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琅琊郡、定州、邰陽郡等,支姓郡望大全

解讀百家姓支姓。整理支姓郡望大全,有琅琊郡、定州、邰陽郡等。支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3位,2014最新百家姓排名支姓311位。支姓人口約17.3萬。江蘇省的支姓人數排名第一。

支姓郡望大全:琅琊郡、定州、邰陽郡等

支姓起源之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

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定州:即今河北省保定市,是一座有三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戰國時期始建城池。北宋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升為保州,為當時北方較大的城市,有“北控三關,南通九州”稱譽。窩闊臺十一年(己亥,公元1239年)改保州為順天路治所,後於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保定始名,轄十五州縣,順平更名為保定,寓保衛元朝大都安定之意。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永樂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遷都北京,保定直屬京師,設寧都司,負責保衛京師附近安全。

清沿舊制,仍設保定府,轄兩州十五縣,屬直隸省。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遷保定,始為省會。至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直隸省會遷天津。保定為直隸省會歷時二百四十四年。直隸省會遷天津後,保定改府道,轄四十縣。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廢直隸省改建河北省,轄區各縣直屬省政府。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省會遷保定。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保定市區滄陷。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立新的保定市,為冀中區直轄市。

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為省會,8月9日建立保定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8年4月省會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屬二十二縣一市分別合併為保定市、定縣、阜平、淶源、涿縣、易縣、高陽、徐水、安國、唐縣十縣(市)。1960年2月專署、市合併稱保定市。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市屬各縣變專區所屬,合併的大縣陸續撤銷。1962年恢復二十二縣一市建制。1966年省會返遷保定,1968年遷石家莊,同年8月18日保定專區改保定地區,建保定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為保定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區析出,復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1986年5月7日增轄清苑縣,保定市轄新市區、南市區、北市區、郊區和清苑縣、滿城縣四區兩縣。1987年撤銷郊區。經國務院批准,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併,建立新保定市。

邰陽郡:即今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傳說為周族遠祖至公劉所居地。武功建縣始於秦孝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350年)。西漢時期置為邰陽縣。王莽新朝天鳳二年(乙亥,公元15年)改為新光縣。東漢初期廢入眉縣,東漢永平八年(乙丑,公元65年)復置武功縣。北魏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置武功郡。

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廢郡設縣。隋、唐時期沿襲。五代後晉時期置武功郡,後周時期改郡為縣。金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189年)改縣名為武亭。元朝時期複名武功縣。明、清、民國時期沿襲。1958年12月武功縣併入興平縣。1961年9月武功縣制恢復。1983年10月武功縣從寶雞市改屬咸陽市。

中山郡: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定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線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市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餘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

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時期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

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干、婺源、浮樑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樑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樑2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樑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

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為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如今已被併入饒州市。

此外,河內(今河南沁陽),定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東京(北宋的四京分別是: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建,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公元1042年建,今河北大名),汴州(古地名。今河南開封市),樂平(江西東北丘陵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等派系屢見族譜序內,郡望一說尚待考證。(支殊達理)

TAG標籤:支姓 定州 陽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