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四壁落地房,佤族的傳統民居建築

可能到過佤族的人看到佤族居住的房屋會想,我國不是已經是全面小康社會了嗎?怎麼佤族人們還居住在這麼簡陋的房子裡呢?其實這是佤族的一種文化傳承,因為佤族居住地氣候的影響,所以佤族人們通常會把房屋建成四壁落地房的形式。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佤族文化吧!

佤族的傳統民居建築:四壁落地房

佤族聚居的瀾滄江邊、山巒疊嶂,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潮溼度大,每年半數日子都在雲遮霧纏之中其建築充分考慮到了防水防潮,極具特點。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遷徙、聚居在這裡,繁衍生息。

佤族的住房,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與茅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託樑,橫樑上再託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

材料基本上是現成的,阿佤山茂盛的茅草比任何植物生命力都強,進入8月,佤族同胞都會抽出時間,上山割茅草,紮成小稇,堆放起來,待晒乾後背回家中,等著進入冬季,就把這些新割的茅草鋪到屋頂,替換下那些已經朽掉的茅草。隨便伐倒一棵樹,都可以做柱子或橫樑,甚至不用一顆釘子,剝些蔑皮扯些藤條,就可以把一間屋子扎得結實。

佤族的民居,一般建在大山裡一個平緩的小山頂上。房屋依山勢地形而建,分佈隨意,沒有一致朝向,多年自然生長形成的荊棘叢成為村寨的柵欄。進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門,懸掛著一些牛頭骨,據說有驅逐鬼魅的功用。

真正的佤族的傳統民居是“四壁落地房”,即以3根帶長杈原木作柱樑,用平直的細木條作椽子,椽子上覆蓋事先編好的茅草排,用藤條綁紮固定。四壁用竹篾編成柵牆,向東面開一道門。房頂至房簷斜度大,房簷離地面不足1米,幾乎看到牆壁,以老虎窗(一種開在屋頂上的天窗)採光,並設小晒臺,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雞籠罩房”。這種房的好處是保暖,冬天受風的影響較小,屋頂的茅草也由於處於很陡的角度,不會輕易被風吹散,遇上暴雨,也不致造成積水的情況。風不進屋子,火塘用火就安全些,否則,夜夜不熄的火塘就可能成為佤族村寨的隱患。

佤族的傳統民居建築:四壁落地房 第2張

佤族建蓋新房一般選在農曆8月(佤歷10月)以後,進入七八月份就要開始備料。先要選定建房吉日。選好日子後就到山上選擇一棵大樹為柱,這是建新房第一棵要砍倒的大樹,砍時要注意大樹所倒的方向,若倒下時平穩著地為佳,就劈作柱子;若是倒下時還掛在樹上沒著地,或者倒下的樹根壓在樹樁上,這樣就不吉利,這棵樹就不能使用,就要再重新選擇,若是還不好,就返回家重選日子,再來備料。

材料備夠了就在吉日那天建房,同姓人、外姓人、隔壁鄰舍、親朋好友都要來幫忙。來幫忙的人有的送草片,有的送幾把竹篾,有的送竹子,有的送木料、水酒等。房子要當日豎立起來蓋好,並住進新房,不能隔夜,隔夜是不吉利的。

房內一般隔成裡外兩間,裡間狹小,光線暗,是主人的臥室,只放雙人床和一小部分生活用品。外間寬大,是生火煮飯、聚會待客和子女就寢的地方。火塘設在裡間屋的門外,放鐵製三腳架,三腳架對應的方位有固定的用途,即靠裡間房門一方為主人的座位,靠外間房門一方為客人的座位,火塘上方靠牆處為子女的床位。

如有成年子女和新婚夫婦,則在外間再隔出小間,裡間和外間存放著生產用具和酒具。房內幾乎沒有什麼傢俱和裝飾性的陳設,有的甚至沒有桌椅和床鋪,只在火塘周圍鋪著竹蓆或木板,合衣向火而眠。火塘上面1米多高處懸掛著竹編的約1米見方的架子,上面放著食具、鹽巴、辣椒等,也是烘烤牛肉乾的地方。架子上面靠房頂處並排放著幾個粗大的竹筒,裡面存放糧食。

隨著新農村建設速度的加快,滄源佤族自治縣的佤族同胞也住上了新房,屋頂都是水泥波浪瓦,牆壁也用木板圍護。有的設晒臺,廚房單建,也是以火塘做飯,但沒有了茅草,用起火來安全得多了。糧食都裝入木櫃,放在廚房,平時圍火塘吃飯、烤火、聊天。佤族老人們還是想念他們的“雞籠罩房”,說那裡住著溫暖乾燥,年輕人則覺得新農村建設的房子住著舒適而衛生,於是那些“雞籠罩房”仍然沒有被拆除,有些地方甚至成為旅遊開發的景點。

TAG標籤:佤族 落地 民居 四壁 #