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民間交流中的友好城市有什麼用,詳解

當我們希望可以跟一個感興趣的人做朋友時,又或者是希望能夠交流時,我們都會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那種友好的情緒。而如今的友好並不僅僅是體現在人與人的交流上,在政治上同樣有著友好城市的交流。

那麼,本期城市文化一起了解友好城市有什麼用。

詳解:民間交流中的友好城市有什麼用

友好城市在世界上又被稱為姐妹城市(TwinCities),主要興起於二戰之後的歐洲。它指一國的城市(或省州、郡縣)與另一國相對應的城市(或省州、郡縣),以維護世界和平、增進相互友誼、促進共同發展為目的。

在簽署正式友城協議書後,雙方城市積極開展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和青少年交流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我們稱這種正式、綜合、長期的友好關係或制度安排為友好城市關係。我國的國際友好城市活動起步相對較晚,1973年,在周**的親自關心和支援下,天津市與日本神戶建立了中國第一對國際友好城市。

中國的友好城市工作始於1973年,多年來,中國各有關城市本著講友誼、講互利、講實效的原則,與外國各有關城市在各個領域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合作與交流。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將繼續通過國際間的交往,推動中國與外國開展友好城市活動深入開展。

友好城市通常有類似的規模或是其他特徵,有時還有更大的區域進行這種配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南省和韓國的濟州道。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的廣州市與日本的福岡市、美國的洛杉磯市、澳大利亞的悉尼市等十餘個城市也結成了友好城市。

1978年,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友好城市活動也開始步入正常發展軌道。1992年,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國際友城工作,經中央批准,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發起併成立了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標誌著我國的國際友好城市活動進入了統一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截止2015年2月10日,我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臺灣省及港、澳特別行政區)和444個城市與五大洲133個國家的473個省(州、縣、大區、道等)和1450個城市建立了2154對友好城市(省州)關係。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聯絡越來越緊密,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絡在一起”。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水平不一,但各有優勢。國際友好城市之間通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通過互利互惠的合作,可為實現雙方共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結束語】友好城市的交流其實並不單單體現在政治上的推動作用,在金融上又或者是一些傳統文化上的知識面以及能力的提升都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如今的友好城市交流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現象。

TAG標籤:友好城市 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