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德化窯瓷器款識的分類與鑑定方法

提起瓷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瓷器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開始建造。德化瓷器雖然時間並沒有那麼悠遠,不過隨著歷史也是有著很多的改變。

那麼,本期詳解德化瓷器款識的分類與鑑定方法。

德化窯瓷器款識的分類與鑑定方法

唐代的青釉器結構簡單,足底平或微凹,未發現有標記符號的現象。宋元時代德化窯部分器物已出現款識,但並未廣泛地使用。這些款識是用毛筆蘸顏料寫在器物上的,如在碗內出現的“張”“戊”“藏”“永”“潯”“舍”“大”“真”和小碟內出現的“林”“正”等單字楷書款和在骨灰罐出現的“富貴”雙字楷書款(罐蓋寫“富”,罐身寫“貴”)。

另一種款識是刻制的或印製的,如北宋碗坪侖窯一部分盒底和盒蓋凸印有“林立”、“三卿”“前”“上”“飛”等文字,有的蓋面凸印“前”“合”“上”等字反書和花押。一件果盒的蓋面印有“頤草堂先生雕造工夫”的文字。

屈鬥宮窯匣缽上刻有蒙古八思巴文“張”字款。蓮瓣紋碗底印有“鄭”“會”“只皮”“小心”“後”“賢君”等字的反書和“三十夜月再得圓”的文字款。三班尾林窯的盒底陽刻反書字“麟龍攀吳”等。

明代德化窯瓷雕作品大量出現,不少瓷雕作品背後都印有作者的姓名款,如“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張翕”“文榮”“陳偉”“陳念山”“林孝宗”“林希宗”“林子信”“子信”“林氏子信”等名款都用印章(有方形、長形、圓形、葫蘆形)來表現,其字型有篆書、楷書和行書。

有些是用堂號款如“心榮”印章的,還有直接刻上的,如“山人陳偉”“茴江山人”“大明成化”“大明成化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大明國天啟年制”“大明年制”等和在葫蘆形內篆刻“福建德化製造”“德化”和方形內篆刻“福建德化”“福建德邑”等地名款。

此外有些器物已開始有釉下青花書寫年款。如上海博物館藏的德化窯明天啟年間燒製的白瓷瓶,瓶腹上就用青花書寫:“時明朝天啟肆年歲次甲子秋吉日賽謝”。明代中葉以後出現,晚期盛行的以畫代字的款(如畫小兔、秋葉、雙魚、火焰)和其他畫款,在德化器物中也普遍運用。

德化窯青花瓷單字款的有:第二字均用“玉”字、第二字均用“興”字、第二字均用“盛”字、第二均用“裕”字、第二字均用“珠”字、第二字均用“利”字、第二字用“吉”字、第二字用“源”字、第二字用“珍”字。三字款的有:六合勝、二合勝、美玉興、騰天合等款識。

以上這些大多是器物底部的商號款,從選字上看有寄託生產的發展、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產品精美等含義。

清代德化窯青花器仍延續明代的紀年款,這些主要用於向寺廟許願進奉的供器(花瓶、香爐等器物),如在德化上湧地區寺廟中發現的一對五彩九龍瓶,底部就寫上“康熙二十五年德化縣知事鄞縣範正略選制”的紀年紀名款。

在城關程田寺發現的一尊大花瓶,瓶的腹部正中書寫了“程田寺,大清雍正柒年肆月穀旦,三世尊佛爐前應用,弟子顏臣相叩謝”的紀年紀名款。有些置於廳堂擺設的花瓶也有用紀年款的。

清代德化窯瓷雕仍沿用明代方法,在作品背後加蓋(或刻上)作者的姓名印章款,如“雲山劉巨集榮制”“林楊”“林捷升制、”蘊玉“”蘇蘊玉“”蘇學金手製“”許雲麟“”許雲麟制“或別號”博及魚人“堂號”許裕源制“”順和功記“”珍和金記“等印章款。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一、德化窯款識出現於宋元,當時大多為單字,沒有任何的連帶關係。二、明代瓷雕作者在採用以前做法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在作品上印姓名款留與後世,有的作品還採用紀年款的做法。這種方法是作者直接進入市場的有效途徑,自明代以後一直延續至今。

三、清代德化窯的款識絕大部分在青花瓷器底部,最常見的是兩個字的商號款,從中可見當時德化的經營方式有的是一家一戶單獨建窯燒瓷,有的是幾家幾戶或全村合建一窯共同燒造。這種經營方式仍沿用至今,它充分體現了民窯生產方式的特點。

TAG標籤:款識 德化 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