築和雄偉山勢和諧統一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感人效果。

明十三陵作為國家級的旅遊景點,風景確實好作為皇家陵墓缺者甚多

一、龍的形與勢俱佳,但山體裸露,何以聚氣。葬書雲:“勢如重屋,茅草喬木,開府建國”。顯然,山必有鬱鬱蔥蔥的樹木和茂盛的雜草,由表而及裡,得知其龍脈必有旺盛之“生氣”,才可點穴,此一條必是尋龍乘生氣之根本。山有五不可葬者:“氣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明十三陵的天壽山,山體無土裸露,水由土聚,氣隨水生,山形陡立,何以聚土,五百年前也不見得樹木茂盛。

二、“葬書”雲:“玄武不垂直聚屍”明十三陵的康陵就為玄武不垂。

三、“葬書”雲:“風水之法得水為上”明十三陵的水來至坐山天壽山,水源太短,檢視下游的老河床有十多米寬,五百多年前春季的桃花水和汛期雨季,水流還是非常大的,且水流緩慢,因地勢平坦。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餘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

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裡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古代建築風水之明十三陵風水圖解 第4張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英國都市計畫家愛德蒙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佈局“它們的氣勢是多麼壯麗,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
  (一)若平民用之有餘,帝王之葬用之不足矣。
  (一)十三陵風水為何難保大明昌盛?

十三陵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在昌平境內找到了這一片山地,經朱棣親自踏勘確認後並封為“天壽山”。以後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繼把陵墓建造在這裡,在具體確定他們的墓址時,都有風水師參與其間。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開敞,山間眾溪匯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公里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人們由大紅門一路向內,可以領略到各陵建築和雄偉山勢和諧統一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感人效果。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曆史。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結束語】明十三陵無疑是建築風水中的經典之作。所利用的風水學知識也是一時半會我們理解不了的。但是也不妨礙我們對它的讚歎。

TAG標籤:風水 明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