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從星祭到燈節,元宵節的起源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新年正月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人稱夜為“宵”,故稱這一日為元宵,也叫作元夕、元夜。而元宵從誕生到成節,期間也經歷了不少歲月,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的起源 從星祭到燈節

元宵節的起源眾說紛紜,究其蹤,最早大概與古代先民的星祭有關:以燃燈的方式祭星,祈求以北極星(太一星)為代表的星辰的護佑。祈願不外兩方面:人的自身生產——生育;人的物質生產——農桑。由此後世又衍生出一些民俗活動:“摸釘”、“走橋”、“走百病”屬於前一方面的祈願;“迎紫姑”、“照田蠶”屬於後一方面的祈願。

燃燈祭星發展為燃燈擬星,地上燈與天上星交相輝映,人星交悅。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需要發展夜間的群體性遊樂,在無電的時代,天空的星月就是最大的資源,於是,星月的祭祀意義逐漸減淡,賞玩的成分逐漸增加,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宵——元宵,便成為最佳選擇,在西漢已受到重視。因以地上燈與天上星相輝映為特色,故又稱燈節。此有別於中秋之月節。

為豐富燈展,將謎語懸於燈,供人猜射,遂發展出燈謎。這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娛形式,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猜出時會心一笑,益智益心。《紅樓夢》就描寫過賈府過節常有的猜燈謎活動。

如今,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發展出現代的大型煙花,香港維多利亞海灣的煙花,廈門金門對放煙花,已成為新民俗。人們期望出現無汙染環保型的煙花爆竹。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舉辦“清明上河圖”花燈。臺灣等地海邊的放天燈越來越普遍,氣球燈也頗受歡迎。放河燈也有進入。燈節越來越豐富。

燃燈擬星之外還以湯圓擬星。南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詩有句:“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浮圓子即湯圓,以珠喻之,浮湯水中,似星燦雲裡,明顯以湯圓擬星。就像月餅之於中秋,湯圓也是元宵節的有象徵性的應節食品,於是徑稱元宵。

1916年元旦,袁世凱篡權登基為“洪憲皇帝”前,北京的警視廳通令全市賣元宵者,改“元宵”為“湯圓”,並在店鋪前書寫“湯圓”二字,以便市民叫買。原來,袁氏親信認為“元宵”音同“袁消”,於新皇帝不吉,因而改“元宵”為“湯圓”。

2006年起,元宵節被國家列為“七大傳統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