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蒙古族姓氏來源看蒙古姓是如何漢化的

隨著名族的融合和文化的相互滲透,居住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在很早就開始起漢族的名字。蒙古族人改漢姓的原因有很多種,情況是不一的,這期的中國姓氏就一起看來看看蒙古姓是如何漢化的。

蒙古族姓氏來源看蒙古姓是如何漢化的

1206年,成吉思汗樹立大蒙古國後,施行千戶制,打破了正本的部族、氏族為團體的系統。來自各千戶的關照、效勞於成吉思汗鄂爾多的鄂爾多斯部,由許多氏族的人員構成。這些人,在成吉思汗鄂爾多執役時期,又有不相同的職司。因而在鄂爾多斯人的姓氏中,一有些用的是原氏族部落稱謂,也有一有些以成吉思汗鄂爾多中從事的作業稱謂當作姓氏。

蒙古族漢姓出現在蒙漢雜居地區,純粹的蒙族地區沒有漢姓,只有蒙古姓。一般是本部人到其他部落,或者本部落融入其他部落,才以部落為姓。從元代始,很多蒙古人採用漢姓、漢名,主要是出於民族交往的需要。

到明代,蒙古人改用漢姓也很多,特別是散居在全國各地或鄰近漢族聚居地區的蒙古人,改用漢姓的更多。今天,姓氏仍然在人們的交往中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彼此接觸時,既可喚其名,也可呼其姓。

蒙古族漢語姓一般採用同音、譯音、自選三種方式產生。同音是選蒙古姓某一音節固譯音是將蒙古姓譯成漢語,用其一字做漢語姓;還有一種是選字,如翁牛特,他們認為翁牛特是高門屬民,因而漢語姓高。由於當時交通和通訊不方便,因而不同地區的同一族人未來得及商量,因而同一蒙古姓可能在不同地區出現不同漢語姓。如:乞顏(乞牙惕、齊延、其木德、齊默特、齊木得),現用漢姓“齊、祁、秦、陳、喬、綦”;孛爾只斤取博爾近音,現用漢姓為“寶”、“包”、“鮑”、“博”、“奇”、“羅”、“波”,久居內地的孛兒只斤氏多以陸、王、樑等漢字表述;兀樑哈(兀良哈、烏梁海或烏良海),現用漢姓“烏、鄔、伍、吳、於、樑、魏”;巴雅兀惕(巴雅刺、玉里巴雅兀惕,白如德、白如大、白儒惕),現用漢姓“俞、白、富”;察哈爾(扎哈爾、察哈如惕),現用漢姓“常、張、白、陳”等。

明朝對蒙古族的改姓和賜姓有以下幾種方式:

1、明朝對蒙古的戰爭中俘獲或投降的蒙古軍民,採取分散到北京,南京,河南,河北,山西,四川,雲南等地區,與其他民族雜居,如元太尉納哈出在遼東統轄二十餘萬蒙古軍隊,投降明朝以後,所屬蒙古軍“分隸雲南,廣西,福建各司處”①《金邊略記》卷加,第2頁,造成蒙古人與漢族等一起從事勞動生產。有的地方是“裡甲相雜,以染化之”。《明經世文編分卷48,弟377頁。在《大明律》中規定“不許本類自相嫁娶”促使其改為漢姓漢名,使其漢化。

2、明朝政府對投降的蒙古官吏,賜漢姓和名。如倫都兒灰,永樂三年(1405)率眾投明賜漢姓名為柴秉誠③《明太宗實錄》卷73,第5頁。保住,永樂三年投明,賜漢姓名為楊效誠④《明史》卷156,第4270頁。滿束兒灰,永樂四年投明,賜漢姓名為柴志誠⑥《明太宗實錄》卷50,第5頁。永樂四年投明的還有伯帖木兒,賜漢姓名為柴志敬《明太宗實錄》卷50,第5頁。阿兒刺臺,賜漢姓名為楊汝誠,脫脫賜漢姓名為楊必敬,只蘭賜漢姓名為吳克誠,朵列幹賜漢姓名為吳存敬,火失谷賜漢姓名為韓以謙,猛哥(奇)賜漢姓名為安汝敬⑧《明史》卷156,第4269頁等。

3、明朝政府對蒙古官吏升遷時賜漢姓和名。如賽囚不花升正千戶,賜漢姓名為金福,鎖兒升指揮同知,賜漢姓名為蔣勝,哥帖木兒升指揮金事賜漢姓名為張鑑,別禿不花升青州右衛指揮同知,賜漢姓名為麻彬,點木升都指揮事,賜漢姓名為安守敬⑦《明太宗實錄》卷96,第4頁。等。明朝“帝以蒙古人多同名,當賜姓別之”⑧為籍口,迫使蒙古人改為漢姓漢名,而放棄本民族的習俗,改變其民族特徵,強制漢化。

TAG標籤:姓氏 漢化 蒙古族 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