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七夕節的歷史變遷,節日知識

七夕節的文化廣為流傳在我國民間,經過歷史的洗禮,七夕節的變化讓這個節日更加具有我國的傳統文化,時至今日,被賦予了象徵愛情的意義。那麼,本期的老黃曆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七夕節的歷史變遷。

節日知識 七夕節的歷史變遷

七夕節的歷史變遷: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七年級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清代以後,七夕與其他一些傳統節日一樣,逐漸被人們淡忘。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多民俗學者與商家也極力復興七夕,七夕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

七夕等傳統節日的復興意義深遠,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意義重大,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瞭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繼承民族傳統美德,增強民族自豪感。

TAG標籤:節日 變遷 歷史 七夕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