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起名/列表

呼和浩特名字的來歷,內蒙古省會城市

呼和浩特市乃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祖國北疆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我們生活的地方有著各種名稱,地名也是其中一個,你是否好奇過地名由來呢?

那麼,本期地名大全一起來看看呼和浩特名字的由來。

內蒙古省會城市:呼和浩特名字的來歷

呼和浩特是蒙語,意思是是青色的城。解放前又叫三娘子城,後來改為歸化城。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中央同意自治區政府提出的建議,將自治區首府由烏蘭浩特市遷到歸化城(即現在的呼和浩特),因為“歸化”兩字本身含有民族歧視的意思,所以後來改為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位於黃河支流大黑河的北岸,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地名源於當地的自然景色。呼和浩特過去稱“歸綏”。漢語“歸綏”是“歸化”“綏遠”兩詞的簡稱,是明、清兩朝在呼和浩特建立的兩座軍事要塞,曾駐有中央派來的軍隊和管理當地事務的地方行政長官。歸化城與綏遠城相距不遠,後把它們統稱“歸綏”。“歸化”和“迪化”意思相近,“綏遠”是平定、安撫邊遠地區的意思。

1954年,我國政府正式把歸綏改稱“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有一條橫亙東西的陰山山脈,它的中部稱大青山。大青山巍峨陡峻,樹木蔥蘢,像展開的雙臂,攔阻著從西伯利亞吹來的酷寒的朔風,收集著東南季風帶來的降水,潤澤著懷抱中廣大而肥美的平川。這裡氣候溫和,水草繁茂,在歷史上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崛起的重要地區。在這片沃土上形成的呼和浩特市,沐浴在大青山的山光秀色之中,故名“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是書載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曆,即明隆重慶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語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稱作“哈朗兀”、“喀朗烏”、“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為呼市西北烏素圖谷匯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綏遠通志稿》中之“札達海河”。《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所見最早的記載。該書約成於1608至1612年間。

1611年瞿九思編撰的《萬曆武功錄》中的《俺答列傳》記載著:明朝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歸化”。其含義為:“歸化遠人”或“遠人歸化”,明顯地帶有歧視、貶低少數民族的用意。後來明、清的許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了。關於城市的確切位置,清顧祖禹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水泉營堡正北三百里,即歸化城。水泉營堡即今山西偏關縣水泉營村。這一記載與《俺答汗傳》所記相符。

1687年張鵬翱出使俄羅斯,他在《奉使俄羅斯日記》中寫道:“抵歸化城,蒙古名庫庫河屯。”這是把呼和浩特與歸化並稱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範昭逵隨兵部尚書範時崇西行,在所著《從西紀略》中記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計八日,共起居於庫庫河屯即歸化城也。”從上述各種著作中的記載,完全證實了:歸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