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人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姓氏名人/列表

“北山四先生”之一,姓氏名人金履祥

解讀百家姓金姓歷史名人。金履祥,“北山四先生”之一,學者尊稱他為仁山先生。金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六十四位姓氏,在中原和皖蘇浙地區有一定的影響。當今金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3%,總人口大約近380萬。

姓氏名人金履祥 “北山四先生”之一

金履祥(1232年—1303年),字吉父,號次農,自號桐陽叔子,蘭溪(今浙江省蘭溪市桐山後金村)人。宋、元之際的學者。為浙東學派、金華學派的中堅,“北山四先生”之一,學者尊稱為仁山先生。

金履祥,先祖原姓劉,因避諱吳越王錢鏐同音名,故改姓金。從小好學,初受學於王柏,後又學於何基,造詣益深,凡天文、地形、禮樂、田乘、兵謀、陰陽、律歷之書,無不精研。時值南宋末年,政治動盪,雖絕意仕進,但未忘憂國。元兵圍攻襄樊,履祥獻策朝廷,建議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且備敘海舶所經地形,歷歷可據以行,然未被採納。德佑初年,南宋朝廷以迪功郎、史館編校等職召任,堅辭不受。尋應嚴州知州聘,主講釣臺書院。宋亡,築室隱居金華仁山下,講學著書,以淑後進,許謙、柳貫皆出其門。元大德七年(1303)卒,至正年間諡文安。

在“金華四先生”中,他對於經學和史學的研究成績最著。著作有《尚書注》、《大學疏義》、《論語集註考證》、《孟子集註考證》、《通鑑前編》、《舉要》、《仁山集》,編有《濂洛風雅》。

人物生平

學習理學

金履祥幼年時聰慧明達,父親兄長稍稍給他講了書文,就能夠背誦下來。長大以後,自己更加勤勉勵志。對天文、地理、禮樂、兵謀、陰陽、律歷之類的書,無不認真研究。及至青年時期,傾慕周敦頤、程頤、程顥的的學問,跟從同郡人王柏學習,又隨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門下。何基的學問來源於黃幹,而黃幹是親身得到朱熹傳授的人。

當初,履祥見到了王柏,首先詢問請教治學的方法,王柏告訴他必須先立志,並且列舉前輩儒家的話: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確立自己的本性,志是立於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踐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內在,這是治學的基本方法。等到見到何基,何基對他說:“會之屢次談到賢者之所以為賢者,在於分清了天理和人慾,應當從今日開始實行。”

從這以後金履祥對學問的研習更加精深,造詣也更加深厚。

進獻軍略

當時宋朝的國運已經無法迴轉,金履祥於是決定放棄科舉做官的意願。但自負有經國濟世的才略,使他不能對當時政治形勢不問不聞。時逢襄樊被蒙古人圍困,南宋的軍隊日益告急,宋朝統治者卻坐視危亡而不敢救援,金履祥因此進言牽制敵軍攻其虛弱的計策,請求派大軍由海路直奔燕州、薊州一帶,那麼圍困襄樊的蒙古人部隊,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圍。而且詳細地敘述了海船經過的路線,所有的州郡縣邑,以及大洋海島,途中的困難與便利,路程的遠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據實行。但宋朝最終沒有采用。等到後來朱瑄、張清向元朝獻言海運的便利,而所經由的海道,與金履祥當年的上書相對照,幾乎沒有絲毫差異,於是後人都佩服金履祥謀劃的精確。

隱居著書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南宋朝廷用迪功郎、史館編校的職務徵召金履祥,他推辭不就任。宋朝即將亡國,江山馬上要易主,各地盜賊興起,金履祥隱居在金華的山中,戰火稍停,就在山谷山岩間追雲逐月,吟詠歌唱,將世上的事情看得非常淡泊,他平時獨自居住,整天端莊肅穆;若是待人接物,則情趣盎然神態溫和。訓導啟迪後輩學子,嚴格負責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義氣。何基、王柏去世後,他率領同窗,遵照師友之義,著喪服去弔喪。

宋亡之後,金履祥講學於嚴州釣臺書院,金華麗澤書院,蘭溪齊芳書院和重樂精舍。後又在蘭溪城內小天福山開設仁山書院講學。由於他學富五車,博通理學,造詣深邃而思惟嚴密,加之訓迪後學,諄切不倦,因而四方學子紛至沓來。學者稱他為“仁山先生”。

隱居期間,他一邊教書,一邊著書,金履祥曾經說過司馬光作《資治通鑑》,祕書丞劉恕作《通鑑外紀》,以記載以前的事,不拘泥於經書,而相信各家的記載學說,是非評判與聖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為信史流傳。於是以《尚書》為主,向後涉及《詩》、《禮》、《春秋》,旁採舊史與諸子,以編年體記載史事,開始於唐堯以下,接在《通鑑》之前,編輯成一書,名字叫《通鑑前編》。凡是所引用的書,都加上了考證詮釋,用來訂正它的含義,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沒有闡發的。書成之後授與門生許謙,對他說:“二帝三王的微言和美好德行當為後世所效法,戰國之申不害、商鞅之法術亂政,當為後世君王所引以為戒。這些本書不可不著。”許謙對這些書都作了校定,均傳於學者。後來廉訪使鄭允中把這些書呈進元朝皇帝

病逝鄉間

元大德七年(1303年)去世。元統初年,同鄉吳師道當上了國子博士,傳書給家鄉的學官,在鄉學中祭祀祠金履祥。到了至正年間,賜諡號為文安。

TAG標籤:北山 名人 姓氏 金履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