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朝鮮漢族姓氏為什麼和中國的姓氏大體一致

人的姓與拿來是闡明同一族類血統關係以及區別與別的族類而在的名字前面所加的標誌,朝鮮的姓氏屬來源於中國的姓氏,雖說關聯不大,但是還是可以解釋為什麼朝鮮的姓氏答題一致了。本期的中國姓氏就一起來看看這段歷史吧。

朝鮮漢族姓氏為什麼和中國的姓氏大體一致

現在的朝鮮文字是在朝鮮李氏王朝世宗時期發明的,在發明朝鮮文字前朝鮮人用的是漢字,而且即使在朝鮮文字發明後也沒有廣泛應用,氏族子弟在朝鮮李氏王朝統治時期仍然大部分在學漢字。直到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建立後才大規模推廣。

眾所周知,琿春這一地區是滿族祖先發祥地之一,清朝又長時期實行封禁政策,不準滿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遷入定居,所以原來沒有朝鮮族。但從十八世紀中葉起,朝鮮邊民便冒著封禁,開始越境到琿春一帶密林之中採參、打獵或者在河邊、山岔口開荒種地。地方當局則對朝鮮越墾者毀田平舍、驅逐出境。而朝鮮農民則採取“朝耕暮歸、春來秋回”、“令緊暫退、令馳又回”的辦法,堅持找沿江或山岔口地方耕種。據史料記載:1839年,朝鮮“穩城人金時宗及鍾城人金同德、洪萬興、申汝正、金大龍、樸萬壽、邦安泰等逃入上國(注:指中國),與奸民(注:當時對他民族的鄙稱)作夥同住。”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的100多年間,遷移到琿春來的朝鮮邊民經常不斷。尤其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和1910年朝鮮淪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以後先後兩次的遷徙高潮期間,大量朝鮮邊民到琿春定居,使朝鮮族居民急劇增加。據1943年統計,當時居住在琿春縣境內的朝鮮族人口已達78,484人,佔全縣總人口的76%。

這些朝鮮墾民,後來加入了中國籍,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他們當中,除了一些被賣到滿、漢族家乞食求生者、或甘願當滿、漢族的養子、養女,與滿、漢族訂親屬關係者外,大部分家庭仍然保留和沿用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沿用自己的姓氏和本貫。據1925年的調查,在琿春縣境內定居的8,163戶朝鮮族中,有65個姓氏。

比如朝鮮族姓氏全氏源於全燮。全燮,漢族,原為西漢遼東郡襄平(今遼寧遼陽老城區)漢軍的一員副將,職為亭長。

在西漢末期王莽篡漢之後,遼東地區大亂,全燮不滿新莽政權,遂歸附於遼東的南扶餘國,後又追隨高句麗建立者東明王朱蒙之子扶余?溫祚,成為後來在西漢惠帝劉盈六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五年之間(公元前18~公元29年)成為百濟國的開國功臣,被百濟溫祚王賜地環城(今韓國首爾),封為環城君。傳至全燮的第八代孫全善,又被百濟王封為旌善君,賜地旌善(今韓國旌善郡)。

到了全燮裔孫全洛,居然又在後樑末帝朱友瑱貞明二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天福八年之間(公元916~943年)成為了高麗朝鮮的開國功臣,被建立高麗政權的高麗太祖(神聖大王)王建賜地天安(今韓國天安市),封為天安君,並賜姓王氏,全洛在自己的邑地內曾致力於推廣漢文化,特別是後來的北宋文化。

還有一些姓氏是古代中國皇帝或者韓半島三國國王賜姓(比如新羅國王賜的金海許氏、中國皇帝賜的甘泉文氏)、自己創氏改姓(高麗滅亡後,王氏王族紛紛改姓玉、全、田等)。百濟義慈王之子扶余隆在亡國後去中國唐朝學習,被唐高宗賜姓曰徐。新羅第三代儒理王在將全國劃分為6個部落後,給每個部落的酋長都賜姓,比如俱禮馬賜姓為孫,蘇伐都利賜姓為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