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農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柳林盤子會在幾月份

位於山西省西部的柳林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曾出土的仰韶文化遺址表明此地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的足跡,而今日的縣城所在地柳林鎮,在明清時期手工業興盛,商賈雲集,店鋪林立,一時更有“小北京”之美譽。今天的民俗節日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在鍾靈毓秀的柳林至今流傳的民俗文化節日慶典——柳林盤子會,一起來了解柳林盤子會在幾月份。

柳林盤子會在幾月份:農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

問:柳林盤子會在幾月份?時間是什麼時候?
  答:柳林盤子會一般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二十六之間舉辦。

柳林盤子會又稱天官會會、小子會會,是流行於山西省柳林縣縣城及城郊穆村一帶盛大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活動時間為農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以元宵節和填倉節為高潮。活動期間各街巷分段輪值,張燈結綵、高搭彩盤、遍點社火,或配以秧歌、彈唱;或佐以轉九曲、鬥活龍,匯聚十里鄉親載歌載舞共慶節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表達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柳林盤子會的“盤子”是“盤子會”的核心和主要載體。“盤子”是古代“祭盤”的俗稱,它是一種製作精美的組合型閣樓式仿古建築模型,也被人們稱為“放大的神閣子”,是廟宇的高度濃縮,由精雕柱廊、彩繪木板等組合而成,規模大小不等。

“盤子”的分類按材料有木刻、鐵製、鐵木組合、水泥盤子四種;按活動區域有社家盤子、家族盤子、家庭盤子三種;按規模分有一步行踩、二步行踩、三步行踩三種。製作往往古樸蒼勁,巨集偉壯觀,構思奇巧,樑棟、椽柱、斗拱、獸脊、飛簷、挑角、銅鈴、鐵馬、玻璃、紗窗、蓮花錘、盈聯等雕工精細,裝鈽富麗。

“盤子會”起源於古代搭棚祭神活動。明代,柳林鎮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適應漢族民間宗教信仰活動,開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盤”,將漢族民間廟宇與神像按比例縮小,精雕細刻,油漆彩繪,活卯活鞘,易裝易拆易儲存。

這種濃縮的廟宇比用磚木修建的廟宇造價低,一般高約三到四米,有四角或六角,有單層或雙層,內分幾個神龕,供奉天官、財神、觀音等神像,凡是常見的廟宇神靈,幾乎全部供於一座閣樓之中。盤子的繪畫主要分佈在內裝板上,主要以各種歷史故事、神話人物、神話傳說為主。如四大金剛、十八羅漢、麒麟送子、觀音菩薩、二十四孝圖等。

因此,“盤子”的實質是一座不分佛道的濃縮性寺廟。一座盤子就成為一處漢族民間祭祀場所,活動場地可大可小,很受民眾歡迎。到明末清初,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盤子會。“盤子”的建築材料多采用質地細密而又硬實的上等木料製作而成。盤子會時,盤子內建鼎立爐,內供神靈,各類供品堆集如丘,棗山、棗洞洞、大供、面三牲、面雞,面雁等,造型生動,色彩鮮豔,製作精巧,令人歎服。

“盤子會”保留、傳承了民間社群組織,以每座“盤子”為核心,由一名“主人家”(社首)和七八名糾首組織社家,負責籌集錢資、搭盤、出盤、祭祀、娛神、卸盤等活動,社家每年輪換,民主推選、民主自治,是鄉土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基礎之一。

每當夜幕降臨,在“盤子”邊搭起煤塔並點燃,祭拜後圍著火堆扭秧歌,多時人數可達四五萬,場面非常壯觀。伴隨著“盤子”社火,傘頭秧歌、會則、嗩吶吹奏、轉九曲、天官會、火爐則等一系列活動,十里鄉親,載歌載舞,共慶節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盤子會”是當地漢族民俗文化活動的“百科全書”,以“盤子”為核心和載體,不僅保留和傳承了眾多漢族民間藝術和技藝,而且通過“祭盤”的相關活動,能夠化解鄰里糾紛,增強民眾團結與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