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中國十大傳世國寶,無價之寶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上下五千年的長河中,留下了許許多多文物,成為了後代研究歷史的寶貴借鑑,它們的價值和意義是無可取代,讓人由衷讚歎過去的歷史文化。那麼,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十大傳世國寶。

無價之寶 中國十大傳世國寶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收藏於新疆博物館。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水晶杯
  戰國水晶杯為戰國晚期水晶器皿,戰國水晶杯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於1990年出土於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現藏於杭州博物館。戰國水晶杯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區域性可見絮狀包裹體;器身為敞口,平脣,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光素無紋,造型簡潔。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東漢銅奔馬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中國漢代,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階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效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長信宮燈
  西漢長信宮燈,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2010年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展品展出。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

TAG標籤:國寶 無價之寶 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