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立春迎春撒米豆,清代民間習俗

古代每逢立春時節,朝廷都有一套迎春的禮儀,如皇帝率領朝臣赴郊外迎春、皇帝“聖駕躬耕”,親自扶犁耕地以示重視農桑等,而民間在立春時節迎春,也有不少有趣的習俗,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其中之一:清代民間立春迎春撒米豆。

清代民間習俗 立春迎春撒米豆

在清代民間的迎春活動中,“撒痘”的風俗十分流行。當遊行隊伍中的春牛在街上經過時,觀眾往春牛身上拋撒豆粒或者稻米。人們相信,“撒痘”可以驅痘。人們把春牛看作吉祥的象徵,認為它可以為兒童帶來健康和幸運。因此在一些地區,還產生了和牛有關的其他習俗。

撒痘的習俗在全國十分普遍,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撒豆
  撒豆的流行地區主要是在東北、西北和華北等大豆產地。因為“豆”和“痘”同音,人們認為撒豆就是“撒痘”,可以為孩子消除水痘。有些地方撒豆時往往也撤芝麻。因為豆粒的大小如痘,而音與“水痘”的“痘”相同,那麼“芝麻”的大小如麻疹,而字音也同於麻疹的“麻”,所以認為豆可消除水痘,而麻可以消除麻疹。

例如陝西城固“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爭以豆、麻撒之,謂之‘散疹’。”既使在天各一方的海南島也有相同的撒豆習俗,當“前導土牛自河口過南橋從北門人府”時,“人爭撒豆谷,謂可消豆疹”這裡以豆喻水痘,以谷喻風疹。

撒米
  在生產稻穀的南方,人們在迎春活動中往土牛身上撒稻米。撒稻米的意義不是驅痘或者散疹,而是“祈豐年”或者“打春”。

安徽一帶“以谷撒之,中者謂之得歲。”福建“觀者多以米撒牛,以期豐穰”,浙江蕭山“撒米粟於芒神土牛之身,以祈豐稔”。在嘉興“居人競以米豆撒春牛背,曰‘打春’。”

有的地區綜合了消痘和豐年兩種說法,認為“擲菽粟,謂祈豐年,消痘疹”,這裡擲菽粟消痘疹不是從同音上,而是從象形上來解釋。以“菽”喻水痘,以粟喻風疹。

撤米的地方也常夾有撒豆,如廣東曲江縣“老少盈途觀春,撒米、麻、豆於土牛,謂之‘驅厲迎祥’。”在浙江建德還冠以“春”字,“撒春豆、春米,以祈小兒稀痘”。

撒紅豆和赤米
  南方是紅豆和赤米的主要產地,所以撒紅豆和赤米的風俗也只發生於南方。撒紅豆和赤米的意義是驅除瘟疫,例如廣東歸善“以麻、豆、赤米擲牛,雲散瘟疫。”廣東番禺“以紅豆、五色米灑之,以消一歲之疾疹。”在廣東石城,人們撒豆時還夾雜砂子,“兒童爭以豆谷、砂石撒土牛,謂之消疹。有的地方還撒茶或者紅糟,如浙江縉雲“小兒女帶茶、米、豆等物撒春牛,謂可消疹疫”,福建詔安“競以鹹米、紅糟拋打春牛”。

人們相信土牛和兒童的健康有密切關係,除了在迎春遊行時往土牛身上撒豆撒米之外,還有摸土牛、轉土牛和以豆掛春牛角的風俗,例如雲南楚雄“立春日領小兒摸土牛。”陝西葭縣“攜小兒過牛腹下,以祝長大”。

在山西潞城和襄垣,“迎春時,民攜小兒轉春牛身上下,以禳兒疹。”在山東黃縣“通衢抱孩稚過牛,撒豆於其上,謂出豆(痘)稀”。江蘇丹陽“以小兒跨春牛背,謂之過春”。在陝西岐山於“春日,民間以線貫豆,爭掛牛角,用禳兒疹”。在浙江分水還要給豆粒染色,“掛五色豆於土牛角。祈小兒稀痘”。

有的地方還把有關習俗與生牛連在一起,例如在雲南宣威,“農人以赤土塗牛角耳。”在河北滄縣“民間以紅色染牛角”。在陝西澄城“牛馬耳系色布絮。”這裡很可能是染耕牛的牛角。這些民間習俗直接地或間接地與迎春官俗中的土牛有關,有的地區把相關的活動也稱之為“打春”,陝西洛川和高陵”立春,用朱墨畫牛角及小兒頂,為打春。”

撒米、麻、豆於土牛,這個機會並非是人人都有,只有城裡人或者離城較近而有機會“觀春”的人才能參與,但是為生牛系色布或染牛角則易行多了,即使在沒有迎春盛典的窮鄉僻壤,人們依然可以藉“牛”進行驅厲迎祥。這是由與迎春官俗相關的“撒豆”習俗轉變而來的,是官禮影響民俗,城市習俗影響鄉鎮習俗的結果。這裡把對土牛的信仰推而廣之,結合了民間對於顏色的信仰,以紅色畫驅邪,使其更加通俗化和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