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它美在何處,聲名遠播的德化瓷器

在中國著名景點中我們不得不說一下德化的瓷器,這是我們國人的驕傲,如今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對靜的的瓷器充滿了喜愛,因工藝精湛造型優美,收藏價值極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他的魅力所在吧。

聲名遠播的德化瓷器,它美在何處

德化縣位於中國東南福建省中部,以出產白瓷為主。這裡自然資源豐富,瓷土礦藏密佈,質地優良,是中國瓷器的著名產地,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大瓷都”。

德化瓷器始於宋代,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明代時逐漸形成自己的技法和風格,進而取得了很大發展,在中國瓷藝中獨樹一幟。清代德化瓷器的燒製工藝進一步發展,清人燒製的瓷塑藝術品相繼在上海、臺灣、日本、英國的博覽會上榮獲四次金獎。20世紀50年代以後,德化瓷器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燒造的傳統瓷器品種發展到390餘種,現代題材的產品也日益增多。

德化以燒製白釉瓷器聞名於世。此地所產的白瓷瓷質優良,潔白如玉,胎骨細密,透光度好,釉面晶瑩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國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國瓷器之上品”等美稱。種類以瓶、罐、杯、盤等日用瓷器為主,兼有雕塑藝術的陳設瓷器,多用貼花、印花、堆花作裝飾。德化瓷器中以白瓷塑佛像最為精彩,佛像製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傳神。

明代是德化瓷業史上雕塑工藝最為興旺的時期,民間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張壽山、陳偉、林朝景等人,吸收泥塑木雕等傳統技藝,師古而不泥古,善於應用瓷器胎釉的質感特點,精心燒製各種形象的道釋人物,無論造型神態和細部線條處理都刻劃細膩、表現逼真,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一代宗師何朝宗,德化後所村人,他創作態度嚴謹認真,刻意求工,一絲不苟,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他的瓷塑成就主要在明嘉靖萬曆年間。他雕塑如來觀音,達摩等佛像人物,尤以觀音作品稱著,冠絕一時。

福建省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千年觀音,雖未知是何人所作,但其造型也很有特色。該器通高25。8釐米。分上下兩段塑造。上部觀音結跏跌坐於蓮花之上,正身雙手臺掌作祈禱狀,神情肅穆。另有十六手臂自背部上下展開,腕內各執火焰、靈芝、桃實等雜寶法器。下部為海水浪座,左右浮雕二龍,張口吐舌,昂首對峙,龍背各立神像,執笏朝奉。雖然層次複雜,但各部分比例協調,上下兩段又以柱狀承託隔開空間,處理得體。觀音上身雖然集中了蓮冠、飄帶、披巾、纓珞、玉鐲等眾多裝飾,但以簡練的手法增添了華麗的形象,無繁瑣之感,達到了造型藝術的整體統一。如此層次複雜,又以上下隔開,在燒成上難度是很高的。

明代工匠高超的瓷塑技藝,一直為後世風範。雕塑人物而外,明代德化窯還生產陳設供器和日用器皿。陳設供器是大宗產品,此類作品的造型主要是仿製商周青銅器和當時所流行的式樣。形制大小不一,大者質樸厚重,可作為祭祀禮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典雅,可供案頭賞玩。其特點是造型規整,結構合理,裝飾不多,氣氛莊重,以胎釉的質感取勝。

工匠善於利用器形的體積感,器形的輪廓線,以及堆貼上去的獸頭、鋪首、蟠螭、夔龍等凸出部分富有彈性的弧線,把體積感中最強烈部分安排在顯著的部位,甚至不作任何裝飾,烘托出渾然一體的古色古香氣氛。以習見的香爐供器為例,屬於仿古型別的有印花饕餮紋雙耳四足方鼎式爐、印花雙螭耳三獸蹄足爐、貼花梅花紋雙耳三足圓鼎式爐;屬於明代典型式樣的有:印花雲雷紋高筒形罄式三足爐、竹節筒形三足爐、印花回形紋雙螭耳宣德爐等。

建白瓷的裝飾應用了印花、堆貼、劃花和透雕四種手法,因器而異,不落俗套。常見圖案是鬆鹿、松鶴、八仙、螭龍、梅花、盆景和仿古的雲雷紋、夔龍紋、饕餮紋等。其中堆貼技法最為普遍,對增強器物的立體視覺起到顯著作用。如貼螭壺,圓筒狀的壺身左右,一璃為銎,俯首向下翹尾作翻騰狀,一螭為流,昂首張口,四足貼壺身作飛躍狀,又一小螭居壺蓋中央為紐,螭龍追逐嬉戲的生動情態與壺身結合成器,既實用又美觀。

以往讀到德化瓷器,一概流稱之曰“白建”,其實是偏面。就生產規模和產品數量來說,清代青花瓷器則大大超過建白瓷器。青花瓷器之在清代,不僅供應各地民間的日用需求,而且還供御朝廷宮府,甚至大量地運銷南洋群島以至東非海岸,這都是有出土實物可以為證明的

德化青花瓷器品種,以日用飲食器皿數量最多,陳設供器次之。造型的特點主要從實用結構出發,採取當時流行的形式。器物無論尺寸大小,胎體都比較厚重,未見輕薄者,體現樸實穩重的特點,製作時廣泛應用模製輪修。因而趨於規格化的傾向,適應產品多數量大的要求。

明末清初,德化瓷器,由於窯爐結構、配方原料和燒成氣氛的變化,由乳白演變為淡青色的白釉,這種色調很類似當時景德鎮的白釉,只是釉光比較景德鎮白釉刺目,因而又有“填白”或“甜白”之稱。胎骨的瓷土淘洗不如建白瓷精細,加上成份有所變化,呈色由“糯米胎”變成普通的白色或灰白色,質地非常堅實。

TAG標籤:聲名遠播 瓷器 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