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在古時候是怎麼稱呼兒童的,兒童節小知識

六一兒童是孩子的節日,也是我們美好的回憶。作為兒童節的主角----孩子,在古代又是怎麼稱呼的呢?就讓老黃曆帶大家瞭解,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稱呼兒童的,兒童在古代有哪些叫法呢?

兒童節小知識 在古時候是怎麼稱呼兒童的

古代未成年人都有哪些叫法?男孩15歲是束髮之年,為何要束髮?古代未成年人都有哪些稱呼?說起來那就太豐富了。最常見的是,古人喜歡拿孩子頭髮來說事,通過髮型、髮式,來區別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

“鬌”,指一個人出生後第一次剪髮,也是嬰兒期髮型。一般在孩子三個月大時,挑個好日子為孩子剪髮:男孩子留囪角,女孩留頂發;或者男孩留左邊,女孩留右邊。古代孩子常留下垂至眉的短頭髮,這叫“髦”,因此兒童有了“童髦”的代稱。

“髫”也是古代兒童髮式,頭髮下垂,故有“髫”字的詞彙均指兒童,如“垂髫”、“髫發”、“髫齡”、“髫年”等等。《三國志·魏收·毛玠傳》便有“臣垂髫執簡,累勤取官”的說法,這是毛玠陳情自述,說自己年少時已負責文冊簡牘工作,多年的勤勉才取得官位。

孩子稍長,家長最喜歡給孩子留的髮式叫“丱”(guàn),頭髮束成兩角,這是先秦已流行的兒童髮式。自然凡含“丱”的詞彙,基本都指小孩,如“丱童”、“丱歲”、“丱角”、“童丱”。小孩七八歲時開始換牙,稱為“齔”或“齠”,《說文解字》釋稱:“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古人就此稱孩子七八年為“齔毀”、“童齔”、“齔年”“齠年”、“齠齔”等。

還有引用文獻經典,表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稱13歲為“舞勺”,源於《禮記·內則》裡“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一語;稱15歲為“成童”,或“舞象之年”,則因《禮記·內則》裡有“成童,舞象,學射御”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