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清朝貴族姓氏

滿族,舊稱滿洲族,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其中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的統治者。本期百家姓帶大家來看看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滿族人改漢姓的原因及滿族經歷的歷史。

清朝貴族姓氏,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

1、[阿]滿族老姓包括:巴爾拉氏、烏扎庫氏、阿哈覺羅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爾布氏、阿賚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其格查依爾氏(鄂倫春族)、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2、[艾]滿族老姓包括:愛新覺羅氏、愛義氏、璦琿氏等。

3、[安]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渤海國有此姓。滿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額勒赫氏、納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4、[敖]滿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濟氏、瓜爾佳氏、烏西勒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敖拉氏(達斡爾族)、敖勒多爾氏(達斡爾族)、阿爾丹氏(達斡爾族)、額諾氏(達斡爾族)、敖拉託欣氏(達斡爾族)等。

5、[巴]滿族老姓包括:阿爾布氏、阿勒巴齊氏、巴雅爾氏、巴爾達氏、巴雅拉氏等。該姓著名人物有:清末棋聖巴吉人。

6、[白]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納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蘇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魯氏、薩察氏、納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魯特氏、薩加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嶽圖氏(蒙古族)、塔喇巴齊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溫克族)、白氏(漢族)。

7、[拜]滿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8、[包]滿族老姓包括:烏雅氏、扎庫塔氏、瑚圖氏、伊爾根覺羅氏,以及加入滿族的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姓)、博羅特氏(蒙古姓)、克羅特氏(蒙古族)等。

9、[寶]滿族老姓包括:愛新覺羅氏。

10、[鮑]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保佳氏、烏雅氏,以及加入滿族的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姓)、博爾濟錦氏(蒙古姓)等。

11、[畢]滿族老姓包括:加入滿族的畢拉達克氏(赫哲姓)等。

12、[邊]滿族老姓包括:邊佳氏、博爾濟氏、沙拉氏、額爾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邊氏(朝鮮族、漢族)等。

13、[卞]滿族老姓包括:邊佳氏等。

14、[秉]滿族老姓不清。該姓著名人物有:秉志(1886—1965),開封人,世界著名動物學家,中國動物學會理事長,姓漢字姓“秉”。

15、[博]滿族老姓包括:博和哩氏、博勒卓克氏、博都哩氏、巴哩氏、富珠理氏,以及加入滿族的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姓)等。

16、[柏]滿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柏氏(朝鮮族)等。

17、[卜]滿族老姓包括:布尼氏、布林尼氏、布林察氏,以及加入滿族的卜克圖氏(達斡爾族)、布庫爾氏(達斡爾族)等。

18、[布]滿族老姓包括:布尼氏、布林尼氏、布林察氏、布達喇氏、布希氏等。

19、[步]滿族老姓包括:布希氏。

20、[岡]滿族老姓包括:以及加入滿族的岡氏(朝鮮族)等。

清朝貴族姓氏,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 第2張

21、[剛]滿族老姓包括:以及加入滿族的方剛氏(漢族)等。

22、[改]滿族老姓包括:泰楚魯氏等。

23、[甘]滿族老姓包括:噶努氏、甘佳氏等。

24、[高]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渤海國著姓。宋人《三朝北盟彙編》載:女真姓氏“那懶”謂“高”。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據朝鮮古籍《李朝實錄》載:鐵嶺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戶高難,以高為姓。

25、[葛]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明朝嫌真兀狄哈女真酋長哈當阿,以葛為姓。

26、[耿]滿族老姓包括:舒穆祿氏、耿音氏,以及加入滿族的耿氏(漢族、朝鮮族)等。

27、[公]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渤海國有此姓。

28、[宮]滿族老姓包括:恭佳氏等。

29、[鞏]滿族老姓包括:加入滿族的鞏氏(漢族)等。

30、[龔]滿族老姓包括:龔佳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龔氏(漢族)等。

31、[貢]滿族老姓包括:舒舒覺羅氏等。

32、[顧]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伊爾根覺羅氏、郭爾佳氏,以及加入滿族的固爾佳氏(錫伯族)、顧氏(漢族)等。

33、[關]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官佳氏、卦爾察氏、舒穆祿氏、烏蘇氏、洪佳氏、洪鄂氏、洪鄂春氏、索爾濟氏,以及加入滿族的瑚錫哈理氏(赫哲族)、古拉依爾氏(鄂倫春族)等。

34、[官]滿族老姓包括:官佳氏等。

35、[廣]滿族老姓包括:廣佳氏等。

36、[貴]滿族老姓包括:貴車特氏等。

37、[桂]滿族老姓包括:貴嶽哩氏、貴車特氏等。

38、[郭]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托勒佳氏、郭爾佳氏、郭羅羅氏、果爾吉氏、郭佳氏、郭爾本氏、薩哈連氏等,以及加入滿族的郭爾羅特氏(蒙古族)、郭貝爾氏(達斡爾族)、阿嚕氏(鄂溫克族)、郭氏(漢族、朝鮮族)等。

39、[國]滿族老姓包括:郭羅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郭羅羅氏(錫伯族)等。

40、[果]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等。

清朝貴族姓氏,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 第3張

41、[哈]滿族老姓包括:薩哈爾察氏、哈爾拉氏、哈勒塔喇氏、哈爾察氏、哈思呼哩氏等。

42、[海]滿族老姓包括:愛新覺羅氏、海拉蘇氏、薩克達氏、海佳氏,以及加入滿族的喀爾諾特氏(蒙古族)等。

43、[韓]滿族老姓包括:哈思呼哩氏、罕扎氏、翰顏氏、韓佳氏、韓爾佳氏、罕吉拉錦氏、金米特氏,以及加入滿族的吉喇特氏(蒙古族)、卡格依爾(鄂倫春族)、韓氏(漢族、朝鮮族)等。

44、[漢]滿族老姓包括:加入滿族的朝鮮漢氏,滿洲正黃旗雲騎尉朔世地姓漢氏,世居朝鮮義州。

45、[杭]滿族老姓包括:杭佳氏等。

46、[郝]滿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赫舍里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郝氏(漢族)等。

47、[和]滿族老姓包括:鈕祜祿氏等。

48、[何]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阿里侃曰何。

49、[赫]滿族老姓包括:赫佳氏、赫葉勒氏、赫舍理氏、赫哲氏、赫書氏、赫錫赫理氏、亨奇勒氏,以及加入滿族的荷葉爾氏(錫伯族)等。

50、[賀]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渤海國有此姓。老姓包括:赫舍理氏、赫葉勒氏,以及加入滿族的荷葉爾氏(錫伯族)、賀在爾氏(錫伯族)等。

51、[黑]滿族老姓包括:赫舍理氏等。

52、[衡]滿族老姓包括:舒穆祿氏,以及加入滿族的衡氏(漢族)等。

53、[洪]滿族老姓包括: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巨集義氏、洪鄂氏、洪鄂春氏、洪吉哩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洪氏(朝鮮族、漢族)等。

54、[巨集]滿族老姓包括:洪佳氏等。

55、[鴻]滿族老姓包括:巨集義氏等。

56、[侯]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以及加入滿族的侯佳氏(蒙古族)、侯氏(漢族)等。

57、[呼]滿族老姓包括:呼倫覺羅氏等。

58、[胡]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胡佳氏、庫雅拉氏、瑚爾佳氏、瑚遜氏、錫克特哩氏、瑚雅拉氏、胡佳氏、瑚錫喀氏、瑚圖氏、瑚魯氏、瑚德勒氏、瑚爾哈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瑚錫哈理氏(錫伯族)、瑚爾拉斯氏(達斡爾族)、瑚爾噶氏(錫伯族)、胡氏(漢族)等。

59、[扈]滿族老姓包括:加入滿族的胡錫哈里氏(錫伯族)等。

60、[花]滿族老姓包括:博和哩氏、富珠理氏、穆舒氏、博都哩氏等。

61、[化]滿族老姓不清,大連有此滿族姓氏,待考。

62、[華]滿族老姓包括:愛新覺羅氏、阿賚氏,以及加入滿族的瑚錫哈理氏(赫哲族)、華西哈哩(錫伯族)等。

63、[隗]滿族老姓包括:薩察氏等。

64、[黃]滿族老姓包括:黃佳氏、伊喇氏、烏雅氏、愛新覺羅氏、西林覺羅氏、納喇氏、鄂濟氏、廣佳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洪鄂羅特氏(蒙古族)、黃氏(漢族、朝鮮族)等。

65、[惠]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吾魯曰惠。老姓包括:輝和氏、珠魯氏等。

66、[輝]滿族老姓包括:輝羅氏等。

67、[霍]滿族老姓包括:舒穆祿氏等。

清朝貴族姓氏,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 第4張

滿族人改漢姓的原因:

受漢族影響:滿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滿族入關後,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迫於生計:1912年,清帝退位後,長期不學無術的八旗子弟沒有其他生存技能,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做小商販是唯一的出路。賣水果、賣魚、上鞋底……根據調查,在辛亥革命之後,終日流落街頭,到處打零工的滿族人約佔到20%。與經濟上的窘迫相伴隨的,是更加讓人難以容忍的歧視。為了生存,八旗子弟埋名隱姓,隱藏滿族身份。婦女脫下旗袍,改穿漢服,家家戶戶收起懸掛著的從東北老家帶來的祖宗袋,只在除夕夜,才敢偷偷拿出來拜祭先人。一時之間,滿人改姓的風潮興起。

避禍。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時候,孫中山先生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北京以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滿族旗人並沒有因此逃回老家去,而是紛紛改成漢姓,使用漢文漢語,就地包裝成漢族。

新時期的政策影響: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實行民族大團結政策。通婚方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貴族與平民的界限,各族通婚不受到限制,只依據傳統習俗“同骨同姓不通婚”,遵守氏族外婚制,嚴禁氏族內聯姻;其次,徹底打破了在本民族內通婚的狹隘觀念和民族偏見與歧視,發展了民族通婚。北方各民族與大批漢族實行雜居,原各少數民族貴族和平民普遍與漢族結親。

清朝貴族姓氏,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 第5張

滿族經歷的歷史

一、滿族的民族前身

明初女真人聚居區滿族歷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中國史籍中所記載的肅慎人。肅慎人生活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東臨大海。到了周武王與周成王時,史書上曾記載他們進獻過“楛矢石始砮”。在中國以後的史書中,肅慎即被稱為“挹婁”。挹婁生活的地區大致與肅慎相同,不過一部分部落已遷徙到今吉林省和遼寧省東北部。這時挹婁與中央政權的關係更為密切。挹婁人以採獵為主,種五穀、養牲畜。到了北朝和隋唐時期,肅慎人和挹婁的後人被稱為“勿吉”和“靺鞨”。他們與中原王朝不僅有密切的經濟聯絡,而且也有了密切的政治聯絡。隋煬帝曾封其首領突地稽為“遼西太守”,唐太宗封其為“右衛將軍”。

公元7世紀末,因為戰亂一部分靺鞨人東遷,後定居於松花江上游、長白山之北,建立了“震國”,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自此以後便以“渤海”為號。唐中期,渤海統一了拂涅、號室等部,統轄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鮮半島北部、東臨大海、西南達今遼寧省北部及東部。渤海建國200多年,後被遼政權所滅。

靺鞨部落中的另一部分黑水部分佈很廣,其生活地域在今黑龍江省愛輝縣以東、依蘭縣以北、直臨大海的黑龍江下游地區。唐玄宗時,封其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後又設黑水軍、黑水府。渤海國被滅以後,黑水靺鞨向南遷移,《遼史》中契丹人稱其為“女直(女真)”(《遼史》稱“女真”為“女直”是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之諱)。此後靺鞨這一稱謂便被“女真”所取代。

二、女真的崛起

北宋初年,女真部落中的完顏部逐漸強盛,統一了今吉林省以北各部女真。1114年,其首領阿骨打起兵反遼,翌年,建立金國,用10年時間滅掉了遼國,兩年後又征服了北宋。將都城從早期的上京(金上京在今黑龍江阿城市南)遷到中都城(今北京城西南隅),統一了河北及東北廣大地區。後在蒙古軍隊的強大壓力之下,遷都開封,企圖向南發展,並與南宋交戰10餘年,致使腹背受敵。1234年金國被蒙古國所滅。在近百年的發展演變中,大部分女真人與漢人及其他民族融合了,只有散居於今松花江流域、黑龍江中下游、東臨大海的女真人延續下來。這些女真人主要以漁獵為生。滿洲即與這部分女真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

元末明七年級部分女真人南遷,到達吉林省和遼寧省北部及東部一帶定居。至此,女真人大致分為三大部分,在明朝記載中分別被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後來形成滿族的主要成員。

建州女真,分佈於以今遼寧省境內的渾河流域為中心,南抵鴨綠江,東達長白山北麓和東麓的地域中。在建州部落內部還有蘇克蘇護部、渾河部、完顏部、董鄂部、哲陳部、鴨綠江部、訥殷部、珠舍裡部等。海西女真,分佈於今遼寧省開原以北、輝發河流域,以及松花江中游廣大地區。內部分為扈倫、哈達、烏拉、葉赫四部落。野人女真,分佈於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以東和以北的地區,即松花江下游至黑龍江流域,東達大海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域。內部分為瓦爾喀、虎爾哈、使犬、使鹿等部。

三、滿族的強大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

明朝統治者一直極為重視北疆(即長城一線)的防禦,嚴防武力仍盛的北元蒙古各部。明朝起初沒有料到,取明而代之的是東北的女真人,故早期對遼東的防禦較少,邊牆失修,並對東北地區採取懷柔政策,設奴兒干都司作為治所,都司各級官員皆由當地部族首領擔任,再由朝廷派員定期巡視。直到建州女真南遷接近遼東,才於15世紀中葉開始修築遼東東段城牆。在此期間,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利用明朝在東北地區軍事統治鬆弛的時機,發動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

努爾哈赤世為建州女真部首領,兼任明朝官職,通漢、蒙古文字,受漢文化影響較大。早在1412年,其先祖猛哥帖木耳(猛哥帖木耳像是蒙古名字,以至蒙古人後來比較順理成章地把傳國大璽奉給皇太極)被明朝冊封為建州左衛指揮。而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的父親卻在馳援明軍的戰事中被明軍誤殺。於是,努爾哈赤暗下反明雄志,便從當年開始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到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首先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落。嗣後,努爾哈赤便將戰略目標轉向勢力較大的海西女真部落。到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完全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落,並將其土地人口直接歸自己統治。

努爾哈赤憑著八旗勁旅,終於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事業,1616年在赫圖阿拉(後改興京,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即汗位,建元天命,國號曰“金”,史稱“後金”。

清朝貴族姓氏,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 第6張

四、反明戰爭

建立後金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親率八旗勁旅,以報祖父之仇為名公開反明。1619年三月,取得對明軍主力杜鬆部的決定性勝利,從此,後金從防守轉入進攻階段。與此同時,林丹汗也趁機親率察哈爾和內喀爾喀五部,攻佔了明朝的廣寧城。當時,明朝為了不讓努爾哈赤與林丹汗聯合,使明朝東、北兩面受敵,不斷派人到察漢浩特,竭力討好林丹汗,希望他與明朝保持友好關係。林丹汗也考慮到,與明朝保持友好,進行貿易,有利可圖;同時利用明朝可以遏制和削弱後金勢力。因此,努爾哈赤攻打遼東地區的初期,明朝北境基本上還是安然無事。為了表示謝意,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贈送白銀千兩。

1619年夏,後金取得了遼東地區以薩爾滸之戰為中心的總體戰役的勝利,士氣大振。七月,努爾哈赤準備乘勝攻打鐵嶺。駐守鐵嶺的明軍勢單力薄,難以抵擋後金精稅。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和諸貝勒率領大軍,圍攻瀋陽,打敗明軍7萬守城部隊,佔領了瀋陽城。努爾哈赤留下部分兵力駐守瀋陽,指揮其餘大部分兵力,準備乘勝攻取遼陽城。次年又克西平堡、廣寧等要地。1625年(天啟五年)二月,遷都瀋陽。1626年(後金天命十一年),率八旗兵進攻錦州、寧遠,在寧元為明將袁崇煥打敗,後金國主努爾哈赤亦受重傷,於當年八月去世。由八子皇太極即位。

清王朝及“滿洲”稱呼的確定

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瀋陽,公推皇太極繼承蒙古可汗大統,奉上“博格達·徹辰汗”尊號。這樣,和蒙古人一直有著聯姻關係(並被蒙古人認為有著同一祖源關係)的“滿洲”民族得到了強大而真誠的盟友。而蒙古則將“滅明覆元”的希望託付於他們的合盟。同年,皇太極在盛京(瀋陽)即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

在此前夕,即1635年11月22日(後金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後金國汗皇太極頒佈了一項極為重要的命令。在這項命令中說:“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曏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五)。自此以後,“滿洲”作為正式的民族稱謂被固定下來並統一使用。直到今天,滿族將這一天視為自己民族的誕生日,稱為“頒金節”。

五、建立清王朝

清軍入關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身亡。旋即,滿蒙八旗鐵騎入關,席捲大江南北,徹底推翻了統治疆域比元代大為縮小的明朝,建立起遼闊的大清帝國。清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也是統治時間最長久的少數民族中央統一政權。直至1911辛亥革命,持續了260多年。

康乾盛世

康熙帝讀書像清王朝從維護政權長治久安的利益出發,在康乾盛世時期,進行了一系列鞏固邊疆、抵抗外國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政治軍事活動。如康熙年間,平息吳三桂“三蕃之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收復臺灣,並設立一府三縣,隸福建省。經過雅克薩反擊戰,阻止了沙俄侵略者對中國東北邊疆的蠶食。清俄雙方締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

清政府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用了70餘年時間,征服了雄踞西北的準噶爾蒙古汗國,統一了天山南北,設立伊犁將軍嚴兵把守,粉碎了沙俄向中國西北邊疆擴張的陰謀。在西藏地區,清政府選派駐藏大臣,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並且確立了達賴與班禪轉世的“金瓶掣籤”制度,使西藏直接為中央政府所管轄。與此同時,清政府先後平定了上層貴族叛亂和受英國殖民主義者支援的廓爾喀(尼泊爾歷史上的統治王朝)入侵,鞏固了中國西南邊疆。因為意味著百萬人統治上億人,所以清朝在征服和治理泱泱大疆域時,多采取高壓與懷柔並舉的策略。同時,清政府極其注重發展滿族與人口眾多的漢族及佔地遼闊的蒙古地區和西藏的關係,“因俗”而“治”之。除在全國各地派遣滿族官員,掌管重要權力外,全都任命當地本民族上層人物進行管理,承認和保留他們統治本民族的權力。在內外蒙古地區推行盟旗制度,以強化中央政府對蒙古地區的統治。

滿族上層統治者還與蒙古貴族世代聯姻,給他們優厚的俸祿和顯赫的爵位等,以此體現“滿蒙一家”的長治久安局面,有效地消除了“貼身隱患”。另一方面,清朝統治者對蒙古地區一直採取保護和隔離於漢人的措施,限制漢人開墾蒙地。回過頭來看,這在客觀上有效地保護了草原。

六、抗擊帝國主義

在中國近代史上,儘管清政府腐敗沒落,但滿族人民及八旗官兵卻為抗擊帝國主義侵略,浴血奮戰,譜寫了許多震撼人心的英勇事蹟。在鴉片戰爭中,駐防在山東青州的滿洲八旗幾百名將士與數十倍於己的英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駐守在浙江乍浦觀音山的八旗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276名滿族官兵,幾乎全部戰死在陣地上。駐防在鎮江的滿、蒙八旗官兵,在很多外省援兵逃走的情況下,面對15,000名英軍,毅然拼死抵抗,進行激烈的巷戰。旗兵“死傷十之八九”,副都統海齡也壯烈殉國。1858年6月,滿、蒙、漢各族八旗官兵,打沉敵艦5只,打傷6只,打死打傷英國侵略軍1,578人,法軍14人,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戰役的勝利。歷史更不容遺忘的是,1860年9月21日,在同英法聯軍的八里橋大決戰中,許多滿族官兵和蒙古、漢等民族官兵一道,在清軍統帥僧格林沁陣前指揮下死戰。

清朝滅亡

清朝後期,統治者腐敗無能,在帝國主義侵略面前,投降賣國,激起了滿族人民和其他民族大眾的憤概和反抗。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民國時期

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清朝滅亡,滿洲正式改稱滿族,成為中華民國“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成員之一。當時滿族的境遇已大不如前,許多人不得不將名字更改為漢姓漢名,靠隱瞞族籍以避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京旗滿族通常用組織協會、社團的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當時八旗各有“生計處”以尋求解決旗人的生計問題的途徑。除此之外還有滿族同進會、八旗生計維持會、宗族生計維持會、旗籍生計研究會、共和旗族生計同仁會、兩翼八旗生計研究會、內務府三旗共和協進社、外三營生計協進會、八旗生計討論會,還有一些小型的知識分子集會,主要討論生計、就學、就業和民族不受侮辱的解決途徑。抗戰時期,京旗滿族人郭嶽昆組織了滿族抗戰建國會,不久被日本憲兵偵破,遭到解散。抗戰勝利後,由溥儒主持創立滿族文化協進會,後改名北京滿族協會,大部分為原滿族抗戰建國會會員,他們繼續為滿族獲得平等待遇而努力,但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侷限仍然收效甚微。不過,在滿族協會對會員的登記過程中,將他們的老姓、所冠漢姓、職業、生活情況等資訊進行了記錄,這些資訊為日後的滿族研究,尤其是京旗滿族姓氏的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同京旗和關內各地的滿族不同,東北滿族大多保有前清時期的旗地,同時也早與漢人一樣從事其他職業,此外,滿、漢之間關係融洽,因此並沒有像關內滿族一樣遭遇民族和生計問題。當時東北的政局也比關內穩定,主政者張作霖並沒有刻意對滿族人趁火打劫,而且東北的陵園、墳地甚至一直由滿族自管直至1949年。

1931年,作為九一八事變的延續,大日本帝國在東北成立了由其實際控制的傀儡政權滿洲國,以遜帝溥儀擔任執政(後稱皇帝)。雖然名為滿洲,實際上卻是一個包含當時東北各個民族的一個全新的國家,所謂“滿洲人”也指的是滿洲國境內之人。雖然有一少部分前清滿洲貴族子弟跟隨溥儀,但也有許多東北滿族同其他民族一道反抗日本在東北的實際統治。

但由於滿族統治者所建立的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與中國近代史上的腐敗屈辱相關,再加上日本侵略者曾在中國東北強行“扶持”清朝末代皇帝建立過偽“滿洲國”,因而使滿族的政治待遇曾受到一定時期的負面影響。從辛亥革命開始,幾乎在整個民國時期,在排滿情緒影響下,滿族人受到了嚴重的民族歧視。許多滿族人隱瞞民族成分,不敢承認自己是滿族,或改成漢姓漢名。關外有的滿族人甚至生計沒有著落。這樣,在滿族的發展史上出現了人口增長緩慢甚至下降的現象。

清朝貴族姓氏,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 第7張

七、共和國時期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承認滿族為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之一,恢復了滿族作為少數民族應有的待遇。許多之前隱瞞民族身份的滿族人恢復了民族身份,滿族的人口數量也因此成倍增長。

新中國成立以後,滿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一樣,獲得了參與國家管理的政治平等權利。1956年2月18日,由國務院發出《關於今後在行文中和書報雜誌裡一律不用“滿清”的稱謂的通知》。通知指出“滿清”這個名詞是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當時封建統治者這一段歷史遺留下來的稱謂,為了增進民族團結,今後除了引用歷史文獻外,一律不要用“滿清”這個名稱,將滿族人民同滿族統治者區別開來。此後周恩來總理在闡述中國民族政策及接見滿族皇室人員時專門談到滿族問題,並明確指出“現在的問題,是要恢復滿族應有的地位。”(《周恩來選集》,第319-320頁)。

原滿族皇室主要成員溥儀於1964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溥傑於1959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其他皇室人員在政協任職的也很多。以前隱瞞滿族成分,或者沒有申報滿族成分的群眾紛紛自願地恢復和改正,這樣使得曾一度呈現零增長趨勢的滿族人口又開始正常發展起來。

1957年,北京市郊區相繼成立了一批滿族鄉:懷柔縣喇叭溝門滿族鄉、轉山子滿族鄉、七道河滿族鄉、長哨營滿族鄉,東黃梁滿族鄉、密雲縣檀營滿、蒙民族鄉。1958年滿族自治鄉改為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後,1983年檀營滿蒙民族鄉恢復重建,隨後恢復了喇叭溝門和長哨營等滿族鄉。與此同時,在一些滿族散居的地區,滿族也與其他少數民族聯合成立民族鄉,如1982年貴州畢節地區黔西、大方、金沙三縣,成立了苗族彝族滿族和苗族滿族等6個民族鄉。

1981年,國家有關部門釋出《關於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處理原則的通知》。許多滿族人恢復或改正了滿族成分。這其中包括一部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人後裔。

在經過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充分準備之後,滿族實行區域自治的條件已經成熟,1985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在遼寧省成立了首批滿族自治縣--新賓、鳳城、岫巖3個自治縣。此後又陸續於1986年12月2日在河北省建立青龍、豐寧兩個滿族自治縣;1988年8月30日在吉林省建立伊通滿族自治縣;1989年6月29日在遼寧省建立桓仁、寬甸、本溪、清原、北鎮5個滿族自治縣(現鳳城、北鎮已撤縣改市);在河北建立寬城滿族自治縣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除自治縣外,在全國還設立了200多個滿族鄉鎮,滿族的自治權利得到了保障。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滿族總人口已躍居中國少數民族第二位(僅次於壯族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