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位於今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霍去病墓

解讀百家姓霍姓。霍去病墓,位於今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霍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位門閥,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2%左右。

霍去病墓 位於今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

霍姓文化之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位於茂陵東約1公里處,即今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墓為山形。《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冢象祁連山”。當地人俗稱“石嶺子”。墓與衛青冢並,西邊是衛青墓。霍去病墓前有石人、石馬相對。周圍有一批巨型石雕群,作為墓飾物品,又有許多巨石,散置墓地。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鄧州有霍去病墓,系衣冠冢,以示紀念,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衛青出征匈奴,曾先後六次出擊,終於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死時僅24歲。為了紀念這位青年將軍的赫赫戰功,漢武帝特為他修建了這座形式象徵祁連山的墓琢,並在神道兩側安置馬踏匈奴、臥馬、躍馬、石人、伏虎、臥象、臥牛、人抱熊、怪獸吞羊、野豬、魚等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馬踏匈奴最為著名。

簡介

霍去病墓,於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建,位於茂陵東約1公里處,即今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墓為山形。《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冢象祁連山”。當地人俗稱“石嶺子”。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101.5米,南寬56.70米,北寬58.40米,高18.38米,佔地面積5841.33平方米,封土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廕庇墓身。墓南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經,通向墓頂。

霍去病墓南立石碑一通,題銘:“漢驃騎將軍大司馬冠軍侯霍公去病墓”。上款為“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陝西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畢沅書”。下款為“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知興平縣事顧聲雷立石”。碑前標誌一座,題銘中為“霍去病墓”。上款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款為“時代:西漢”。“國務院總編號:第166號”。“分類號:第5號”。“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2年12月9日”。

18歲領兵作戰,曾先後6次出兵塞外,獲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前117年)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著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長1.9米,高1.68米,為花崗偉晶石雕鑿而成,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長鬚仰面局蹙掙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刻都是將一塊整石運用圓雕、浮雕和線刻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凶猛,馬則表現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溫順,神態各異。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造的。

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石虎等石刻,對以後中國曆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後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霍去病墓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間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於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發現7件。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設定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兩廊內。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晉升為茂陵博物館。

石雕簡介

漢代雕刻藝術珍品。霍去病是西漢西漢武帝的名將,因有戰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死後陪葬武

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紀念。石雕作於西漢元狩,有象、牛、馬、豬、虎、羊、“怪獸吃羊”、“人與熊”和“馬踏匈奴”等17件。多是根據原石自然形態,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是現存時代最早、儲存完整的成組石雕。代表作品為“馬踏匈奴”、“伏虎”、“躍馬”等。霍去病墓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石雕採用了圓雕、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順其自然,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物件的神態和動感,給我們留下了一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風格粗獷古樸、氣勢豪放的陵墓石雕藝術珍品。這些石雕從形式到內容構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絡的整體,其中“馬踏匈奴”為主題雕像,其餘則圍繞這一主題,與墓所象徵的環境結合起來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現山野川林的荒蠻艱苦,或體現戰鬥的激烈殘酷,或表現西漢軍旅的英勇矯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