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古代春節有趣的民間習俗

春節作為我國曆史悠久的節日,在漫長的歲月流逝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習俗,流傳至今的貼春聯、放鞭炮等,人們都相當熟悉了,不過在古代春節裡,還有其他一些有趣的民間習俗,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介紹。

古代春節有趣的民間習俗

兒童賣痴呆
  宋時吳中民俗,除夕小兒繞街呼叫:“賣汝痴!賣汝呆!”意謂將痴呆轉移給別人。

教坊自樂
  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七年級有空閒自娛。

拜年送名片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宮中賜銀幡
  《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南宋沿習了北宋風之風,《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

初七飾梅花妝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

傳說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簷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脣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

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饋春盤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五辛盤又稱春盤,就是在立春日,用蔬菜、果餅、糖果等彙集在一個大陶盤裡,親友間相互饋贈、共同享用,取生機蓬勃、迎春納福之意。

這一風俗一直傳到唐、宋、金、元。《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蠶卜
  宋代楊萬里《上元夜裡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佔一歲之禍福,謂之蠶卜,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裡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

既說是裡俗,可知是楊萬里家鄉江西吉州地方的風俗;也即南方養蠶地區的風俗。

打灰堆
  《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七年級有一個風俗,把串起來的錢綁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裡圍繞糞土轉幾圈,然後投打在糞土堆上,說令人如願以償。

走百病上城頭
  “走百病”是指在春節飽食美味佳餚後,登高望遠,漫步散心,能幫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平”。

早在明代,南京就有正月十六家家戶戶登城頭、壯腳力的習俗。朱元璋下令築城牆,城牆作為士卒守備要地,普通老百姓不準登臨,對此百姓們頗有議論。朱元璋為籠絡人心,允許正月十六讓百姓登上城頭遊玩一次,於是此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TAG標籤:民間 有趣 春節 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