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呼麥,用喉嚨唱歌的蒙古族藝術

呼麥作為一種歌詠方法,流行在中國的蒙古族。其實呼麥就是一種“喉音”藝術的展現,呼麥也是一種古老的唱歌方法,聲音一般是從喉嚨底部發出來的。那麼,大家對於這種用喉嚨唱歌的蒙古族藝術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用喉嚨唱歌的蒙古族藝術:呼麥

“呼麥”唱法特點
  呼麥是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呼麥發聲原理特殊,有時聲帶振動,有時不振動,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假聲帶也隨之震動。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衝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呼麥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下產生的,其發聲方法、聲音特色比較罕見,不同於舉世聞名的蒙古族長調的唱法,聲樂專家形容這種唱法是“高如登蒼穹之顛,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

“呼麥”的曲目
  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讚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

“呼麥”藝術不僅轟動國際樂壇,同時也引起世界各國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化藝術學等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和普遍關注,更為民族音樂學家、聲樂界專家學者高度重視。音樂理論界泰斗呂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種一個人同時唱兩個聲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來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研究。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中國蒙古族呼麥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著弘揚蒙古族優秀文化,傳承呼麥演唱藝術,繁榮呼麥藝術事業,促進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為宗旨,內蒙古廣播電視藝術團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麥演唱家胡格吉勒圖先生作為該協會會長、本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為呼麥藝術的弘揚和普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力圖把呼麥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