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人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姓氏名人/列表

後世的著名典故“竇融歸漢”,竇融

解讀百家姓竇姓歷史名人。竇融,字周公,東漢時期名臣,後世的著名典故“竇融歸漢”的主人公。竇家是兩漢時期一個大家族。竇姓出處有五種說法,一說出自姒姓,為夏帝少康之後,以地名為氏;一說出自古代氐族姓氏有竇氏,分佈在今陝西、甘肅、四川一帶。

竇融 後世的著名典故“竇融歸漢”

竇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新莽末至東漢時期軍閥、名臣,新莽末曾從王匡鎮壓綠林、赤眉,拜波水將軍。後歸劉玄,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敗,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

光武帝即位,遂決策歸漢,授職涼州牧,從破隗囂,封安豐侯。而“竇融歸漢”也成為後世的著名典故。後入朝,歷大司空、將作大將,行衛尉事。晚年因家族子弟放縱不法而遭到責讓。

永平五年(62年),竇融去世,年七十八歲,諡號“戴”。

早年征戰

竇融的七世祖為竇廣國,孝文帝竇後之弟,封為章武侯。竇融高祖父自常山徙於平陵。竇融少孤,王莽時期在強弩將軍王俊部下作司馬,參與了鎮壓瞿義、趙明起義,以軍功封為建武男。其妹嫁大司空王邑為小妻。全家徙居長安,“出入貴戚,連結閭里豪傑,以任俠為名”。

王莽末年,起義者蜂起。王莽遣太師王匡前往鎮壓,王匡請竇融為助軍,與樊崇戰於青、徐一帶。

地皇三年(22年),竇融復從王邑征討劉秀,大敗於昆陽,逃回長安。漢兵入關時,經王邑推薦,竇融為波水將軍,引兵至新豐,企圖堵截起義軍西進。

王莽失敗後,竇融投降更始軍,在大司馬趙萌部下為校尉,後被推薦出任鉅鹿太守。

據守河西

竇融見更始政權不穩,東方擾亂,不願出關。他的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曾為獲羌校尉,從弟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對其兄弟說:“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國。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兄弟們都同意他的看法。竇融於是辭鉅鹿太守,謀求鎮守河西,把家屬帶了去。在那裡,撫結雄傑,懷輯羌眾,河西民心向之。

竇融在河西,與酒泉太守樑統、金城太守庫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結交。“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一致推竇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是時武威太守馬期、張掖太守任仲得知訊息,解印綬離去。竇融仍居於屬國,領都尉職,而置從事監察五郡。[7]

河西民俗質樸,竇融“政亦寬和”,所以,“上下相親,晏然富殖”。竇融等練兵馬,習戰時,明烽燧之驚。防羌人擾亂,擊匈奴侵擾。“安定、北地、上郡流民避凶飢者,歸之不絕。”東破隗囂

劉秀稱帝后,竇融便想歸附,因隔遠而未能自通。這時隗囂雖然採用建武年號,但“外順人望,內懷異心”,派遣辯士張玄到河西遊說,建議各自割據一方。說什麼“今豪傑竟逐,雌雄未決,當各據其土字,與隴、蜀合從,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竇融召集豪傑與諸郡太守商議,有人認為劉秀受符命,和人事,也有其他說法,“或同或異”。竇融小心謹慎,“遂決策東向”。

建武五年(29年)夏,竇融派長史劉鈞奉書獻馬於東漢。樑統等人都派人隨行。這時劉秀也遣使出使河西,爭取竇融等共同對付隗囂、公孫述。雙方使者遇於途中,共還洛陽。劉秀見到劉鈞等很高興,賜竇融書,稱讚竇融安定河西,遠見卓識,並賜黃金二百斤,授其為涼州牧。

竇融接劉秀書,復遣劉鈞上書,陳述投順之意。同時遣弟竇友赴洛陽面陳心跡。竇友行至高平,適值隗囂叛漢,道路隔絕,馳還河西。竇融遣席封攜書間道東行通書。劉秀又賜竇融兄弟書,加以撫慰。

竇融既投順於漢,乃致書隗囂,批評他出爾反爾,不識世務,不顧民生,要他深思逆順之道。隗囂不理睬。竇融乃與五郡太守共作戰備,上書請戰。

劉秀對竇融的態度和表現頗為讚賞,並與其拉上外戚關係,說竇融乃文帝竇後家後裔,自己是竇後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後;還說漢兵即將西進,希望竇融“以應期會”。竇融得到詔令,隨即與諸郡守率兵入駐金城,進擊投順隗囂的先零羌封何之眾,大破之。只因漢兵未進,竇融乃引還。這時,樑統也與隗囂斷絕關係。

建武七年(31年)秋,隗囂攻安定。劉秀將兵親自西征,令竇融等定期相會。因遇大雨,道路阻絕,加之隗囂已經退兵,乃止軍。竇融已至姑臧,得到詔令而罷歸。竇融恐劉秀久不出兵,上書向劉秀建議抓緊時機,東西夾擊隗囂,若曠日持久,則易生變故。

劉秀接受竇融的請求,建武八年(32年)夏,發兵徵隗囂。竇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餘輛,與劉秀會於高乎(縣)第一(城名)。劉秀舉行盛大宴會,待竇融以殊禮。任其弟竇友為奉車都尉,從弟竇士為太中大夫。雙方遂一同進軍,隗囂之兵“大潰”,城邑“皆降”。劉秀因功封竇融為安豐侯,食安豐、陽泉、寥、安風四縣。封其弟竇友為顯親侯。諸將也得到封賞。封賞完畢,劉秀率眾東歸,竇融等西還故地。

放遠權寵

竇融兄弟並受侯爵,久專西方,懼不自安。多次上書,請求辭職。劉秀詔令挽留。等到隴、蜀已經平定,竇融受詔與五郡太守奏事京師,從者車千餘乘,馬牛羊被野。竇融到了洛陽,送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綬。劉秀還其安豐侯印綬,以諸侯位引見,“賞賜恩寵,傾動京師”。

建武十三年(37年)四月,劉秀任命竇融為冀州牧,十餘日後,又遷為大司空。

竇融自知不是劉秀的舊臣,故小心謹慎,多次辭讓爵位,劉秀表示留用。竇融不敢再提請求。

建武二十年(44年),大司徒戴涉因所薦舉的人盜金而被下獄,劉秀因三公牽連,才策免竇融的官職。

建武二十一年(45年),竇融加位特進。

建武二十三年(47年),竇融接替陰興行衛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將作大匠。其弟竇友為城門校尉,兄弟並典禁兵。竇融再次請求辭職回鄉,劉秀經常賞賜錢帛,太官也時常送來珍奇膳食。竇友死後,劉秀憐憫竇融年老氣衰,派中常侍、中謁者到竇融臥室勉強勸他進酒食。到了這時,竇氏一門貴顯,有“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

淒涼晚景

永平二年(59年),竇融從兄子竇林因罪下獄死。漢明帝劉莊多次下詔責讓竇融,並以西漢竇嬰、田蚡的事蹟告誡他。竇融惶恐,再次乞骸骨,被詔第養病。一年多以後,竇融上衛尉印綬,劉莊賜養牛、上樽酒。

竇融任職十餘年,因其年老,子孫放縱胡為,多有不法。後來,其長子竇穆,依仗權勢,胡作非為,矯陰太后詔,令六安侯劉盱去婦,娶其女為妻。

永平五年(62年),劉盱被棄妻家上書告發此事。劉莊大怒,竇穆等免官,家屬受株連而歸故郡,只留竇融於京師。不久,詔諸竇悉還京師,適逢竇融逝世,終年七十八歲,諡號戴侯,劉莊贈送許多錢財幫助辦理喪事。

永平十四年(71年),劉莊封竇勳弟竇嘉為安豐侯,食邑二千戶,繼奉竇融後嗣。

TAG標籤:竇融 後世 竇融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