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天時地利人和的結合,晉商發展的原因

提及山西曆史,在明清兩朝稱雄商界、足跡遍及天下的晉商無疑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就算到了今天,講述晉商故事、解析晉商文化書籍依然熱銷,有志在商場一搏的人都希望能從中汲取經驗。那麼就讓小編為你簡析晉商發展的原因,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晉商發展的原因:天時地利人和的結合

晉商是在明初興起的。導致晉商興起的最重要的條件是明朝為防範蒙古人的戍邊措施。1368年建立的明朝,把蒙古統治者驅逐出了中原大地。為了防範蒙古人騷擾和入侵,明王朝從東北的鴨綠江直至西北的嘉峪關一線秣馬36萬、厲兵八九十萬,設立了九邊重鎮,這就人為地造就了一個高額的消費區。

為解決這些兵馬的生存和需要,近薄九進重鎮的山西的大商小販,捷足先登,蜂擁而至,操起販運各種貨物的生意。晉商主要是做“食鹽”生意崛起的。因為明王朝最初實施“開中法”,即商人輸糧供邊塞軍士食用,王朝付商人鹽引,商人憑鹽引到指定鹽場和指定地區販鹽,由於鹽是專賣品,獲利頗豐。

晉商抓住時機,以地緣優勢,借“開中法”捷足先登而興。當明政府頒佈開關互市令後,他們進一步與關外各民族展開貿易,互通有無。一直到清朝前期,晉商用牲口馱等傳統方式由江南展轉向蒙古、俄國販賣茶葉,也發了大財。

此外,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優勢也是晉商成功的客觀原因。我國的農業經濟生態區可以分為兩大塊。從黑龍江的漠河到雲南的騰衝,畫一條東北—西南向的斜線,這條線的西北是遊牧經濟區域,而東南是中原漢族廣大農業、手工業區域,它們是兩類不同的農業生態系統。山西正好位於這兩種經濟區域之間。因此就自然而然充當了促進相互聯絡和彼此互補的這一角色。

作為農耕經濟文化極為發達的中原地區,自古需求遊牧經濟文化的某些補充。比如遊牧地區的特產馬、羊、駱駝及皮毛、藥材等,這是農耕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因此,蒙古遊牧地區對中原農耕社會和生活的補充是全面的,而非某一時、某一地、某一物的交換。只要存在著兩種不同型別的經濟文化區域,就存在著這種互補。

同樣,中原先進的農耕社會對蒙古遊牧地區在各個方面的“漢化”和補充性更強,也更全面。無論持久的“漢化”,還是時斷時續的“互市”,從未隔斷過這兩大經濟區域之間的聯絡。晉商就是從明代開始,做邊貿生意漸漸壯大的。

晉商能夠在明清兩代興起和稱雄商界,就自身條件而言,可以從各個角度找到各種原因。鹽鐵絲布等手工業商品生產的發展和本土商業的逐步繁榮,是晉商興起的正面的基礎;土瘠民貧、人稠地狹、政策移民、自發移民等情況,是晉商活躍的負面的促進;重仕輕商、崇本抑末等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的轉變,是晉商興起的思想因素。所有這些,應該說都是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

但這些因素,有的是山西曆來如此,有的是許多省份和地區相似,何以在明清時期,只有晉商能獨佔整頭呢?最獨特的原因,應該說是山西“極臨邊地”的區位特點,遇到了明、清兩代北方邊境兩種截然不同、但都能夠提供商機的歷史條件,得以“近水樓臺先得月”;或者換一個說法,正是這種歷史機遇,使山西“極臨邊地”的區位特點變成了最大的優勢。可以說,這是“天時”與“地利”相結合,再加上人的努力所形成的具有歷史必然性的結果。

TAG標籤:晉商 天時地利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