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服飾文化之精髓,景頗族筒裙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已經看不到原始社會那種衣不蔽體的樣子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服飾文化的快速發展,除了遮擋服飾也具有了更多的功能,反應一個民族的審美和生活水平。筒裙作為景頗族文化裡技藝最精湛的一種,一定會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景頗族筒裙,服飾文化之精髓

景頗族傳統織錦有筒裙、掛包、包頭、護腿、腰帶、毯子等品種。

在琳琅滿目的景頗族織品中,工藝最複雜、用料最講究、圖案內容最豐富多采的要數景頗族婦女的筒裙,屬於織錦中的極品。

筒裙,按織法可以分為機排自序圖案筒裙“安默”和手工挑花筒裙“課洞默”兩大類,按圖案內容、形式、色彩和用途可以分為“可東默”(彩裙)、“默並”(素裙)、祭祀墊毯(“拍剛”,得名於其黑紅相間條紋;“章噴”,得名於其上圖案,兩種構成一個陰陽配對)三種。

“安默”的圖紋屬於機排圖案,圖案內容固定,種類較少;“可洞默”的圖案是手工挑花製作而成的,工藝相對複雜,花紋圖案可以靈活多變,屬於景頗族傳統織錦中圖案內容最豐富最精緻,更充滿古樸、神祕和原始的織錦,一條筒裙圖案可多達300到400個。

“拍剛和章噴”是祭祀專用墊毯,出於對鬼的無比崇敬,在這種毯子的製作過程中極其忌諱期間有人死亡,所以製作時加班加點,力求迅速製作完成。祭毯比較珍貴,往往只有富有的家庭擁有,有其獨特的花紋圖案,僅在此處出現。

“課東默”是彩裙,相對於“默並”而言,可謂“盛裝”,相當於“禮服”,只有在出嫁或盛大的節日、走親串戚、趕集等社交活動時穿著;“默並”屬於日常穿著的便裝筒裙,多用於老年人服裝,圖案簡單而少。

勤勞的景頗族婦女心靈手巧,他們用毛線織成的筒裙,是她們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景頗族婦女從小就訓練有素,一般七八歲就開始學紡織,到了十五六歲已是織筒裙的能手了。景頗族婦女以那嫻熟的技巧,織成絢麗多彩、生動逼真的各種圖案的筒裙。這種筒裙用羊毛線織成,多為黑底,少數是紅底,上面再用紅、綠、黃、紫毛線織出絢麗精美的圖案。

他們編織的筒裙,圖案色彩鮮豔,結構組合多種多樣,對比性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景頗族筒裙圖案取材廣泛,素材來源於美麗的大自然和景頗人民的生活。有的以動物昆蟲為題材,有以植物為題材,還有反映生產面貌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體現了景頗族婦女勤勞、純樸的品質和豪放的性格。

據統計,單是景頗族婦女筒裙的織物圖案,就達400多種。景頗族筒裙由3塊拼成的。這種筒裙圍在腰上的那面必須是黑毛線織的,不能倒過來,3尺多。今天,景頗族筒裙工藝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創新產品,深受景頗婦女和緬甸克欽族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