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寧波鎮海鄭氏十七房,明清古建築經典之作

  鄭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它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澥浦十七房鄭氏作為一個家族商幫,其經商時間之早、人數之眾,在寧波幫中極為罕見。他們遺留下來的明清古建築鄭氏十七房,已成為鎮海的一張旅遊名片。今天為大家講述明清古建築經典之作,寧波鎮海鄭氏十七房的故事。

明清古建築經典之作,寧波鎮海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商幫精英迭出的甬商發源地,一個擁有目前全國最大規模明清建築群的古村落,在海天一角,穿越歷史的長河,靜靜地守候著。1995年2月28日,新華社播發了《寧波發現全國最大明清民宅》,其後《人民日報》、《文匯報》、《中國文物報》、《浙江日報》、香港《文匯報》等眾多媒體競相報道,十七房頓時聲譽鵲起,來參觀遊覽、考古研究的海內外各界人士絡繹不絕。十七房,這個坐落於鎮海澥浦的古村落,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商幫歷史走入人們的視野,併為人們所重新認識。在新一輪的《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十七房已被列為保護區域。

  700多年前,正是金兵南侵、戰火紛飛的年代。為避戰亂,十七房鄭氏家族的始祖——靖侯公從河南滎陽,舉家南遷到鎮海塘路沿,也就是今天的澥浦路沿鄭。

  十七房鄭氏先祖為什麼會選擇在塘路沿登陸?據說,這是一個很靈驗的風水先生事先佔卜好的。塘路沿位於澥浦檡山之陽,依山臨水,退可依山避居,出有海路可遁,內河四通八達,水淺浪平容易下錨,是一個風水寶地。

  後來,鄭氏子孫繁衍,逐漸擴居,傳到第六世孫鄭■時,分居到了現在的十七房村。因鄭■排行十七,大家叫他十七太公,漸漸地,就把他的宅第叫做十七房了。

  鄭氏家族商幫

  形成於清初綿延300多年

  據《澥浦鄭氏宗譜》記載:“鄭氏巾卷不絕,代有聞人。”明清時期鄭氏一族致力科舉,世代業儒,代代封祿。十七房至今猶存進士第、大夫第等七座,留有清代“聖旨”石匾,清代成親王和鄭板橋等為十七房所題的楹聯,還有林則徐、姚燮、徐時棟等在十七房留下的酬唱詩篇等。

  但鄭氏家族的鼎盛卻並不是緣於業儒仕進,而是得益於經商。據測算,鄭氏十七房原有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佔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如此龐大的古建築群,不是靠做官發財建起來的,而是靠一代一代外出經商發跡起來的。據寧波幫研究資料,在寧波幫早期商人中,十七房鄭氏家族是與眾多久負盛名的商幫家族集團相媲美的最早的商幫之一。作為大型的家族商幫,十七房鄭氏經商時間之早、參與人數之眾、綿延時間之長,在寧波幫中極為罕見。

  十七房鄭氏經商曆史很早,起碼在明代就已有經商活動的記載。根據《澥浦鄭氏宗譜》和《定海縣誌》記載,在明代,十七房鄭氏家族中的鄭衝、鄭文麒已外出經商致富。但作為家族商幫,則是形成於清初。寧波幫研究專家考證:大約在康熙中葉的時候,十七房的鄭世昌承父命外出經商,在北京東四大街開設“四恆銀號”,在全國錢莊、銀號業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恆銀號”是當時京城最著名的合股店鋪。清代陳夔龍《夢蕉亭雜記》記載:“四恆者,恆興、恆利、恆和和恆源,均系甬商經紀,開設京都已有二百餘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廣。”京中大宗商務,如各種店鋪、票號等,都向“四恆”借貸銀兩。直至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搶掠京城,“四恆”因發生火災而歇業。據記載,當時“四恆”歇業“關係京城數十萬人財產生計,舉國惶惶”,甚至驚動了慈禧太后,下令撥庫銀100萬兩接濟“四恆”。

  鄭世昌家族經商活動,距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這是寧波商幫萌芽時期最早外出的鄭氏鉅商。

  康熙朝以後,十七房鄭氏的經商家族大概有六支,分別為鄭光礽、鄭維嘉(鄭德標、鄭勳、鄭熙)、鄭天治(鄭開芳、鄭開圻)、鄭偉烈、鄭惠舜、鄭德階。

  第一支經商家族為鄭光礽(1707—1782),他在清乾隆初年在嘉興、蘇州一帶經商。據《澥浦鄭氏宗譜》記載:鄭光礽“棄取廢舉,屢能奇中,數致千金,而慷慨好施”。乾隆七年(1742)寧波大飢,鄭光礽是第一個捐資賑災者。

  鄭維嘉是第二支商賈家族的開拓者。乾隆中後期,鄭維嘉在寧波經營魚鹽業,家道日興。捐職布政使司後,因年邁,讓長孫鄭德標棄儒學賈。年僅21歲的德標便承擔起寧波一帶的生意。“內理瑣屑,外權奇贏,蓄積於羨,以浸為蛟川巨室”(《澥浦鄭氏宗譜》“鄭德標墓誌銘”)。德標除辦魚鹽業外,還開起了錢莊。發跡後熱心資助慈善事業。“發倉儲,以賑餓者,又於蕭山養寄堂施寒衣數百襲,增祭田,設義冢,修治橋樑、道路……”。其後,鄭德標四子鄭勳繼承父業,開創了鄭氏家族經商的巨集大局面。

  第三支經商家族鄭天治是在岱山經營魚鹽業發家的。其長子鄭開芳,年17歲隨父到岱山經商。後來其父看到兒子經營有方,把岱山全部事業交給了兒子。由於開芳經營得當,“岱人暨同業者重公行,鹹推為領袖”。後來鄭開芳又把經營管理權交給了弟弟開圻,開圻又把生意傳給了兒子,一代接一代地經營下去。目前,在岱山鄭氏子孫仍有許多。

  第四支經商家族祖先鄭偉烈“夙有幹才,自少即業賈甬江”。嘉慶22年(1817),其兄鄭謙中進士,官福建歸化南平知縣,因“拙於催科,虧負南平縣額課”,改任嘉興府學教授。為了補苴虧損,鄭偉烈在寧波“料理舊業”,經過幾年的生意,終於償還了南平縣鉅額虧欠。鄭偉烈後來捐了五品奉直大夫。

  鄭惠舜、鄭德階是最後兩支鄭氏經商家族。他們一族多在廣東、蘇州、寧波、上海等地經營木行、米行等業。

  十七房鄭氏家族的經商史,有著典型的家族商幫特點,也即以代代相傳的家族財團為其核心,以宗親同鄉為其紐帶。為鞏固其在商界的地位與商業利益,鄭氏家族商幫還以血緣宗親為核心,與寧波各地富商巨賈實行經濟聯姻。先後與鎮海桕墅方介堂方氏家族,小港李也亭李氏家族,駱駝盛氏家族,莊市葉氏家族、李康年家族,寧海前童的童氏家族,寧波徐時棟家族等互為姻親。通過聯姻,在弱肉強食、對手如林的商海中抱成一團,宗親助宗親,姻親幫姻親。同時以地緣為紐帶,同鄉助同鄉,互為照應,風雨同舟。這種家族、同鄉的結合,群體互助意識的建立,對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管理富有人情味;對外則具有抵禦風險的能力,富有競爭力,初步形成了寧波幫的雛形。

  十七房鄭氏家族商幫發跡後,大興土木,在寧波、舟山、上海、杭州、鎮海城內等地都興建了許多豪華宅院,在十七房也新建、擴建了眾多宅院,如後堂樓、立房、興房、恆德房等這些豪宅,都是在清中後期鄭氏家族發跡後陸續興建起來的。

  “紅頂商人”鄭勳:

  比胡雪巖早封近20年

  清嘉道年間,巨賈富商流行捐官。通過捐官,商人在獲得頂戴俸祿的同時獲得了官方身份,有利於提高社會地位,保障自己的產業免受侵犯。十七房鄭氏也採取“買官”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據《澥浦鄭氏宗譜》記載:以捐資公益事業或直接出錢“買官”的鄭氏族人共有30多位。

  十七房鄭氏家族中最早捐官的是鄭勳之父鄭德標。據《清史稿》記載,清代捐官始於道光年間。而鄭德標早在嘉慶22年(1817年)就捐了六品儒林郎,開有清一代捐封之先河。此後鄭德標又於道光26年捐了五品奉直大夫。鄭德標家族中除他自己和兒子鄭勳捐官外,其另一經商有成的兒子鄭熙也多次捐官,最終被授予從四品朝議大夫。

  十七房鄭氏商人中官品最大的要算鄭勳,他也是鄭氏家族商幫的核心。鄭勳(1780—1863),字南琴,號竹溪,早年“棄儒業賈”,他發跡後舉家遷居寧波城內,成了寧波錢莊業的巨頭。兼營鹽業、鮮鹹魚貨、絲茶、銀樓、當鋪諸業,他“器識過人”,“籌算屢中,屢獲倍息,家日隆,隆起後,生計益饒。”蓄資數千萬,在商界呼風喚雨,“同業者皆倚君為重,由是聲望震一郡。自當道群公、薦紳鄉彥,下至牙儈雜流,及泰西各國諸彝商(英法商人),無不信服仰賴君者”,“蓋屹然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清光緒《鄭氏宗譜》)。又據民國《鎮海縣誌》記載:十七房鄭氏“以商起家,至勳業益盛,為郡(寧波)商領袖”。

  鄭勳發跡後,熱心公益。清光緒《鄭氏宗譜》記載:鄭勳曾出巨資為浙江省籌軍餉,1844年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捐銀4000兩,重建杭州四明義園又捐銀5000兩,為抵禦太平軍“護守郡城”捐巨資創立寧波保衛局,為掩埋“道旁遺骸”捐田110畝創立寧波“文仁局”,為寧波“體仁局”捐銀1000兩,為賙濟“孤寡睏乏者”建“寶田莊”捐田百餘畝,其他如“恤嫠賑饑,修橋樑,平道路,施寒衣、藥物”等善舉不勝列舉。據粗略估計,鄭勳一輩子共捐銀數百萬兩、田幾百畝。

  咸豐九年(1859年),經浙江巡撫胡興仁保舉,鄭勳被咸豐皇帝誥授正二品資政大夫,頂戴紅珊瑚,坐綠呢轎子,出入縣府、知府、州府衙門如履平地,見了巡撫不必下跪,煞是風光。有意思的是,鄭勳成為“正二品”資政大夫的“紅頂商人”,比杭州的“從二品”通奉大夫“紅頂商人”胡雪巖足足早了近20年,官階還比胡雪巖高出了半級。在中國近代史上,鄭勳算得上是最早的“紅頂商人”之一。

  作為早期寧波幫的領軍人物、寧波幫歷史上最早的“紅頂商人”,鄭勳無意中開了一個先例:商界鉅富熱心公益,造福桑梓,然後由地方政府保舉授予一定的官銜。後來,這一先例為寧波幫第一代中有實力的鉅商富賈競相仿效。像鄭勳一樣被授予二品官銜的寧波籍“紅頂商人”先後有五位:鎮海莊市葉澄衷(1899年捐)、慈溪吳錦堂(1900年捐)、定海朱葆三(1906年捐)、慈溪周晉鑣(光緒末年捐)、鎮海桕墅方性齋(1907年捐)。

  鉅商這種樂善好施、為民謀福的精神成了寧波幫的傳統,影響了以後幾代寧波幫商人。寧波幫這一傳統的發揚,“紅頂商人”鄭勳的示範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百年來創造了

  一批“中華老字號”“中國第一”

  十七房鄭氏以商業信譽著稱,百年來創造了一批“中華老字號”、“中國第一”,為中國民族工商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老字號”鳳祥銀樓。1843年上海開埠,1844年十七房商人鄭熙便赴滬開設錢莊。1848年鄭熙在上海小東門方浜路創辦“鳳祥銀樓”,前店後場,銀樓收購金銀器皿熔鍊製成首飾出售。店內有一批技藝精湛的師傅,所製作的金質飾品,精鑲細嵌、款型新穎,生意十分紅火,為滬上銀樓業巨擘。1853年“小刀會”攻克上海前夕,鄭熙預先將店鋪臨時搬遷至寧波,寧波“鳳祥銀樓”即始辦於該年。1855年上海局勢穩定後,“鳳祥銀樓”重新在豫園舊址開業,改稱“老鳳祥銀樓”。1857年鄭熙病重回十七房,不久病故,之後“老鳳祥銀樓”轉賣給他人。

  全盛源記民信局——晚清最大的民間信局。十七房商人鄭景豐幼年在滬學酒業,後回甬,1852年在寧波創辦“全盛源記民信局”,設總局於上海、寧波,在杭州珠寶巷、紹興大江橋、定海南門外等地廣設分局、聯號代理信局等,形成通訊網路,為晚清最大的民間信局。當時上海等地老百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天下之人,無不知全盛,天下之人,無不信全盛。”可見全盛信局在當時巨大的影響力。1934年前後,經營了83年的全盛信局在當局的排擠下被迫宣佈關閉。

  茂昌蛋業公司——開國人興辦冷凍業之先聲。1916年,十七房人鄭芳正在上海十六浦創辦“承餘蛋公司”,1920年改稱“茂昌蛋業公司”,任副總經理。1927年改組為茂昌蛋業冷藏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內廣設分號,開國人興辦冷凍業之先聲。

  民生墨水廠——民族墨水工業的開拓者。十七房人鄭尊法(1899—1970)1918年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化工系,1923年畢業回國,1924年在上海集資創辦“民生墨水廠”,任廠長。該廠為我國民族墨水工業的開拓者。1931年成為全國最具信譽和影響的墨水廠之一。1948年產量達25萬打,創歷史最高水平。1963年該廠更名“英雄墨水廠”,鄭尊法仍任廠長。該廠現稱“上海墨水廠”。

  鄭氏家族與早期寧波幫經商家族之比較

  十七房鄭世昌(1644—1728)之父康熙初年(1662)經商,比慈溪的中醫樂顯揚康熙七年(1668)在北京開設同仁堂藥室懸壺濟世要早6年,比樂顯揚之子樂鳳鳴1702年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正式開設同仁堂藥鋪設店賣藥早40年;比鄞縣童善長乾隆十年(1745)在上海設恆泰藥行早83年,比鎮海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寧嘉慶元年(1796)在上海開始經營糖行和絲號早130多年,比鎮海小港李氏始祖李也亭1822年開始在上海南碼頭曹得大糟坊當學徒早160年。而這幾大家族此前被公認為寧波幫中最早的經商家族。

  當鄭光礽乾隆初年(1736年)在蘇州經商大發利市,乾隆七年(1742年)寧波大飢,他在家鄉第一個“出粟賑貧民”行慈善義舉時,小港李家始祖李也亭(1807年生)、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寧(1772年生)和方介堂(1783年生),以及被專家稱為寧波幫“開山鼻祖”的嚴信厚(1828年生),還有葉澄衷(1840年生)、樊棻(1844年生)、周晉鑣(1847年生)、朱葆三(1848年生)、盛炳紀(1860年生)、宋煒臣(1866年生)、虞洽卿(1867年生)、張逸雲(1871年生)、黃楚九(1872年生)、傅筱庵(1872年生)、宋漢章(1872年生)、餘芝卿(1874年生)等早期寧波幫商幫家族中的第一代全部尚未出世,有的甚至要比鄭光礽發家晚130年才出生。這說明十七房鄭氏家族商幫比此前公認的寧波幫第一代要早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