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山塘街,吳中貝氏紀念館

解讀百家姓貝姓。吳中貝氏紀念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山塘街桐橋。貝姓為中文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0位。貝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吳中貝氏紀念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山塘街

貝姓文化之吳中貝氏紀念館

吳中貝氏紀念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山塘街桐橋西側,原為明禮部儒士貝啟祚妻貝程氏節孝祠。前後祠宇分別於1959年築京滬雙軌鐵路及1998年建北環路萬福橋被拆除,僅存“節孝”牌坊一座。2008年5月,蘇州金閶區政府按照原祠堂規制啟動修復和布館,於2009年9月完成,現設為吳中貝氏紀念館,陳列有貝氏家譜、貝氏世系圖、貝氏傑出人物介紹、貝聿銘先生簡介及貝聿銘十大著名建築圖片等,已成為貝氏後裔思祖憶親之地,以及七裡山塘這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中的文化節點之一。

貝氏與蘇州的淵源

貝氏出自河北清河貝丘,後裔以地為氏。一世祖字蘭堂,明嘉靖年間自浙江蘭溪遷吳,在閶門南濠行醫賣藥。子蘭亭育四子三女,其中三子仁宇無子,以蘭亭次女嫁遷吳醫生何景鬆之子振鬆所生三子鼎誠為嗣,遂鼎誠承繼其舅改名貝啟祚,即為貝氏四世。明崇禎時貝啟祚為禮部儒士,清順治二年病歿,遺孤即五世貝珽,時7歲,賴母貝程氏紡麻織絮維持生計,撫幼養老

貝氏在南濠世代經營藥業,由於誠信經營,樂善好施,傳至七世貝慕庭時已成吳中鉅富,乾隆二年貝慕庭感念貝程氏守節32年育孤成才,方使吳中貝氏香火延續,乃于山塘街半塘桐橋堍啟建貝節孝祠。據乾隆年間《蘇州府志》記載:“貝啟祚妻程氏在室時,父病瘍,氏親吮其毒,染病幾殆。年二十七,夫亡誓殉,奉姑命,撫七歲孤成立,守節三十二年,乾隆三年旌。”吳中貝氏不但藥業起家,經營有方,而且家傳淳厚,文風日盛,延至近代,更向上海、香港、美國等地區及國家拓展,成為藏書、金融、工商、建築世家。其中貝氏十三世貝理泰還於1922年起連任蘇州總商會會長7年,先後發起募捐鉅款開闢了從閶門到虎丘的馬路,時稱“新馬路”,擔任過吳縣救火會會長,博習醫院、振華女子中學董事等,對蘇州經濟發展和公益事業建樹頗多。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即為貝氏第十五世。貝聿銘於1917年生於廣州,1927年全家自香港搬到上海,就讀於聖約翰中學。《貝聿銘傳》一書中說,他“不時逃離上海這座大城市的喧鬧,去他祖父在蘇州的住宅,享受那裡相對比較安寧的氣氛”。他認為:“(在蘇州的)那些經驗對我的設計是有相當影響的。”

貝聿銘情繫貝氏紀念館

2007年,金閶區政府在完成山塘歷史文化保護區風貌整治基礎上,決定啟動張國維祠(南社第一次雅集處)、普福禪寺(《紅樓夢》中隱指的“葫蘆廟”遺址)、貝家祠堂(後定為吳中貝氏紀念館)、桐橋東圩、陝西會館的保護性修復工作。其中貝家祠堂的規劃方案為:“鑑於北環路即將拓寬的現狀,擬將貝家祠堂東移,將牌坊移建至貝家祠堂入口處,祠堂建築由東西兩路組成,東路為三進輔房,西路為祠堂,祠堂西側根據地形設計建造西花園,基地佔地面積680.99平方米,建築面積320.45平方米。”

為積極穩妥地推進貝家祠堂的保護性修復工作,我們與貝聿銘及其亞洲區代表林兵取得了聯絡,通過電子郵件向其傳送了規劃方案草案,徵詢貝老對設計方案的意見。2007年6月4日,我們收到了貝老委託林兵發回的電子郵件:“貝老非常感謝蘇州市和金閶區政府有意修復‘貝家祠堂’的提議。貝老的具體意見如下:一、目前的選址距離高速公路較近,能否更換?二、平面佈局偏大,將來祠堂記憶體放內容為何?能否將規模減小為祠堂一間即可?”對於貝老的疑問,我們做出說明:“一、選址問題。‘貝家祠堂’牌樓原位於山塘街603號前後,現因北環路拓寬擬東移50米左右,移建後仍在該區域內,我們考慮原地移建對其保護更為有利。至於北環路現為古城環線一般道路,車流量不是太大,且在修復時我們在規劃方案中加以注意,以便較好地解決您提出的問題;二、規模問題,目前方案佔地面積680.9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20.45平方米,其主體建築為移建的牌樓和新建的祠堂,其餘則因地形而設計為輔房及配套環境,基本保護祠堂的一般佈局,也兼顧周邊環境需要,實際體量並不大。若認為規模較大,可在細化方案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予以調整;三、祠堂記憶體放內容問題,初步設想,主要是貝氏家族有關內容及貝程氏簡要事蹟,特別是貝老對蘇州的貢獻,以起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激勵後人的作用。”後來,我們及時將貝老的建議提交給規劃部門,規劃部門吸收了建議,使貝家祠堂規劃設計方案更趨完善。

經過前期設計和準備,貝家祠堂修復工程於2008年5月8日上午舉行奠基儀式。受其胞兄貝聿銘委託,貝聿昆夫婦興致勃勃地參加了貝家祠堂修復工程開工儀式。貝家祠堂於2009年9月竣工,隨後轉入吳中貝氏紀念館的布館。在此過程中貝氏後裔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貝聿銘親自為我們審定了“貝聿銘先生簡介”文字和“貝聿銘十大著名建築”圖片。

2009年12月,吳中貝氏紀念館布館工作即將全面完成。時值筆者赴美考察。12月7日下午,貝聿銘、貝建中及林兵在其位於紐約公園大道的“美國貝氏建築事務所”接見了筆者一行。貝老饒有興致地一頁一頁翻看吳中貝氏紀念館布館方案並不時地提問。接見活動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最後貝老對吳中貝氏紀念館設計、布館表示滿意。貝老說,如果身體條件允許,很想再到千年古街山塘街上走一走,親自到吳中貝氏紀念館去看一看。

貝氏後裔找到了家族的DNA

2009年12月18日上午,受邀參加蘇州博物館建館50週年慶典活動的貝聿銘之子、美國貝氏建築事務所董事長、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貝氏第十六世貝建中奉其父貝聿銘之託,專程前往山塘街603號,看望心儀已久的貝家祠堂即吳中貝氏紀念館。

一大早,筆者從蘇州南園賓館接到貝建中一行,在虎丘上船後前往位於半塘的吳中貝氏紀念館。一路上貝建中話不多,只是專心地觀看。船過半塘,隨著一聲“貝家祠堂到了”,只見貝建中微微一笑,站起身來,快步走出船艙。一上岸,巍峨的貝節孝坊牌坊就吸引了他的目光。天井裡“劉海戲金蟾”的傳說、祠堂正廳“清河世家”的匾額、上世紀20年代貝氏家族的合影、貝氏傑出人物介紹以及貝氏祖居、祖產、祖業照片等等,處處吸引著他的目光。他舉起手中的照相機,邊聽介紹邊從不同的角度不停地拍攝。貝建中說,他生長在美國,儘管常聽父親說起蘇州貝家,但其實自己對貝家瞭解並不多。到了吳中貝氏紀念館,才知道貝家原來有這麼多名人。在這裡,他找到了貝家的DNA。貝建中表示,他會把這些場景帶給父親,也會把這裡的一切細細地講給女兒聽,讓他們也來感受一下找到DNA的心情。

現在,吳中貝氏紀念館已成為山塘歷史街區的一個景點並免費對外開放,筆者有機會與貝聿銘先生及其貝氏後裔共同完成吳中貝氏紀念館修復、布館工作,每念及此,總充滿了對貝氏家族的敬佩和感動,更激發了山塘歷史街區保護性修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現將這一經歷連綴成文,以記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