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專案搏克簡介

搏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西漢初期開始盛行,元代廣泛開展,至清代得到空前發展。蒙古自治區各地尤其是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那麼,我們來蒙古族文化瞭解搏克具體是什麼吧!

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專案搏克簡介

搏克
  搏克是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草原上的人們把蒙古式摔跤稱作搏克(蒙語:結實、團結、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三大運動(摔跤、賽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還是開那達慕,“搏克”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主項。

2006年蒙古族博克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搏克為蒙古語,意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專案。

搏克——蒙古語,是結實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爛、持久永恆”。它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體育運動、而確確實實是曾在13世紀在我國建立舉世聞名的大元帝國的蒙古族先進文化的結晶。

溯源
  搏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西漢初期開始盛行,元代廣泛開展,至清代得到空前發展。蒙古自治區各地尤其是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烏珠穆沁草原是蒙古族搏克的搖籃。為了把搏克運動發揚光大,東烏珠穆沁旗於1984年成立了摔跤協會,將每年夏天的6月10日定為搏克節。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把搏克運動與中國式摔跤融為一體,正式納入全國摔跤錦標賽中。

搏克歷史悠久,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搏克自我反思、自我創新、與時俱進發展成為符合現代文明的先進體育運動專案。搏克的歷史發展和規則演變、大致可分為最野蠻、野蠻、文明、現代文明四個階段;

野蠻的氏族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在與野獸和同類的搏鬥中發展了搏克,當時以生死為取勝標準;第二階段(13世紀蒙古族興起)和第三階段(元朝建立),搏克運動開始用於政治、軍事以及經濟和文化娛樂,勝負標準從生死逐步演變為雙肩著地和軀幹著地即負;當代中國的搏克,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勝負標準又發生了質變,及膝關節以上任何部位一點著地即為負;也就是點到為止,勝方決不二次用力。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能騎善射和身強力壯著稱。《元史》說:元起朔方,俗善騎射。元朝建立後,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明確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賽馬、摔跤、射箭三項技能,這三項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兒三藝。

摔跤——摔跤,蒙語為搏克,是蒙古族的長項,我國體育運動會摔跤專案的獎牌,多為蒙古選手包攬。蒙古族摔跤的歷史較為久遠,西安出土的漢初匈奴遺物的銅牌上即有摔跤圖案,其摔跤的架式與今天的蒙古式摔跤的摔法十分相似,而且圖案還以樹和馬為襯托,據考證應該是蒙古族摔跤史的重要線索。

蒙古族摔跤,起初具有很突出的軍事體育性質,主要用以鍛鍊體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運動,每逢舉行重要宴會,都要有摔跤交手競技助興,並像中原歷代王朝用武舉選士一樣,把摔跤定為武舉取士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時摔跤的佼佼者可以獲得很大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