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于慎行個人資料介紹,于慎行之墓

解讀百家姓于姓。“於林”于慎行之墓,關於于慎行個人資料介紹。于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出自炎帝、黃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黃河流域播遷全國的姓氏。春秋戰國,邘叔有後裔遷山東郯城。魏晉南北朝時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國。

于慎行之墓 于慎行個人資料介紹

于姓文化之於慎行之墓

車行洪範之間,隔著路邊廢棄的房屋,我一眼就看見了那一片白皮松林——我知道,這裡就是“於林”了。所謂於林者,于慎行之墓也,因為神道兩旁有兩列罕見的白皮松,故名。其實按我的行程安排,並沒有訪問這裡的希望——畢竟我的主要精力在泉水上。能夠看到它,是許久以來積聚的緣分……

關於墓的主人于慎行,我在前面《讀史漫錄和平陰六泉》一文中已經介紹過了。現在看來有必要再說一說。

于慎行(1545~1607),字可遠,又字無垢,號谷山,諡“文定”。平陰楊柳鄉前屯村人(原屬東阿),明代大臣,文學家。官至禮部尚書。

其先後任萬曆、泰昌、天啟三代帝師,煊赫一時。有人說他是嘉靖、隆慶、萬曆三代皇帝的老師,這是錯誤的。萬曆帝曾手書“責難陳善”贈之,死後被鐫刻在其墓道的牌坊上,另一牌坊乃是“帝賜玄廬”四字。

辭官後,修《東阿縣誌》,主編《充州府志》,有“一時文學之冠”之稱。著有《谷城山館詩文集》和《讀史漫錄》等。

于慎行一生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遊歷範圍不是很廣,即主要是他的家鄉與北京這兩個地方。因此歌詠其家鄉平陰的詩文也就較多,在洪範山水間的人文遺蹟也就很多。

我之所以想介紹一下這裡,是因為今天有網友留言道:“說了那麼多,可是留下的遺蹟不多,感受不深……那些遺蹟都在哪呢?”

在哪呢,在哪呢?難道留給我們的就只有這些曾經的照片了嗎?上圖,曾經的於林,“責難陳善”坊或是“帝賜玄廬”坊。如今石像生已經消失,牌坊也已經不見了,經歷的只是幾十年的光陰。大家可以對照上圖和前一幅仔細觀看,除了白皮松林,其他的一切都已經物事人非了。前一幅中的建築磚瓦猶新,不知是誰想重新整修卻又半途而廢。

有人重新豎立了石像生——給人的感覺怎麼就是生硬和滯澀呢——盛世之下難出精品,這也許與現在人們毛躁和功利的心理有關吧?再說,即便象這樣豎立起來,也已經是為時已晚而顯得不倫不類了。周圍是一些廢棄的房屋,但肯定是曾經的“集體”以上級別的單位駐紮的這裡——因為建築的樣式和格局都不是民居的樣子。我徘徊在蔓草之間,撫摩最近的“石犀”擬或“石虎”?毛糙之感與五三紀念堂前的差不多——我們對文化的破壞實在是太巨大。對照一下平陰文廟裡的石犀,起碼人家胳膊、腿還能分清,表情也還生動吧?

於林中曾經的文物,有巨集偉的十二省碑(全國十三省,送來十二碑,剩餘一碑立在了舊縣御道上)、過亭(上立怪獸“降龍獺”)等,但其最精華者,是兩華表。如上圖,據稱,該華表高約20米,周身雲紋,手可插入從而可攀緣而上——精美絕倫。上面蹲有怪獸,名“望天犼”。此照片的拍攝時間是“六五年三月四日”,距離它灰飛煙滅的時間已經很近很近了……

不久後,一場文化風暴席捲中國大地,這於閣老肯定是死也不許苟且,被人刨墳掘屍化為雲煙——同一時期,在北京,他的君主萬曆的屍骨也被小將們焚燒無蹤。這精美的華表以及石像生小將們是砸不動的,於是也不知是誰想出了更惡毒的主意,將它們鑿眼後填裝炸藥,然後伴隨著獰笑聲聲,一切就這樣付之一炬……

幸運的是,或許這些白皮松因為是植物的緣故,沒有大腦,從而被儲存下來了。當年萬曆賜給於墓63棵白皮松,是因為於先生活了63歲,400年後,現在據說還剩下42棵,我沒有數,但可以肯定連42棵也沒有了。即便這樣,其數量和質量在全國也號稱無二。

站在樹下回思,心情惆悵,不能言說。同時又感覺這種樹真的很怪,居然是白色的樹皮,物以稀為貴啊——不知能不能研究一下讓他們繁衍下去呢——因為已經有了報導,這些樹出現了老死的現象了……

我想,我們已經失去的太多了。我上班的途中,必定經過一個叫王宿鋪的地方,而那個地方,有杜仁杰之墓,餘曾想拜謁,但是此先賢之墓也已經在革命時期被平整,不留一點痕跡了——失去的,還能再找尋回來嗎?

一個有文化的城市,一個有歷史的城市,現在只能如網友所講,沒有現實影象了嗎?

TAG標籤:于慎行 之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