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鄂爾多斯那達慕大會,草原上的狂歡

那達慕是草原上的娛樂,最先是草原人民向天地祖神祭祀、祝福過程中的一項活動。主要的運動就是摔跤,賽馬,射箭,至今那達慕大會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期的那達慕帶你去了解鄂爾多斯那達慕大會。

草原上的狂歡,鄂爾多斯那達慕大會

草原那達慕的起源
  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聚會”的意思,是草原人民喜慶豐收、隆重聚會的節慶活動,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那達慕都要舉行被稱為男子“三藝”的摔跤、賽馬和射箭比賽;如今隨著草原文明傳承和發展,那達慕逐漸從競技性較強的體育活動演變為更突出藝術性、娛樂性的旅遊節慶活動。

那達慕的原型,是草原先民在向天地祖神祭祀、祝福過程中的一項活動;成吉思汗時期,其騎馬、摔跤、射箭好漢三項技藝,成為蒙古大軍必須具備的技藝。蒙古族作為馬背民族,檢閱馬力,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項活動。摔跤,也就成為蒙古人平時相互角逐的一種形式。

古時,為了保護和拓展生存空間,要求先民具有與野獸、與敵人搏殺的強壯的體魄和技巧,因而摔跤這種有助於訓練體魄和技巧的活動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從圍獵到戰場,射箭成為蒙古人的擅長。

蒙古族的歷史上,成吉思汗祖先阿闌豁阿夫人“五箭訓子”的典故,成為蒙古族團結凝聚的典型事例和教育子孫後代的佳話,代代相傳;1225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大軍返回草原的途中,在布嘎蘇其蓋舉行盛大的慶典。成吉思汗弟弟、著名神箭手哈撒兒的兒子也孫格,一箭射中三百三十五庹距離的靶。成吉思汗讚揚也孫格不愧為神箭手,高興之際立了一仗高的石碑作了紀念。

後來,人們把這塊石碑稱為“成吉思汗石碑”。碑文用回紇蒙古文雕刻,其內容為:“成吉思汗,征討花剌子模迴歸時,全蒙古國民眾聚集在布嘎蘇其蓋,也孫格射中三百三十五仗距離的靶”。不難看出,當時的慶典中,射箭已是一項娛樂專案。

據文獻記載,當年成吉思汗在客魯倫河畔拉起萬群牲畜的練繩,用九十九匹白騍馬鮮乳獻祭長生天,舉行“查幹蘇魯克大典”,祈求草原人畜興旺,大地平安。這一慶典活動,在鄂爾多斯以“查幹蘇魯克大典”和“珠拉格”(馬奶節)節慶形式一直在傳承。在這一節慶活動中除舉行鮮奶祭天儀式外,還要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好漢三項那達慕”。元朝時期,政局穩定,好漢三項那達慕以娛樂形式已在蒙古草原上廣泛開展起來。到了清代,蒙古各旗扎薩克王爺,為了顯赫自己地位,選定自己的快馬以及摔跤、射箭能手,冊封摔跤稱號,並舉行盛大的全旗乃日(節)盛會。同時在敖包祭祀、廟會期間各地舉行固定的乃日,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草原那達慕盛會,顯示蒙古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草原上的狂歡,鄂爾多斯那達慕大會 第2張

那達慕大會詳情
  那達慕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舉行那達慕時,牧區方圓數百里的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騎著駿馬或乘坐汽車、勒勒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那達慕期間帳篷林立,組織廣泛的物資交流會,以促進生產。晚上還舉行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錫林郭勒盟地區舉辦的那達慕已成為全民健身和群眾娛樂的重要活動。

那達慕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一直在錫林郭勒草原上流傳和發展,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成為了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那達慕上的各項活動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眾的綜合素質。

那達慕是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廣泛、深刻的文化內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發掘、搶救和保護那達慕,對中國體育史,乃至世界體育史的豐富和完善都有著重要價值。

因為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達慕大會舉辦時間
  那達慕(每年的7月11日至13日),在蒙語中意為“娛樂”或“遊戲”,在蒙古國那達慕又被定為國慶節(建國節為11月26日),是蒙古國最盛大的節日。在節日期間組織有蒙古傳統的體育盛會、歌舞表演等,國家的領導人都要親臨現場並邀請許多的外賓觀看。那達慕也是蒙古人盡情歡暢的時刻,這一季節是蒙古草原景色最美、牛羊最肥壯、馬奶酒口感最醇的季節,是當地居民選擇休假的最佳季節、也是外國遊客最為集中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