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仁義衚衕的由來,仁義衚衕的故事概括

說起山東有什麼好玩好吃的那可是有說也說不完啊,先不說吃的琳琅滿目,小吃街更是多的讓你眼花繚亂,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還有就是那獨有的文化,衚衕。說起山東的衚衕大家知道多少呢?有能叫出幾條呢?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就是仁義衚衕,希望大家喜歡。

仁義衚衕的故事概括,仁義衚衕的由來

仁義衚衕又稱“六尺衚衕”,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大街111號傅斯年陳列館(傅氏祠堂)東臨,長約60餘米,寬2米。衚衕為青石鋪築,衚衕南首為一木質牌坊,坊上簷下正中為清康熙皇帝題寫的“仁義衚衕”。在衚衕北首為一影壁,壁為硬山頂,正中書有“仁義衚衕”四個金色大字。傅斯年陳列館所處原是傅家祠堂,傅斯年是傅以漸的七世孫,仁義衚衕的故事就是由這位清朝的開國狀元傅以漸而來的。

傅以漸,字於磐,號星巖,1608年10月13日生於歷史文化名城——山東聊城。因七世祖傅回於明朝成化年間從江西永豐來東昌府(聊城)任冠縣令,故定居聊城。傅以漸幼年聰明過人,3歲能誦書、五歲熟讀經史、十歲工屬文,博覽群書。清順治三年(1646年)開科大考,傅以漸赴京會試。

各路舉人聚集繁華的京都,許多人衣著錦繡,坐跨俊騎,狂言妄語,自命清高,遊街觀景,到處招搖。傅以漸則布衣素衫,寡言少語,哪兒也不去,坐在房中爭分奪秒地讀書。有時出門,只騎一頭毛驢。有人恥笑他:“自古只駿馬進朝門,現在毛驢也想上金殿。”對此他一笑置之,不予理睬。

傅以漸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會試,取得了殿試的資格。這天他登上金殿,面對皇帝,從容不迫,對答如流,文辭簡練,內容精闢,才冠群士,語驚四座。順治大喜,御筆親點他為第一甲第一名,成為清代開國後的第一位狀元,授巨集文院修纂。自此,傅以漸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他的官職一再升遷順治四年,充會試統考官;順治五年,充《明史》纂修官。期間,他發現明末盛行江南的文字獄,奏請皇上,力挽狂瀾,平息了這場災難,解救了大批文人。

仁義衚衕的故事概括,仁義衚衕的由來 第2張

順治十一年八月授祕書院大學士;順治十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親自教授康熙“四書”“五經”、天文、津、歷、兵、農、漕、馬等中國傳統文化和做人的道理,對康熙皇帝從政後的作為有著直接的影響。傅以漸本人不高且胖,不善騎馬,且騎驢。順治恩准他可騎驢進出午門,有時年幼的康熙為其趕驢。一日此情被順治皇帝看見,大笑不止。不幾日傅以漸接到皇帝親賜一卷畫軸,御筆為他繪製了一副《狀元騎驢圖》,上題一詩:

雲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夕暉。

一色杏花紅十里,狀元歸去驢如飛。

這原是宋代蘇軾《題雲龍山放鶴亭》的一首詩,順治將原詩中“狀元歸去馬如飛”改為“驢如飛”,贈給了傅以漸。1656年初,傅以漸向順治陳述有關國計民生的三件大事,均符合當時的國情和順治意圖。傅以漸對人才非常重視。順治十五年他任會試主考官期間,惟恐辜負了舉子們的心血,日夜不息操勞考務。過度的緊張勞累,使他得了重病。他的這種精神,連皇帝也為之感動,說傅以漸“恪勤職業,股肱竭力”並加封由國史院大學士改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進階光祿大夫。

他在京為官時,家人曾因宅基地與鄰居相爭,家人寫信給他,讓他出面找山東的地方官打個招呼。他看信後,立即寫了回信。家人展開一看,只有四句話。全文為:“千里來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讀後,深知其意,就將宅牆退後數尺,對方知道後也為之感動,也學著讓出數尺,於是便出現了一條衚衕,被命名為“仁義衚衕”。這件事,在鄉里傳為佳話。後來,康熙皇帝南巡,路過聊城,知道此事,並得知傅在致士回鄉後做了許多有利於地方百姓的義事,頓生褒獎之心,揮筆題寫了“仁義衚衕”四個字,嵌立於傅斯年故居的牆中,傅以漸的詩也為後人勒石,嵌入牆中

此衚衕附近的居民,得此教益,多少擁來,和睦相處,互敬互讓。鄰居之間,兄弟之間,有什麼問題均以禮相讓,協商解決,這一帶是回、漢民雜民的地方,兄弟民族之間互相尊重風俗習慣,互相幫助解決困難。無論誰家有大事小情,大家都像親戚一樣的交往。

【結束語】近幾年來,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這一帶的居民被評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遵紀守法光榮戶”的佔80%以上。先人的仁義之花,已結出今人的精神文明之果。

TAG標籤:衚衕 仁義 由來 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