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鞭春牛的由來與發展,立春民俗

我國早在秦代,就開始以立春作為孟春的開始,自官方到民間都十分重視這個標誌著“春氣始而建立”的節氣,同時也將它作為開年時重要的傳統節日來慶祝,並由此形成了不少習俗。那麼今天的二十四節氣就為你介紹立春民俗——鞭春牛的由來與發展。

立春民俗:鞭春牛的由來與發展

鞭春牛是漢族歲時風俗,據說起源於先秦時的歷史傳說:相傳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暤氏率民遷居黃河下游,要大家從遊牧改學耕作,並派他的兒子句芒管理這項事業。句芒在寒冬即將逝去前,採河邊葭草燒成灰燼,放在竹管內,然後守候在竹管旁、到了冬盡春來的那一瞬間,陽氣上升,竹節內的草灰便浮揚起來,標誌著春天降臨了。於是句芒下令大家一起翻土犁田,準備播種。

是人都能聽從句芒的號令,可是幫人犁田的老牛卻仍沉浸在“冬眠”的甜睡中,懶得爬起來幹活。看到這個情景,有人就建議用鞭子抽打它們,但是句芒不同意,說牛是我們的幫手,不許虐待,嚇唬嚇唬就行了。

於是他讓大家用泥土捏製成牛的形狀,然後揮舞鞭子對之抽打、鞭響聲驚醒了老牛,一看伏在地上睡覺的同類正在挨抽,嚇得都站起身來,乖乖地聽人指揮,下地幹活去了。由於按時耕作,當年獲得了好收成,原先以畜牧為生的人們都樂於從事農業了。

此後,看灰立春、鞭撻土牛逐漸積澱成了人們判斷時令、及對耕作的定規,句芒則被尊為專行督作農耕的神只。在《山海經》這類書裡,他的形象被描繪成人的面孔,鳥的身體,有雙翅和羽毛,這大概與東夷族以鳥為圖騰有關。

到了周代,隨著農業經濟的普遍開展,迎春鞭牛活動正式列為國家典禮。每逢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吃素沐浴,到了立春那天,天子親率公卿百官去東郊迎春,判斷立春節氣來到的方式,基本沿襲句芒的辦法(後來亦有用絨毛稻田草灰的)。此外,又預先塑制好和真牛一般大小的土牛送到東郊,俟確認已迎來春天后,便用鞭子抽打土牛,表示督他春耕。

到了唐宋時代,這套禮儀更演成全國上下同時進行的活動:每年夏季,即由中央曆法部門預測定來年立春的準確時間,並根據年月干支,決定取哪一方向的水土做成一條土牛和一尊句芒神的造型,此後,各級地方政府都據此規定和樣式,也照樣塑制好一套。

到了立春那天,皇帝率領百官在京都先農壇前迎春鞭牛,各級地方長官和佐二隨員帶領百姓在城郊迎春拜牛,如果立春在農曆臘月十五之前,句芒就站在土牛的前面,表示農事早;如果立春正值歲末年初之際,就讓句芒和土牛並列,表示農事平;如果立春在正月十五以後,句芒就被安放在土牛身後,表示農事晚。在曆法知識無從普及的古代社會,大多數農民其實就是根據這些不同的排列方式來掌握立春之大概時間而進行農事準備的,所以土牛也叫“示農牛”。

TAG標籤:春牛 立春 由來 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