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蒙古族火文化,蒙古族傳統風俗

火對於人類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火我們將無法得到延續,可能如今我們還生活在原始社會,甚至是已經滅絕了。而蒙古族卻有著紀念火的節日,這是一個蒙古族從古至今一直都舉行的重要節日。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蒙古族傳統風俗:蒙古族火文化

火被蒙古族奉為財富、力量、純潔的象徵,認為火可以賜予人們財富、幸福和健康。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火,火對人類的生存,疾病的防治,世族的延續傳承做出過重大貢獻。蒙古族祭火是對火的貢獻的一種紀念,想從火那裡得到更多財富和幸福。蒙古族祭火詞裡,火被稱為“火母”,把火比作有恩於自己的人。人類使用火的發明,把生產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蒙古族視火為特別神聖,都會舉行祭火活動。從古至今,祭火始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

關於火的起源,蒙古族民間有這樣的一些傳說。大山山丘的時候,大海水塘的時候,我們這個“忒貝(洲)”沒有火,人們看到別的“忒貝”在用火,就派燕子去偷火。燕子偷到了火,被這家忙於針線活的女主人發現,情急之下女主人用剪子去剪燕子並大喊“有人偷火”,燕子忙從窗戶飛出,尾翼被剪開三角。從此,燕子偷火被煙燻成漆黑尾翼變成叉。其他“忒貝”的人派蛾子來我們這個“忒貝”偷火,偷走藍火,這個洲的火一直不旺發藍。一直派蛾子來偷火,蛾子再來偷火,只能是撲火了。

相傳,格斯爾遠征帶回火,回來的時候天還未亮,夫人還未起床,格斯爾汗把夫人叫醒並說道:“把銀子鑲在外邊,把金子鑲在內裡,祛病”。蒙古族這句話的涵義是特指讓生火驅逐病魔。

很久以前,一對夫妻用鐵、白石做成火鐮取火,向外保密。於是人們派燕子去偷聽這家男主人給老婆教授怎樣用火鐮取火的技術。從此,人們學到了用火鐮取火的新技術。

祭火習俗是許多民族共有的一種習俗,只是在祭祀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蒙古族的“祭火節”裡留存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對火的情感寄託。

火在人們生活和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健康。因此,蒙古族把火尊為神。火神是純潔祛垢的化身,能夠消除一切汙穢和瘟災,驅除一切邪惡。曾經“凡宮廷所用之物,以及貢品,必經此輩以火淨之”,到了現在最好的消毒方式仍然是用火消毒,生熟分開等等。不僅如此,在生活中,火象徵著家世延續,世代傳承。認為撐起家世灶火的三石分別代表父母、妻子或男女主人及兒媳,“三石”頂起這個家。認為家世存續,灶火存續;灶火存續,家世存續。

蒙古族傳統風俗:蒙古族火文化 第2張

蒙古族祭火詞各地不盡相同,有很大的區別,基本上有以下內容:鐵父石母之子,天地賜予的火;巧婦打著的火,佳人點燃的火,榆木保姆的火,向您敬獻美酒佳餚。始母還在孩童時候,天地賜予我們火,為您敬獻美酒佳餚,在日益興旺的幸福裡,祝願永遠安康。

大山山丘的時候,大海水塘的時候,皇主打著的火,母后吹旺的火,石母鐵父所生的火,能穿透雲朵,能帶來溫暖。您有綢緞的臉龐,胭脂的顏面,能感化鐵的強硬,能消除病魔,為您敬獻烈酒,敬獻餚脂,在日益興旺的幸福裡,祝願永遠安居樂業。賜給我們馬群,身體健康能守住疆土的男兒,手巧的兒媳;盛產奶食的牛群,美麗聰慧的女兒,脖子堅韌的女婿;賜給我們滿山遍野、羔雙胎的羊群,佈滿戈壁的駝群,所有盼望的這些心想事成,共同幸福安康。世代傳承世代傳延。

上世紀初,世界《百部蒙古族文學精華所成》整理出版時,包頭地區的祭火詞被列入其中,是我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日更召信俗》的重要內容之一。

蒙古族崇拜火,慎用火,從不遺火燒荒,不用火時,總是小心翼翼地將其熄滅,即使在空曠之地的篝火也是如此。他們充分認識到火對自然環境,尤其是對草原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力。對火的這種自然力的敬畏,逐漸演變成習俗。祭火詞裡沒有寫進火的破壞力,不過是諱言罷了。蒙古族諺語說道:“用好了它是福,用不好就是災難”,“善待它是福,懶散對待它是災難”。

草原上的牧人們把臘月二十三晚至除夕這段時間稱為“昆迪”,意即空位、空缺的七天,這七天用火時特別小心。從這天起銀河系就看不見了,盼望銀河系早日回來,認為早日回來下年一定會風調雨順。

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每個家庭都祭火,祭火分為公祭和戶祭。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現在很多蒙古族已經進城住上了樓房,用上簡便的煤氣,“祭火”就很難按照傳統的形式進行了。近幾年城市裡實行公祭,多數居民參與集體祭火活動。

蒙古族祭火的起源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一個窮人給富人建造了一個“寶日布日格”(蒙古包的雛型)。富人反贈火與三隻綿羊。這家人用火享用第一隻羊,用羊胸骨帶大襟、四高肋骨、柺子骨(脛骨)、胃、直腸(分別代表五畜)祭火,凡是食品與用品以火淨之,後來家人長壽,五畜興旺發達。用火使病魔離開了人畜,遍地是羊群,牛馬駱駝成群遍佈戈壁,宗室子孫繁盛幸福。五畜給主人託夢,“食用燒熟的肉時先讓火母品嚐,再讓老人品嚐,不怕食肉,就怕啃不淨骨頭”。從此開始形成,平時煮熟肉食時事先貢獻給火、祭火,然後讓老人先動手共同享用,用刀子把骨頭上的肉食用乾淨,盼望五畜興旺發達的習俗,希望人永遠像火一樣“朝格太”、“噶拉太”(有朝氣、有精神)生活著。

祭火是蒙古族古老的文化節日,是最原始最古老的發明創造的紀念日,對火的起源利用有一些詳細的民間文學記錄,以節日的形式記錄下來,火生於鐵、石、木,反映了人類對火的認識,創造出財富直到現在。合理利用火,慎用火,再認識火增強火的意識,對防止火災的發生以及傳說、祭火詞等具有文學研究、歷史研究,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

TAG標籤:風俗 蒙古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