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給人以超然世外之感的舒家堂

解讀百家姓舒姓。走進給人以超然世外之感的舒家堂。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2%左右。

給人以超然世外之感的舒家堂

舒姓文化之舒家堂

舒家堂(現舒堂村)舒氏宗祠位於河南省光山縣西北約二十餘公里,距孫鐵鋪鎮北部偏東三公里。舒姓族人有一千餘口。舒姓在明清時期為當地望族,曾經顯赫一時。據大清嘉慶戊寅年(公元1818年)碑文記載:“肇自天啟(公元1621年)而先人目擊興懷建造祠堂以為宗廟”。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重修舒家堂東嶽拜殿碑文記載:“我舒家堂之東嶽拜殿自元明期間未知幾經修理矣第自乾隆拾年再修”。存碑刻有“元明清歷代廟基神像祠堂田地俱系舒性合族田主地形全圖”。六、七百年前,舒姓卜居處,在朝南座北兩衝交匯處原建的香火堂基址上而擴建祠堂以為宗廟。祠堂前兩衝交匯於一口大塘併為一衝直於談河溝水庫,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明至清又一百餘載,幾經風雨飄搖,大清乾隆拾年(公元1745年)在昔日宗祠之基上又壯其棟宇重修舒家堂東嶽拜殿,乾隆拾年歲次已醜十月七年級日時任光山縣主徐伉親至設奠並書碑記:大清國河南省直隸光州光山縣臨仙鄉第二都護都村……碑文內容仍清晰如初,碑文的另一面正中刻有“*進士奉*大夫浙江籤事顯考*公*”等楷書字樣,兩旁字跡已模糊難辨。大清乾隆末年,為子孫後代記系不亂,乘時修譜:

自從為學志方成

懷德存仁守正行

惟望同宗齊篤本

傳之久遠起佳名

派行至今不亂刻譜於石,以垂永久。其時舒氏族眾量力捐資,齊修舒氏宗祠共四層,前低後高,三進院落,門樓兩所,東門樓上刻有“舒家堂”石匾一塊(現仍存),西門樓上刻有“舒氏宗祠”石匾(現遺失)。祠堂佔地面積約2.5畝。院內後有觀音閣、中殿關爺、前殿東嶽諸像,娘娘殿、藥王殿等也居其中。現存東嶽拜殿高兩米的青石柱兩面楹聯“嶽嶽顯靈五嶽獨尊東嶽大,山山感應萬山惟有泰山高”、“白神尊震位掌司禍福布張弛,五嶽鎮東方秉鑑陰陽昭報應”。金像容光,雕樑畫棟,美輪美奐,形神兼備,構思奇妙,栩栩如生,樸實自然,錯落有致。西南半里處配有莊房一所,塘七口,田地一十八石作為廟產,官府備字。後又數度修建。大清嘉慶戊寅年(公元1818年)維修現正殿脊檁上書有“皇清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丑月建於未乙亥振昇舒姓公共重修祠堂喜時”,左右兩間屋脊檁上理事及修建祠堂名錄。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時任光山縣丞陳恩綬、貢生傅命三、舉人胡萬年、鄒國光等二千餘外姓名士又捐資擴修舒家堂,國學舒景行又邀約親族敬塑藥王金像,舒家堂、舒氏祠又到鼎盛之時。歷年清明節族眾及周邊外姓人士齊聚舒家堂拜祭,吃住在此,舉辦廟會,唱大戲,玩雜耍,商品交易,歷時半月,風光無限。

又經風雨,連年戰火,政體變遷,又過近二百年,舒家堂、舒氏祠僅存原貌之一二,現有圍牆、大殿儲存完好。大殿五間三明兩暗,全長16.80米,寬8.60米,為磚木建築結構,磚牆維護黑瓦青磚牆,飛簷翹角,雕樑畫棟,多以人物、動物、花卉構成吉祥圖案,二十四孝圖,富貴壽考,四季平安,天官賜福,三星高招,麒麟送子,龍飛鳳舞。十字格,金錢格,如意格等,硃紅油漆,雕刻精美,由於歷史的原因雖經鑿損,但仍清晰可辨。屋頂花磚尖瓦挑脊,木雕石墩站柱子,三明間上方,仍儲存有“百順一堂”、“承先啟後”、“本立道生”三塊大木匾。架樑為三架,全部用方圓木連線拼裝,以檁條、木榫等為主要構件木卯實,用下方上圓石墩,託圓木立柱承樑,以樑承檁,以檁承頂,勾心鬥角,佈局巧妙,錯落有致,構成堅固而富有彈性的框架結構,若牆倒則屋不倒,消化抗震性強,這也是大殿得以完好儲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舒家堂、舒氏宗祠,整個建築特別講究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就地勢而高下,錯落有致,建於兩衝交匯於一口大塘又併為一衝直入談河溝水庫,其獨具一格的地勢在當地並不多見,構成一種奇特之美。祠堂內外古木參天(1958年被毀),祠內空氣潔淨,曲徑通幽,有利於養情怡性,給人以超然世外之感。

今逢盛世,舒氏族人賢人輩出。為保護歷史古蹟,為使舒家堂、舒氏宗祠香火重燃,豫鄂舒氏幾支合(續)譜成,又三修舒家堂、舒氏宗祠。親族眾紛紛捐資、捐物、捐力,能工巧匠修葺,恭立祖宗之牌位,以表子孫之誠。盡力蒐集散落在外之碑刻,以覓史蹟。重書各殿記文、楹聯、匾額,植松竹桑榴,漸次恢復舊時之容貌,延綿萬世。

舒家堂、舒氏宗祠在民國二十三年(公元一九三四年),居住在舒堂村胡莊組的時任河南鹿邑縣審判談信族回鄉請光山仙居鄉名望之士何有餘為師,在舒家堂辦私塾,有包括舒姓十餘名學生。翌年私塾又遷至舒圍孜,先生為徐賢庭。第三年由族人明方(號啟東,曾就學於光山官學)為書塾先生。民國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將私塾遷入舒氏宗祠為學堂,已在當地形成一定規模。學堂(祠堂西門樓)大門兩邊書“開通風俗,培養人才”八個大字。請當地德高望重的馮梯安為書塾先生(馮在民國二十二年人孫鐵鋪國民國小堂首任校長),到了民國三十年(公元一九四一年),又請孫鐵鋪鄉賢達金華堂及族人啟東為師。直到一九九九年才將學校從祠堂遷出。這也是舒家堂、舒氏宗祠儲存至今的一個主要原因。

TAG標籤:舒家堂 世外 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