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樂平古街古村,明清民國時期古建築

生活的忙碌讓我們心力交瘁,每天都因生計而忙碌於工作中。難得閒暇之餘當然得遊山玩水吸吸氧氣。江西省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暖溼潤季風氣候,許多知名景點非常適宜假期休憩。那麼,去江西旅遊必去的景點有哪些呢?讓城市文化來為您介紹吧?

明清民國時期古建築 樂平古街古村

樂平古街古村 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區,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

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範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環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

該區內呈裡坊格局,規劃有序,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長沙巷、周家巷、富貴巷、萬壽宮等,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園巷等。其中以老北街儲存得最為完整,它全長580餘米,寬4米,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沿街兩面店鋪、民居、祠堂、廟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築鱗次櫛比,約70%以上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築。

老北街始建於南朝,鼎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東晉太興三年(319年),處北街中段的安隱寺,時為贛鄱大地兩座名寺之一,樂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時,鄱陽王蕭恢在萬家寺建玉脂澤莊園,從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礎。

唐朝中和三年(883年),樂平縣治由眾埠銅山港口遷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靨鎮,北大街由此成為縣城發展之原點,到了宋代老北街被髮展成鄉土特產、南北雜貨、煙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銷售主要街道,由於歷史上老北街有過多次火情,被樂平人戲稱為“火龍街”,宋范仲淹任饒州知府經過樂平,令百姓集資挖井建池,蓄水防火,萬家池因此得名。同時在萬家池對面建郭西廟,以驅邪鎮火(清咸豐時被焚),郭西廟巷由此得名。

明萬曆年間,萬家池改名範家池,並在井池東側建範家大祠堂,以紀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內展陳范文程事蹟。有清一代老北街發展至鼎盛時,有近400餘店鋪,成樂平最為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區,直至解放之初。由於城市的發展,原東、西、南街區的先後改造拓寬,鑑於老北街與南街不能對接,於是新建了一條新北街(現稱洎陽路),老北街便有幸成為樂平市現今唯一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一條古街。

在老北街區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築群、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園、-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薛家塘、嘯月移、三都試館、老營盤、翥山書院,以及花園巷3號汪大綱、汪大綬舊居,富貴巷13號明初縣丞彭氏府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跡)。

樂平古街18座古村簡介
  1、樂平市區老北街區: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範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公安一段環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

2、樂平市區古城隍廟區:樂平古城隍廟區,這是一處以民俗文化為主,集政治、民居、商業為輔的歷史文化街區。範圍是北起東大街(現翥山東路),南至迎賓路,東至狀元巷,西到南大街(現洎陽南路),總面積約25公頃,該區內巷道分佈井井有條,縱向巷道有:狀元巷、栽培巷、福祿巷、財貴巷等。橫向巷道有:餘家祠巷、支祠巷、翥山嶺巷、小南門巷等。其中以城隍廟佔地最大。以“城隍廟側”巷而言,此巷東接小南門,西通何家臺和龍神廟,全長65米。幾乎佔到老城東南區大半土地。

3、名口老街:名口老街,位於樂平市區東南向44公里的樂安河北岸,晨謖蛘府所在地。樂安河是古徽州進入饒州及鄱陽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鎮以下河道陡然變得深闊,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貨、下游的日用百貨都在這裡駁運集散,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裡成為樂安河東入樂平的第一重鎮。

4、湧山老街:湧山老街位於樂平市區北向40公里,湧山鎮治所在地,唐代王氏從婺源武南遷入,現有800戶,3500餘人。老街枕山傍水,風光秀麗,北面雞公山有一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南面車溪河接婺源清流。這裡自古以來為樂平、婺源、浮樑重要陸路通道。

明清民國時期古建築 樂平古街古村 第2張

5、上老村:上老村位於樂平市區以東30公里的高家鎮官莊水旁。北宋中期,吳氏從安徽歙縣遷入,現有110戶,620餘人。村中現有明清古建不僅數量多,儲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點。

6、下徐村:下徐村,位於距樂平市區西北20公里屬塔前鎮管轄,與景德鎮市及浮樑縣毗鄰。宋初,徐氏從南昌遷入,現有460戶,1700餘人。該村頭枕綿延蒼翠群山,村前的??溪河水清靈透亮,三座相望不遠的清早期三孔石橋,連線下徐村至魯丹街,直通景德鎮、浮樑。

7、段家村:段家村北距洪巖鎮5公里。明初,段氏從都昌遷入,現有340戶,1600餘人。這裡山清水秀,背枕歷居山,官莊水環村而過。是樂平、德興進入徽州的重要陸路。石板道綿延數裡,轍印深深,街鋪、民居、作坊、拱橋、碑刻遺存甚豐,可惜這條古驛道出村口的古橋頭原存的17座石碑坊先後坍塌或拆毀。

8、韓家村:韓家村從名口鎮沿樂安河西下5公里,村位於北岸丘上。韓氏從河南入徽再遷此處已有1100年曆史,現有550餘人。這裡自古以來物產豐饒,養殖業興盛,水運發達,古代村民多以販運生豬到徽州為生計。村中現儲存有祠堂、民宅、戲臺、水井、碼頭、巷道、商鋪、作坊等古蹟。村北有一高臺地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文化遺址及漢墓群。

9、上河村:上河村位於雙田鎮田裡蔡家東北3.5公里平畈小溪兩側。現有400餘戶,2000餘人。宋乾道年間,何氏由本地黃柏橋遷此建村,原有一老柳樹跨小溪成橋,人稱柳橋何家。因居何家段上方,又名上何。後傳為上河。

10、耆德村:耆德村位於雙田鎮田裡蔡家偏北10公里山谷小盆地中。一條溪河橫跨村中。現有900餘戶,3600餘人。後唐時,餘氏從睦州遂安(今浙江遂安縣)遷此。至宋紹興時,村人餘童中進士,因繼以德高望重知天子,宋高宗封其裡曰耆德。明嘉靖年間進士餘火廣為本村人。

11、橫路村:橫路村位於雙田鎮,距樂平城區20公里,與田裡蔡家相距8公里。譜載葉氏在唐乾府六年(879年)從徽州歙縣梅林葉河村遷此立足,初名橫溪,後因處“饒徽通衢”道上,清康熙年間易名橫路。千餘年來,橫路一直為葉姓一脈世居,現有1700餘戶,7200餘人,為樂平市第二大村落。

12、石潭村:石潭村在湧山鎮南偏東3公里架鼓山西麓湧山河畔。唐末,朱氏從安徽祁門遷此建村,村北石山下有一深潭,故得此名。據曾載,樂平朱氏大多以此村發出,如庫前、車溪、稍田等。

13、車溪村:車溪村位於湧山鎮東南4公里。它上承風光旖旎的翠平湖2公里,下接湧山舊石器洞穴遺址4.5公里。這裡山清水秀,土肥泉甘,明洪熙年間朱氏從附近庫前村遷此立村,現有200餘戶,1100餘人。

14、石峽村:石峽村位於湧山鎮西南6公里石山北麓塢口。宋初,汪氏由婺源黃沙遷此建村,現有160餘戶,860餘人。該村地理環境優雅,綠樹相掩,溪水環繞。迄今村中仍儲存10餘處古老建築,其中尤以一座清早期的祠堂最以為突出,該祠堂的特徵一是門面採二層樓閣式,這在本縣僅此一例,二是建築面積逾2000平方米,三是兩側圍牆作“懶龍伸腰”式長達50餘米長。此外,村中另一座老祠堂及老戲臺也儲存得比較完整。

15、戴村:戴村,位於距樂平市區49公里樂安河畔,屬名口鎮管轄,是樂平、德興兩縣交界處最大的自然村。這裡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素稱魚米之鄉。現有650餘戶,3300餘人。漢興平二年(195年),徙樂平縣治於戴村。宋祥符年間,戴氏自樂邑黃源遷居於此。明嘉靖進士、都察院御史戴儒,原華中工學院數學教授戴良謨皆為戴村人。該村文物遺蹟甚豐,據清咸豐辛酉年《譙國戴氏宗譜、基址圖》描繪有城隍廟、京兆坊、鼓閣樓、官倉等古縣治建築物,與今所剩殘跡相符。現今儲存較好的有2座老祠堂與2座老戲臺及10餘幢天井式老民居。

16、流芳村:流芳村,位於名口鎮西4公里樂安河南岸。現有2千餘戶,9千餘人,是樂平最大的一個自然村,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村之一。唐天佑年間,劉氏從弋陽新陂遷此立足,始稱劉坊,改名流芳,以示千古流芳之意。

17、小坑村:小坑村位於縣城東北46公里山谷中,在洪巖鎮境內。現有200餘戶,1000餘人,唐末,胡氏從婺源清華街遷此建村。小坑原名清溪村,一條清溪從村中流過,河床落差較大,至下端有一口清水滿盈的聚星池,據傳有千餘年曆史,清乾隆年間進士胡翹之為本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