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之分龍節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耕民族,在古時候,天氣風雲變化無常,卻關乎著來年是否能有這豐厚的收成,所以那時的人們創立了許多祈求風調雨順的節日,本期民族節日就給你就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分龍節。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之分龍節

分龍節是流傳於南北各地的民間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龍分開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除了漢族,它也是毛南族、畲族的傳統節日。

日期
  各地的分龍節日期也有很大偏差:

宋時池州以夏曆正月二十九日、三十日為“分龍節”。其時常降大雨。宋葉廷珪《海錄碎事·風俗》:“池州俗以正月二十九、三十日為‘分龍節’。雨則多大水。”

華北地區的分龍節多安排在每年的五月二十三。但據古籍記載,一千多年以前的分龍節是在每年陰曆的五月二十。如《談薈》說:“二月二十日,謂之小分龍日。晴,分懶龍,主旱;雨,分健龍,主水。”《農政全書》亦云:“五月二十日大分龍,無雨而有雷,謂之‘鎖龍門’”。

這種日期上的不確定性可能與民間記歲方式比較粗放有關。而且流傳時間越久、地域越廣,難免出現變化。

節日起源
  遠古祈雨
  據考,分龍節最早當來源於更為遠古的祈雨方式:雩舞。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祈雨是通過歌舞的方式實現的。《周禮·司巫》雲:“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論語·先進》也說:“風乎舞雩。”他們都將“舞”與“雩”聯絡在了一起。原始舞蹈多種多樣,有人舞,皇舞,幹舞等等,其中的皇舞,與祈雨關係最為密切。

《周禮·舞師》雲:“教皇舞,帥而舞旱眝之事。”意思是說,學習皇舞,是為了祈雨。求雨時,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打扮成一副翡翠鳥的模樣,振翅起舞。古人認為,翡翠鳥能預知雨水。頭戴翡翠鳥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種巫術的方式,呼由東方七宿組成的龍喚雷雨的到來。所以《說文解字》說:“鷸,知天將雨鳥,故舞旱眝則冠之以禱焉。”這種極具表演性質的舞蹈,從性質上說,可以視為後世祈雨唱戲的前奏。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之分龍節 第2張

節日習俗
  普遍來說,作為一個與龍有關的節日,是個適合請戲班子唱戲拜龍王的日子。還有些地方在這日同端午一樣也要賽龍舟。又因有小龍離大龍之傳說,似隱含獨立門戶的寓意,對想要獨立、自創門戶的年輕人來說名頭不錯。

畲族節日
  流行於福建東部地區。每年農曆夏至後逢辰日舉行。歷代畲民信仰龍王,為防止“龍過山”損壞莊稼,便在作物落土後進行分龍。認為龍怕鐵,這天便禁止動用鐵器和糞桶等出門,以祈求龍王不作水患,保佑豐收。過節時,各地普遍歇工,攜帶山貨趕街,進行自由貿易。同時彼此交流生產技術。男女青年通過盤歌,尋找終身伴侶。

隨著時代的變遷,畲族人的生活和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封龍節」的很多陋習都被摒棄,但盤歌活動卻依然延續不斷。不僅如此,過去那種純祭祀的盤歌內容也逐步延伸到歌唱生活、歌唱愛情,表達對新生活的嚮往。一些地方,青年男女也通過這個機會,以歌會友,交流思想,表達愛慕之情;有的地方還有意識的通過「封龍節」組織活動,以歌會搭臺,傳遞致富資訊,開展經貿活動,使「封龍節」歌會活動融入了新時代的特徵。

毛南族節日
  龍也是毛南族的民族圖騰,因此,龍的形象、龍的影響在毛南族人民生活中無處不存在。龍的最大節日是分龍節,又叫五月廟節,它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祭祀龍的傳統大節。

每到分龍節,毛南山鄉千山百弄,村村寨寨,每家每戶都喜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折回竹椏柳枝插在中堂神龕上,把五色米飯捏成小粒團,粘在枝葉之間,預祝五穀豐登,碩果累累。

分龍節期間,毛南人男女老幼穿上盛裝,年輕媳婦節日回孃家與父母團聚。他們採集金黃花、楓葉蒸煮五色糯飯;于田間以五色糯飯、粉蒸肉祭神農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於村頭三界廟殺牛敬祭傳說中毛南人飼養菜牛的創始者三界公爺,祈祝人畜安康;還用“發多”(一種大如扇面的樹葉)包起五色飯和粉蒸肉,走親訪友,慶賀節日。分龍節也是毛南族青年男女聚會的日子,活動內容有上坳口、坡腳對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