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位於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紀信祠

解讀百家姓紀姓。位於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的紀信祠。紀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六位,在臺灣省是第七十一位大姓,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85%左右。

紀信祠 位於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

紀姓文化之紀信祠

紀信祠又稱城隍廟,位於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紀信生年不詳,從他死難的漢王三年推算,它應該是戰國末期到西漢早期的人物。大概由於紀信所有的輝煌都定格在了他捨身取義的一瞬,所以關於他的祖籍,自古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四川的西充,山西的洪同,可在隴山之右的甘肅,人們依然相信紀信就是天水人。這樣的認識,主要是因為天水城隍廟也就是紀信祠裡的古樹和壁畫,更因為天水百姓很久以來認定紀信本來就是當時的成紀人,也就是現在的天水人。無論是四川的西充,山西的洪同的還是甘肅的天水,如果說人們對紀信的祖籍還有些爭議的話,那麼他們關於紀信生命中的輝煌卻有著極其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在漢王朝誕生的前夜,在漢王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久困於滎陽的關頭,紀信所表現出的超人的膽略與慷慨赴死的決心。

史料記載

關於紀信的故事主要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漢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楚漢戰爭已經入第三個年頭。這一年的五月,被項羽圍困於滎陽城內的劉邦糧草告罄,危在旦夕。這時有人提議讓人假冒漢王劉邦出城詐降,而真的漢王則來一招金蟬脫殼,從側門溜走。就在這樣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外貌酷似漢王劉邦的紀信站了出來。史記在記載這一段歷史時寫道:漢將紀信說漢王曰:“事已急矣,請為王誑楚為王,王可以間出。”於是紀信先放出“城中食盡,漢王降”的風聲。然後假充漢王夜出滎陽東門,走向歡呼勝利的楚軍大營。與此同時,漢王劉邦則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逃往了成皋。

簡要介紹

時隔兩千多年,我們現在已經很難想象,西楚霸王項羽因遠遠看見漢王率領部卒出降而洋溢位的喜悅。但接下來的情景卻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當他滿心歡喜地等待著漢王劉邦匍匐在自己的腳下時,漢王劉邦的車輦裡卻傳出了紀信爽朗的笑聲。紀信大笑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一項使命。而同樣是這一笑,卻使項羽的得意在一剎那間凝固在了臉上,並進而因惱羞而成怒,因惱怒而火冒三丈。於是就像先前一把大火燒盡阿房宮一樣,項羽當天的一把大火又在燒死假漢王的同時,也將一個真的紀信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心裡。因為紀信在走向楚軍陣營之際,他雖然沒有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但他的心裡卻是抱定了“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信念。所以項羽的這一把火,也只能使紀信浴火重生,就像涅盤的鳳凰。

有人說,人的一生很長,可緊要處卻只有幾步。歷史其實也是這樣,它的走向,有時候也只是因為一些極偶然的因素。兩漢四百年的基業不可能只是紀信一個人的功勞,但是如果沒有紀信的挺身而出,那麼中國最近兩千年的歷史會不會重寫,就要畫上一個問號。用這樣的眼光看紀信,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真正的忠烈,也可以看出他的殉難的價值所在。古人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紀信顯然是前者,因為他在自己的生命結束之時,用自己人格的火焰照亮了漢王朝曾經黯淡的前夜。從某種意義上上,他其實也就是一個殉道者。也許正因為這樣,後來登上皇帝寶座的劉邦才將他追封成了“忠烈侯”

天水城隍廟初建於元朝,為成紀縣衙,明初改建為城隍廟。後經歷代重修,形成三門四進二十一座殿的規模。新中國成立之後,紀信祠作為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曾是天水主要的公共文化場所。2004年,天水市在對城隍廟大殿進行維修過程中,在大殿西面牆壁上發現一組明代珍貴壁畫。以表現城隍出巡情景的這組壁畫,面積約25平方米左右。從壁畫上“天啟五年三月九年級·張登”的字樣來看,這組壁畫應該是明代的文化遺存。因而它也從一個側面再次證明了天水城隍廟也就是紀信祠久遠的歷史。

“楚逼滎陽時,憑烈志激昂,四百年基開赤帝;神生成紀地,作故鄉保障,千萬載祜篤黎民”。這是雕刻於紀信祠堂牌坊上的一幅有名的楹聯,楹聯由清代董平章撰寫,鄧寶珊將軍摹書,短短二十八個字就將紀信的生前身後高度地概括了進去。也許就因為人們對紀信忠烈英勇捨生忘死的品格的敬重,所以人們才將他尊為一方之神,時時拜祭,天水城隍廟裡也才有了這些斑駁卻又明晰的匾額。這些匾額、殿宇和院內的古樹名木相互映襯,在證明著古城天水悠久歷史的同時,也將忠烈二字永遠地刻在了天水民眾的性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