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守歲放鞭炮的由來與意義,民俗解說

春節是我國農曆最重要的節日,其間的各種習俗,都是經歷了千百年歷史的洗禮而流傳下來,至今還為大多數人們所遵循的,守歲放鞭炮便是一例。那麼守歲放鞭炮的由來是什麼樣的,又有什麼意義?現在就一起來看看。

民俗解說:守歲放鞭炮的由來與意義

你可能喜歡》》泰國潑水節是幾月幾號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七年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裡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裡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

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裡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製成了新的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更為流行,花色品種也不斷增加。除了大年七年級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守歲也興放炮,到子夜零時達到高潮,爆竹聲震耳欲聾,響徹天宇,無論貧窮富貴,家家戶戶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舊佈新,守歲放鞭炮,寄託著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如今,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除了過年守歲辭舊迎新要放鞭炮,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